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觀光業

Ref.: 梅克爾:歐若不整合 將只剩度假勝地價值 | 搶救歐債危機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梅克爾在開幕式上發表第一項主題演說指出:「我們必須更加努力,不容再找藉口。如果歐洲不深耕整合,將來只會是度假勝地,但無法再為歐洲人民帶來富裕。」她指出,歐元區架構的缺失已暴露無遺,必須根本解決。財政緊縮並不是根治債務危機的根本方法,歐元區擺脫困境還需依靠積極的就業政策和政治體制改革。
很多人都說,我國應該像歐洲一樣發展觀光服務業等等。根據 2008 的報導,觀光營收占希臘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直接和間接雇用16.5%的勞力,看起來發展觀光業似乎真的很不錯。

但是歐洲的觀光,基本上就是販售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吃老本),但台灣歷史這麼短,這方面缺乏優勢。自然景觀方面,台灣雖然有些很棒的景點,但是考慮到自然保育,我們勢必要對遊客數量進行控管。

而且,從經濟效益來看,歐洲的觀光經濟效益大,跟他們的物價和販售的東西有關。他們有很多高價位的知名產業,像是法國料理,酒,藝術表演,和鐘錶服裝等配件。所以到歐洲去觀光是高消費的觀光。台灣的物價相對較低,我不知道有多少觀光客會來台灣會去吃圓山大飯店還是晶華酒店吃飯,但是夜市和鼎泰豐我想應該一定會去,畢竟台灣有名的是小吃,這種低單價的消費很有台灣精神,但是經濟效益到底有多大我就不知道了。

此外,販售自然景觀,往往會附帶很多對環境的破壞。一個最直接的污染就是垃圾。觀光是馬爾地夫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但垃圾問題已經嚴重到變成了環境問題。此外,台灣的溫泉開發造成溪流、河岸侵蝕、落石崩塌等等問題,也已經不是新聞。

是否要走觀光,要如何開發觀光業,是需要好好評估的。開放陸客來台,雖然是一種賺錢的方式,但是後果不可小覷。

小記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成長型股票與價值型股票

Ref.: 成長型股票 - MBA智库百科
Ref.: 價值型股票 - MBA智库百科
Ref.: 《德魯克經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3:什麼是成長型公司
面包廠的主管回答道: 「恐怕這會浪費他們和我們的時間。面包廠本身就不是一個成長型行業,人們並不會吃更多的面包和蛋糕;相反,收入越是增長,人們吃得越少。面包廠應該有內在的保護措施,以防止生意衰退;事實上,在真正嚴重的蕭條時期,我們可能會做得很好。但是,我們的增長是不會快於人口增長的。至於利潤,因為我們的工作有效率,所以我們實現了盈利。當然,我知道,我們需要更加有效地獲取利潤,這就需要大量地投資於新型自動面包烘房。至於市盈率,我們從來就不認為它能為我們帶來所需的資金。即使我們實現了自動化,我們的稅前收益率最多也不會超過12%。」
Ref.: 成長型與價值型股票的迷思 - 地球人抱抱--王志鈞財經工作室 - udn部落格
決定股價驚驚漲與慢慢漲的關鍵,則是:股本的大小和企業是否具有獲利關鍵能力!

小公司,卻有大獲利能力,股價自然驚驚漲!

大公司,卻也有持續性的大獲利能力,其價值自然也彌足可貴!

至於沒有賺錢的公司,不論是大池塘或小池塘,通通都是雞蛋水餃股!!
很多股市上的概念都很有用,但是困難的往往是如何去區分。例如,什麼叫做高本益比?什麼叫做成長型股票與價值型股票?股本的大小和股市的漲幅有關,但是怎麼樣叫做大?

Ken Fisher 在『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裡建議的方式是用市場的預期本益比 (Forward P/E) 來區分,如果市場的預期本益比是 20,那麼本益比低於 20 的就算是價值型,高於二十的就算是成長型。

我找不到有計算市場的預期本益比的網站。不過可以參考 TWSE 臺灣證券交易所 ﹥交易資訊 ﹥盤後資訊 ﹥個股日本益比、殖利率及股價淨值比(依日期查詢)。這裡有提供最近的本益比。每股稅後純益是用該公司最近四季稅後純益∕發行股數,當每股稅後純益為0或負數時,則不計算本益比。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Lativ

最近除了 Makiyo事件 事件外,我最在意的新聞就是 成衣品牌Lativ 的新聞。我看到這個新聞之後,我這個不買衣服的阿宅,就跑去問我弟,Lativ 的衣服品質和設計如何。他跟我說,品質還 OKAY,價格便宜,沒有『設計』。

