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小記

  • Ref.:【醫學統計】五種古怪的疾病風險指標 « CASE PRESS
    「很多醫學研究往往沒什麼清楚的效用,」戈汀說,「打個比方,假設有一項因素,會使你的某個健康風險從百萬分之一提高到兩倍,那也不過是百萬分之二而已。因此除非研究成果會帶來很大的衝擊,使醫界改變治療方法,否則這類研究很難帶來什麼實質效益。」
    老實說,現在的學術研究很多這種文章,尤其是那種會上新聞的文章。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很有趣的單位 -- 統計資料評鑑組織 STATS.org。這個單位會重新檢視一些文獻裡的數據以及相關的新聞報導。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 Ref.:知識通訊評論 » 新加坡科學模式的教訓
    雖然過去這一年來,當局將緊縮研究預算的傳言不斷,但二○一○年九月政府宣布將近三分之一的總研究經費預算,改列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聯盟基金」項下,仍然造成一片譁然。此後要取得「產業聯盟基金」的資助,取決於研究人員是否有能力提出能供產業運用的研究計畫。這項措施影響及於所有研究領域,但高層認為生物醫學界投入的努力不夠,所以針對其申請條件特別嚴格要求。
    產學合作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事。很多研究距離商品化甚至臨床的距離實在太遠了。(像是上面那篇)而且當評鑑標準改成X時,往往人就會針對X動手腳,就像台灣的 SCI 一樣。這實在是讓人擔心。
  • Ref.:科學影像 scimage: 今天是特別的日子 1.12 關於科學影像
    恭喜這個網站終於滿週歲了。
  • Ref.:Stringology—The “Real” String Theory « Gödel’s Lost Letter and P=NP
    Zvi Galil is my boss’s boss, he is the Dean of the College of Computing at Georgia Tech. He is also one of the world’s experts on stringology, an area that he helped create and name in 1984.
    因為師公對這個領域很有興趣,所以對這個領域多少有一點理解。不過我倒是不曉得這個名字是 Zvi Galil 命名的。Stringology 其實就是指 string algorithms 這個領域而已,不過這個名字是蠻有趣的,另一個這類的有趣名字應該是 generatingfunctionology。不知道有哪個子領域還有這類有趣的名字。
  • Ref.:科學松鼠會 » 【親歷「世界最大科學實驗」】四、 專訪CERN主席
    新京報:關於LHC的科普已經很多了,但始終有人在擔心它會不會造出一個黑洞來毀滅世界,你可以再澄清一下嗎?
    豪威爾:這些擔心已經少很多了。我們做的所謂的「迷你黑洞」和宇宙的 黑洞沒有任何關係,我們是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是否有更多的維度,理論界還可以討論好幾年,但是否會生出一個增長的黑洞吞噬世界,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做的 只是模擬宇宙上百億年前的事情,但真正發生的要比我們做的能量大得多。已經有幾百篇論文論證我們做的只是日常實驗,不會出現那些安全問題。
    我想至少我們可以不用擔心會世界末日XD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小記

  • Ref.: 喲哪桑 Speaking 之專案工作日誌: To update, or not to update - is that the question?
    因此我懷疑,網路上的反對不是針對「自動更新」,而是反對「Skype 的自動更新」。也就是說,在感情上,人們認同 Google,進而相信 Google ,更新時不會妨礙我的使用,不會塞給我不想要的東西,因此願意讓 Google 全自動地更新 Chrome。
    很多人都會察覺到 Apple 的 user 有種宗教狂熱,但是大部分人卻忽略對 Google 的宗教狂熱,很多人會批評 Facebook 或者 Skype,但是對 Google 卻有一種異樣的信任,當要責備 Google 時,常常時重重舉起輕輕放下。
  • 這兩天讀了一本書,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還蠻有趣的。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是挑戰或訓練你的邏輯能力,這種書實在太多了,而是讓讀者瞭解自己在思想上的一致性。書中有很多『概念』的檢驗,例如自由,信仰,道德等等。作者設計的問題,不是要考驗你的邏輯能力,也不是要評判你的價值觀,而是要協助你瞭解你自己。

