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有點不太一樣. 我目前 GTA 5 進度是 15 % 左右, 我不確定是否真的了解 GTA 的好玩之處.
人家說 GTA 是主打開放式世界的沙盒遊戲. 刺客教條我覺得就比較像單純的動作遊戲, 看門狗則是介於兩者之間. 現在遊戲的要素都學來學去好像不是很好比較. 但是就我個人偏好來說, 結論是我喜歡看門狗, GTA還不錯, 不喜歡刺客教條.
GTA 5:
我先來講講 GTA 好了. 看看你認不認同. GTA 有點像是模擬市民 + ARPG. 所以有很多可以自訂的部分, 也有很多支線和主線. GTA 的可以自訂的部分真的很多很強, 沒玩過這麼強的遊戲. 但是玩起來有點像在空城裡到處跑. 因為大部分的建築都不能進入, 大部分的 NPC 都無法對話. 雖然故事和特定NPC做得很不錯, 像是可以虧妹, 可以搶劫, 甚至還要抓姦等等. 但是 GTA5 建構出來的世界很空洞. 這不是 GTA 的錯, 這太難做到了, 可是她們花了這麼多力氣去做地圖做那些小遊戲, 我寧願她們更強化其它部分. 至少目前我的感覺是我不會想要到處亂逛, 因為除了感嘆風景和建築之外, 跑去哪都沒什麼差別.
另一方面, 或許是我已經習慣了 看門狗的操作, 所以我覺得 GTA5 的操作以動作遊戲來說很難用, 感覺角色很不靈活. 至於為什麼我會說 GTA 有 ARPG 的成分, 是因為除了她有一點簡化的技能系統之外, 她的故事走向還蠻偏向 美式 RPG, 主線任務之間不見得會有明確的指示. 所以有時候我要亂逛才能觸發主線任務. 例如我去找過夥伴萊斯特, 但是去好幾次都不沒人在家. 後來不知道是因為我帶富蘭克林一起去, 還是因為我是在晚上去, 所以才觸發任務. 所以整個遊戲時間拉很長. 或許這是故意的 (為了能讓玩家體驗這個世界而故意拉慢節奏), 不過我沒有很喜歡這種做法. 感覺玩起來很累很花時間.
我覺得我還沒領略好玩之處, 感覺賺錢很累, 任務之間不知道要幹麻 XD
刺客教條: (AC)
AC比較像是動作遊戲, 只是以潛行匿蹤為主. 不過因為主軸還是動作遊戲, 所以其實變化沒有想像中多,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畫質提升的關係, 我覺得 XBOX ONE 的 AC沒有 PC 流暢. (不過PC版我好像是玩第二代還是第三代)
故事方面還可以, 但是支線之間的關連性有點低. 和 GTA 一樣, 絕大部分 NPC 都沒有什麼特色. 任務和任務之間有明確的指示, 所以其實比較接近一關一關的任務, 比較沒有 RPG 的感受. 但是技能的部分比GTA5豐富非常多. 不過技能解鎖的方式我也不是很滿意. 和 GTA5的練習式不同, AC比較傾向累積經驗值去點技能樹的方式. 不過技能之間的關連性好像不是太大. 有一些也沒什麼實用性 XD
但是雖然偏重動作遊戲, 但是因為是強調時代背景, 所以正反角色的動作特色差別沒有太大. (都是衛兵刺客騎士之類的) 玩久了好像是在不同的場景打一樣的對手XD 所以關卡設計變得很重要. 但是目前我是感覺不到太多新意, 只是場景變了而已. 例如在巴黎聖母院暗殺人, 貧民窟暗殺人, 和凡爾賽宮暗殺人之類的. 老實說蠻容易膩的. 目前已經被我放在一邊沒有繼續玩了XD
看門狗: (WD)
我覺得這款遊戲有點像是要學 GTA 這種沙盒遊戲. 所以他裡面也有很多小遊戲. 因為是背景時代的關係, 你可以買車買炸藥買衣服. 是比 AC 好很多, 但是比起 GTA 差很多, 像是可以換裝, 但是只是衣服顏色和花紋換一下, 我是覺得看不太出來XD
故事行進方式比較接近 AC, 關卡之間會在地圖上明確標示, 所以還滿省時間的, 也不用到處亂跑. (WD跟GTA一樣都可以快速移動, GTA 是靠計程車, WD 是靠地鐵) 因為是現代, 所以玩法跟 GTA 很像, 也是要躲警察等等. 但是因為主角是駭客, 所以可以做的事比 GTA 多很多, 例如可以把鐵門拉下來擋住警察, 坐地鐵逃走, 或者是駭入電箱讓電箱爆炸等等. (很詭異的是可以開槍打路人卻不能徒手打路人XD) 就動作遊戲的角度我覺得比 GTA 有趣.