Ref.:「要買台灣製別下單」 網友砲轟lativ - Yahoo!奇摩新聞
Ref.:台灣:對成衣品牌Lativ失望 ·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Ref.:我看Lativ 「移除產地標註」聲明所引發之社群公關危機 - Inside 網路趨勢觀察
Ref.:Taiwan 2.0 » 設計與服務的價值
Ref.: lativ的T恤抄了什麼?
幹拎老師咧,想當年國內某連鎖女裝成衣品牌,
因為一些骯髒事情被保智大隊人贓俱獲的時候,老闆要求他們配合的所有成衣廠,
全都簽署一份「打包票」,保證這品牌的東西都是「原創」的,
拎蛤仔的咧東西全都是剪人家標的,簽這種東西就是心要黑到像是臭藥丸一樣啊~
於是這位歐吉桑不簽,之後他們工廠的單就馬上就像2006年美國房地產崩盤一樣直落。
怎麼樣?那你簽不簽?

瞭解一下台灣某些成衣品牌做事的眉角之後,
你也知道所謂打版師就是負責把別人的版複製一份,七分像就行。
設計師就是負責把別人的圖照描一份,太像也不行。
這個lativ嘛,就是這樣做事情的。
下面這件是他們2012新春夏短T「復古機車Tee」。

追了一些報導後,我有些想法,不過我發現我不用寫什麼了。我想說的都有人寫了。

Ref.:InnoNation Reloaded:Lativ 與「台灣製造」:一場不美麗的誤會 - 樂多日誌

所謂的「產能不足」現象,有沒有可能也是由於類似的因素所造成的呢?

一位網友的評論是這麼說的:「事實上厲害的夠格的裁縫工人非常多,問題是老闆不想給夠格的工資」。果真如此,我們也許可以接著繼續追問:為何老闆不想給「夠格」的工資(用比較學術或者學究的說法,是「體面工資」 decent wage,或者,「生活工資」 living wage)?

從 Lativ 的企業競爭策略來說,最可能(或者說最合理)的理由應該是:因為這會破壞了 Lativ 的價格競爭優勢!這會破壞了 Lativ 對高市佔、高成長的「企業卓越」目標的追求!簡單說,妨礙 Lativ 以最快速的方法賺錢!

在所謂的「產能問題」之外,Lativ 的企業策略中,讓我最覺得敏感的,是他們對「交期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根據 Lativ 自己的說法:「在成衣界 lativ 的名聲可能不是太好,為了品質、交期等問題不得不更換工廠,卻也換得了過河拆橋的惡名,而成衣廠也總是抱怨,我們的品管要求比國際大品牌還嚴格。」

高標準的品質管理要求,對一個網路原生品牌來說,是降低作業成本的關鍵成功因素,這尚且可以理解。可是,為何一個不講究設計,不像 Zara 頻繁推出新款來促銷的公司,還會如此強調「交期問題」?會不會,問題的根源其實在這個企業的「及時零庫存」(Just In Time)管理思維?

在成衣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中,採購廠商為著節約庫存成本,為了「搶商機」,喜歡下急單,然後在「交貨期限」上對供應商緊迫盯人,一直是許多供應鏈中超時加班的問題無法杜絕的根本緣由,也是為何大型供應鏈代工商往往可以輕易取代許多小型供應商而獲得特別青睞的主因。

如果要使得一個企業能夠鑲嵌入在地的經濟循環,能夠成為在地經濟的持續推動者,發展「生產者導向的商品鏈」,其實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有沒有這類型的成衣業企業?在台灣,不走大量生產路線,而試圖以設計取勝的 sofu,可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

至於在美國,關於在地經濟導向的成衣企業,最著名的該莫過於成立於1989年的 American Apparel 了。

這家以「美國製造」聞名的成衣公司,在組織方式上放棄了成衣業慣於採用的(也是 Lativ 採用的)代工生產,而是採取垂直整合的方式,盡量減少使用外包生產,以自家位於南加州的工廠進行生產為主。這家公司的內部,不但有生產部門,也同時有設計部門,行銷部門,零售部門等,換言之,過去在「購買者導向的商品鏈」被打散的各種企業機能,重新整合在一家公司之內。

Makiyo事件

Ref.: Makiyo事件懶人包 | ETtoday專題報導 | ETtoday 新聞雲

Makiyo事件 雖然很讓人不爽。但是看到劉寶傑和周玉扣之流在電視上批判時,我也由衷的感到不舒服。這些媒體人也稍微反省一下吧 XD

劉寶傑 主持節目的方式太過頭了,馬西屏還現場演練,我覺得真的沒必要作到這樣。更何況當時哪有那麼多資訊?這完全是臆測!