    例如,如果你很重視人的自由意志,那麼你認同宿命論嗎?你同意人可以亂倫(在不會懷孕且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嗎?你同意人可以依自己的意願施用毒品嗎?這些問題看似不相關,卻可能指出你對「自由」這個概念的認知有淺在的矛盾。而這本書就是透過設計好的問題檢驗的你思想上的矛盾衝突。

    在玩這些小測驗之前,我心理也有一點擔心。因為這其實是我一直很在意的議題。我一直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做到「吾道一以貫之」的境界。我認為,如果人的價值判斷如果依個案與感受而有不同,而非有一套自己的思想的話,反而是很有可能做出危險的事。就像很多人會因為特殊的信念而做壞事一樣。這本書等於是考驗我過去的自我省思的成果。(而且這只是寫給普羅大眾的入門讀物,如果結果太差的話,真要好好反省了。)

    唯一的缺點應該說是,書中測驗的計分方式有點太過複雜,不知道作者是為了提高趣味性還是什麼,但是有些章節還是真要花一點時間才能弄懂要如何計分,我到覺得這有點無謂。
  • Ref.: 【社會心理】負面人格特質給你領導將才? « CASE PRESS
    聽起來很奇怪,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研究團隊使用了霍根調查法(Hogan Development Survey),針對十二項涉及工作表現的負面人格特質進行測試,包括:反覆無常、疑神疑鬼、過度謹慎、攻擊性強、唯唯諾諾、傲慢、情緒戲劇化、自戀、控制慾強、置身事外、行為反常跟過度依賴,發現其中有七種無損於個人發展,有四種甚至有益於提升領導能力。
    這個研究還蠻有趣的。不過我覺得他錯認了領導能力和成就的關係。有時候反而是有負面人格特質的人更能往上爬。畢竟我們一般不會跟這些人正面衝突。結果反而讓這些人順利往上爬。
    漢姆士說,通常替同儕寫評價的人都會語帶保留,譬如自戀狂會被寫成「大膽有魅力」,偏執狂寫成「懷疑謹慎」,情緒化寫成「多采多姿」,強迫症寫成「勤奮」。
  • Ref.: Armed and Dangerous » Blog Archive » Geeks, hackers, nerds, and crackers: on language boundaries
    蠻有趣的,基本上 Nerd 比較接近『宅男』或者「書呆子」的意思吧。
  • 重新看了 1408,我還是覺得男主角逃出來了阿!?上網查了一下,據說是有多重版本的結局,我租的片子好像只有其中一版(電影版)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Inception

在回台灣的飛機上看了好幾部電影,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The Expendables偷天搶地 ,回台灣後也補看了 Inception

老實說,我都不覺得很令人印象深刻。看 『Inception』 和『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 時我還不小心昏迷了幾次。我不知道網路上人們為啥對 Inception 評價這麼高。他的故事根本不複雜,只是訊息太多太混亂,而入夢機制又講得不清楚,所以才造成這麼多誤解。當然這跟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有關係,有些插入畫面的方式比較唯美,並不是一般商業片常見的方式,但是我想這種分鏡反而造成觀眾的理解困難。不過就成敗論英雄,這部片算是很成功了吧。

Ref.: cinema-critique: 《全面啟動》的劇情結構分析 - yam天空部落
Ref.: 3 1.3: 【全面啟動- Inception】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ACM Fellows

Ref.: The Geomblog: ACM Fellows

Ref.: Official Google Blog: Four Googlers elected ACM Fellows this year

今年新的 ACM Fellows 名單出爐了。理論學者有 8 人上榜,其中有兩人我完全沒聽過,Phil Klein 和 Subhash Suri。

有幾位 Google 的研究人員也名列榮登 ACM Fellows,Dr. S. Muthukrishnan 是 TCS 領域比較熟悉的學者。

有幾位跟生物資訊比較有關的學者也獲選。

Pavel Pevzn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For contributions to algorithms for genome rearrangements, DNA sequencing, and proteomics
蠻意外的是,Pevzner 竟然比 Jiang Tao 還晚被選上。

Lydia Kavraki - Rice University
For contributions to robotic motion pla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mputational biology
主要是做蛋白質結構或者生化作用的模擬。

Fernando Pereira - Google Inc.
For contributions to machine-learning models of natural language and biological sequences
其實主要是應用機械學習用在 text mining 生物文獻的方面上。

粉飾的極限

Ref.:康熙來了 2010-12-07 超紅網拍美女來卸妝 | taiwanese idol drama online fast streaming with english subtitles and full version high quality download - tw.sugoitw.com

科,這幾年這種卸妝主題還蠻紅的,沒想到現在做到網拍妹來了,有幾個卸妝後的落差不小,我想 PTT beauty 版的妹大概也是如此。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ㄟ。但是如果是我想追的女生,卸妝後差那麼多我應該會瞬間沒興趣吧XD 一方面是落差太大,另一方面,這樣的女生心理到底在想什麼呢?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

會化妝化到變了個人的女生的心理,和我們所討厭的沒實力嘴泡上司/學者不是很類似嗎?女生想要讓自己漂亮是人之常情啦,我也希望我的朋友同學認為我很聰明或者是強者阿,所以講話難免有時候會誇張一點,但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極限,過頭了就是騙人也騙自己了。

或許有人會說,男生都看外表,女生才不得不這樣。但是這就和男生覺得女生很勢利,所以去借名車或著租車來把妹意思一樣,女生會覺得這是好的嗎?我不認為這是很好的理由。

經濟能力和外表不同的是,外表是很難靠努力進步的,有一個先天的極限存在。但是我想一般人學生時期應該都碰過那種喜歡裝聰明的人,或者是那種說我沒念但是卻考得很好的學生。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該從這個階段脫離出來吧,如果都二十歲了還維持這種虛榮心態,實在不是很好的事。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生物科技/資訊

在PTT上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感觸良多. (全文附於文末, 已取得作者轉貼許可)

雖然文中說的是航太科技產業,感覺這也有點像台灣的生物科技/資訊研究。不過問題在於數十年後竟然還是上演一樣的故事。

作者: ggg12345 (ggg) 看板: AfterPhD
標題: Re: 陸生來台
時間: Tue Nov 30 13:39:38 2010

學校該教抽象或是實務? 這是一個受到實況制約, 有沒有環境條件與本錢的問題.若台灣要開授資訊與電子的課程, 台灣當然比較佔上風. 但若要開授航空與太空類熱機動力的課程, 那是不夠吸引力的.

聽說過一個故事. 30年前, 一位教授把他指導過的畢業碩士生論文找一位研究生上台報告給一位從 MIT 請來的客座教授聽, 是對著熱傳與流力的方程式做頭與尾兩端的漸進方程式分析, 其漸近線結果再跟一個已發表的國外實驗做比較,證明分析的方程式最大誤差在很小範圍.

結果, 這位出名的洋客座反問一個問題: 為何不用儀器量測一下這個實驗的結果, 幹嘛耗這麼大的力氣時間去做如此複雜的轉換, 再假設逼近, 再做繁複的計算跟別人的數據比較, 何況又不知道那個發表的數據是否正確?

可是, 台灣那時候有這個實驗的風洞與量測儀器嗎? 若照原理來說, 拿個可變速的大電風扇, 弄個木頭平板代替機翼, 做個伯努利原理的壓力差風速計, 再弄個小端點熱敏電阻式溫度計, 好像也不是甚麼難事 !

但實況是這位教授先花了20萬參考美國的一個封閉式次音速小風洞(報價 800萬, 當年南部市區一棟獨立的2樓洋房 16 萬)概略圖, 找學生與台灣工匠在沒有個別設計圖的情況下, 土法直接焊了機架鎖上木板造了個一間大教室範圍的封閉式迴轉加速小圓徑風洞, 由於台灣沒有工匠能造可變向葉槳的螺旋槳, 因此找了個船用螺旋槳代替. 量測風速與溫度的儀器則是進口了瑞典的電子針尖式散熱測速計(總價50萬分三年購買).

說起這個電阻橋式溫差測速計, 聽說每次拿出用時, 總有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會用手摸一下那個探針, 那個探針用的就像燈泡裡發光的一根特殊金屬絲但就是極細小也不發亮, 幾乎每次還沒量都被摸斷了.這位教授花了那麼多經費時間想做實況實測, 即使沒有探針的問題, 也會因為沒有可變偏槳的螺旋槳而辦不到能產生近音速的平行層流流體做實驗, 那當然是做不出有近乎世界水準的研究了.
========
這位洋客座的疑問, 一語道破我們的貧窮落後與無知, 如果觀念與抽象的認知都弄不清楚, 當然每次總會有用手模一下探針的人, 要焊接那個探針的電阻絲是要寄回瑞典花錢三個月後才可能回得來, 至於有沒有那筆錢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假如每位年輕又沒有實驗室經驗的博士教授, 也每年花2棟兩層獨立樓房的錢, 去打造可進行實務研究的實驗室, 那後果會是如何?