的確這件事媒體是有功的,但是某些時候偏向激起民族或族群(藝人)對立了。我也覺得台灣很多人對外國人太過優待了,不過也別忘記,今年的鹿港花燈,日本迪士尼也自費來台灣表演,就是為了感念台灣在 311 的情義相挺。今天新聞說連丁小芹的男友都被罵,我覺得到這個程度就真的是過頭了,而媒體的確在這裡有故意推波助瀾的嫌疑。我認為媒體自己是要反省的。

我看到胡忠信也有這樣的批判時,我覺得還蠻安慰的。

我有看到某個節目,好像是新聞面對面,在反省這件事。他們說他們曾經有嘗試抵制,但是收視率掉太多,上級壓力立刻就來了,他們也很無奈。主持人說,某個長青談話節目(照他的說法,我猜是新聞哇哇哇或者是大話新聞),沒有做這個新聞,結果收視排行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掉出前十,變成三十幾。

結果兩天後還是三天後,還是做了這個主題。

我是認為,新聞台終究還是商業行為,應該有業界標準和道德。但是我倒是不認為應該靠媒體來教育觀眾,這需要觀眾的自律。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對於媒體,除了 NCC 之外,我們應該要有更好的監察方式XD

要素價格均等化 與 ECFA

Ref.: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 MBA智库百科
Ref.: 自由電子報 - 再論「要素價格均等化」
Ref.: 劉大年:虛幻影子?真實世界?要素價格均等化 扭曲ECFA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古典國際貿易的重要理論。主要假設包括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具有相同的消費者偏好、生產要素(如勞動力)也是同質。此時商品自由貿易會使兩國生產要素價格趨於相同。但是顯然台灣與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消費者偏好並不相同;台灣的勞工素質也高於中國大陸,兩岸的勞動力差異性非常之大,兩岸工資水準何以能在商品自由化後趨於一致?
Ref.: 搓破馬政府ECFA謊言的應對百招-【政府宣傳ECFA的不當手段/陳博志】 @ lyfelf潛伏在米國的日子@台灣派部落客 :: 痞客邦 PIXNET ::
Ref.: ECFA | 元毓說
談到競爭觀念,我們得釐清:經濟學上,買方與賣方永遠不存在競爭關係!競爭關係永遠只存在於買方之間,或賣方之間。

需求不變下,價格會跌,純粹是因為賣方在競爭;供給不變下,價格會漲,是因為買方在競爭。

換言之,低工資國家之所以可以拉低高工資國家的低技術人員工資,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同為賣方)。

因此,只要台灣與大陸的出口產品的主要買方是同樣的人,要買的也是類似的東西或服務,則台灣跟大陸之間的競爭關係就永遠存在!
我常常覺得這些討論是參數問題。兩國各國生產技術差距多大?消費者偏好有多相同?生產要素有多同質?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學術與產業

Ref.: 當生命科學家 被綁在生技產業上… | 聯合新聞網

難得李大師的文章我覺得很有道理XD 雖然說這個問題不限於生命科學系。

讀生命科學系的人不見得就會變成生物學家。未來的職稱是跟職業有關。一個哥大物理博士,去了華爾街,人家會叫他金融工程師 (Quant) 而不是物理學家.....應該沒人認為張忠謀是電機工程師吧。當一個生物科學博士,汲汲營營在的不是研究這門學科而是如何賺錢時,這還能算是一個生物學家嗎?當然這沒啥不好,竹科裡我想也有很多博士改行去賣雞排或者開餐廳。但是只想著賺錢,卻一副裝一副學者的樣子,實在很噁心。

雖然說選系要選自己有興趣的,但是我想聯考分數和未來出路也是影響選系的重大因素之一。當年通訊產業正好時,有通訊工程的電機系分數都會比較高的。十幾年前新聞也一直說未來會大量缺乏資工資管系人才,那時這幾個科系的錄取分數也會跟著攀升。但是日後因為就業市場改變,或者該產業沒有扶植起來,這也不是政府的錯吧?當年因為楊李得諾貝爾獎而選物理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後來在機機歪歪?

不管政府未來要不要扶植生技產業,政府和教育單位應該給國人的一個想法是,任何嚴肅而認真的研究都是一件有價值的事,而這種研究不一定與產業發生密切的關係,如果年輕人會認為選擇生命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進入生技產業界來賺大錢,那只能說這些人太天真了,等到拿到學位之後,都不知道過多少年了,當年的熱潮也不見得還在,哪能夠保證什麼?政府和教育單位也不應該給年輕人這樣的錯誤觀念。

我認識一些機械系化學系土木系的朋友,他們也會說,他們的產業不夠熱不夠大薪資不夠高沒有投資研發等等。但是我真的很少聽到向生命科學系出來的人抱怨這麼多的,不知道是不是當年他們分數太高,自認高人一等的關係。(以上是偏頗的個人經驗和猜測) 這其實也只是另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 ---『我當年分數那麼高,可以填XX大學電機系,結果來念生物科學,現在竟然收入比 YY 大學ZZ系的人還低,真是 OOO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