動手做與配合實務絕對很重要, 就因為如此的無法落實, 台灣的航太工業是很難工業化的, 因為最後只能抽象的分析與電腦模擬計算, 但最後算出的結果要幹嘛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相關的產業苦不堪言, 也起不來.如果我們不是請了一堆留美專研高速航太的熱流博士回來, 而是很識實務的去做遙控玩具飛機, 滯空無人機, 在我們這堆夠到手的本錢裡努力, 不膨風好高鶩遠, 我們今天的動力機械領域說不定還可以像造 微算機, PC, 手機那樣從不起眼的地方找到可以混了30年的飯吃.

數 SCI 論文對不對?

只知在某個角度的點上是對的, 當有觀念引導技術與知識突破時, 論文很容易的就跟著暴量冒出來. 但當論文暴量出現時, 並不保證會有先進的突破. 這個論文計數並不是知識或技術突破的充要條件.

若說抽象與實務, 那當然是得兩者兼具. 沒實際成功的執行經驗是不能幹花大錢的實務與實驗的. 但若只是不跟事實實務發生關連的光說不練理論抽象, 那也會是耗一堆小錢積成大錢, 耗盡一堆人的生命做些不可能找到飯吃的事.

其實, 現在這兩種極端都在不同的領域裡同時發生 !

發一堆 SCI 論文的未必有實質技術與知識突破, 在無實質突破下又給了量最多的人一堆大錢去買儀器設備, 卻又找了一堆沒技術經驗的博生/博後, 土法煉鋼的造一些 prototype 或實驗, 在一切不太如人意下, 最後又只好用一堆理論數據做突破性的安慰與交差了事, 所以投資研發變窮, 沒飯吃不就必然?

但若要說在實務有所突破, 又能再發一堆論文, 那很多博生是無法如期畢得了業的!

凡事過猶不及, 古有明訓. 謹供大家參考.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小記

  • Ref.: 劉未鵬 | Mind Hacks – 知其所以然(續)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算法書上幾乎必講的霍夫曼樹。你所看的算法書在講霍夫曼樹的時候給了證明嗎?講過霍夫曼樹的歷史八卦嗎?也許你看了霍夫曼樹的構造方法之後覺得:「哦,這樣啊,顯然」。但是你可曾想到,在最優編碼這個問題上,連香農本人之前給出的解法都只是suboptimal的,而且霍夫曼本人在得到這個算法之前也是絞盡腦汁幾近放棄。如果你10分鐘就「理解」了,那麼百分之百隻是背了課文而已。
    科科, 我倒是不知道這個小故事XD
  • 友人的blog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小問題
    給定一個長度為n的陣列,我們希望可以把陣列向右旋轉p位,如何在線性時間常數的空間做到。
    友人提到有三種解法, Reverse法, Block Swap法, Juggling 法.(參考 Programming Pearls的一個章節) Juggling 法主要是藉由n和p找出 cycle decomposition,就可以直接交換了。

    慚愧的是, 雖然我看過 Programming Pearls, 但是我完全不記得有這個部分 Orz 而且很奇怪的是, 我只有想到 Juggling 法, 完全沒想到 Reverse法和 Block Swap法....
  • Ref.: Fawcett, T. Data mining with cellular automata SIGKDD Explor. Newsl., ACM, 2008, 10, 32-39

    看到一篇有趣的論文, 是用 cellular automata 做 data mining. 他的概念是, 把 training set 轉換投射到 n-D grid 上面, 然後用特殊的 update rule 去跑 cellular automata, 看看收斂之後的 pattern 長什麼樣, 用這個方式來做 data mining.

    我之前是知道 cellular automata 可以用來解偏微分方程之類的東西. 不過用來做 data mining 是否真的適合? 畢竟這篇論文的做法, 其實沒有很特別, 而且要真的達到好的效能, 應該 update rule 和轉換投射的函式都需要特別設計吧. 這實在是沒有比較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