WD 的技能也是累積點數去點技能樹, 我是覺得大部分的技能都蠻實用的, 也有一定的關連性. 遊戲有一大部分是要汽車追逐戰, 所以裡面有很多技能是可以駭入公共設施, 讓玩家更容易擺脫對手. 舉個例來說, 他可以改變紅綠燈號誌, 所以飛車追逐時, 在市區會更容易甩開警察或者黑幫, 因為你可以衝過十字路口後, 改變燈號, 引發車禍讓後面撞成一團XD
WD 的 NPC 也一樣不會對話, 但是他可以用攔截別人的簡訊和電話, 所以可以知道很多八卦和不同的人的人生困境. 所以就 NPC 提供的資訊量來說, 我覺得 WD 還比較豐富. WD 的故事主軸有點類似對抗 智慧城市監控系統, 所以遊戲就是要讓你知道, 有這麼多私人的不堪的東西都被這個系統監控. 我覺得做得很有意思.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小記
谈谈在美国做码农是否是青春饭 |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 | Warald咨询
拿微软软件工程师做例子,说说做码农、做工程师技术活的工资上限:一年50-100万美元是可能的 |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 | Warald咨询
從羅賓威廉斯看——搞笑的人為何自殺 | 達達主譯
[情報] 義美總經理的訪問 - 看板 PublicIssue - 批踢踢實業坊
綠角財經筆記: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9—依樣畫葫蘆不會變有錢人
我家德國人教我的事:「富二代」是什麼,可以吃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日本now】憤怒的諾貝爾獎~沒有追夢自由的日本社會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爆卦] 柯P的從政之路 - 看板 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拿微软软件工程师做例子,说说做码农、做工程师技术活的工资上限:一年50-100万美元是可能的 |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 | Warald咨询
從羅賓威廉斯看——搞笑的人為何自殺 | 達達主譯
[情報] 義美總經理的訪問 - 看板 PublicIssue - 批踢踢實業坊
綠角財經筆記: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9—依樣畫葫蘆不會變有錢人
我家德國人教我的事:「富二代」是什麼,可以吃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日本now】憤怒的諾貝爾獎~沒有追夢自由的日本社會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爆卦] 柯P的從政之路 - 看板 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為什麼需要打倒明星學校?
Ref.: 【讀者投書】周曉璇:為什麼需要打倒明星學校? - 獨立評論@天下 - 天下雜誌
對於之前學測的新聞, 各方都有很多批評, 我雖然不見得認同的她們觀點, 但是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正反方面都有人支持. 明星學校比較像是人性使然,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這跟領域無關, 就像日本也有高中棒球的明星學校一樣. 或許我們可以在制度上防制明星學校的產生, 但是這也不是表示均比較差的學校教育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兩岸升學主義與教育的核心問題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6.html
世界各國,包含歐美,都有所謂的「明星學校」。社會需要明星學校,就像演藝界需要偶像、各行各業有大師、各種商品有名牌、運動界有明星球隊…都是社會自然形成的產物。為什麼打棒球的孩子拼命練球,夢想進入甲子園;籃球選手歷經萬難,進入 NBA;體操、游泳各種選手專心致力、挑戰極限、前進奧運…就是「適性揚才」的「勵志故事」,而努力唸書想讀建北的孩子就是「迷思」?Ref.: 【讀者投書】林邑軒:與電機媽媽談教育──回應周曉璇「為什麼需要打倒明星學校?」 - 獨立評論@天下 - 天下雜誌
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周遭他人的正向期待之下成長,進而培養自我期許的「能力」與「動機」,這樣的「均質化」,是在「拉低教育水平」嗎?沒有不成比例的讚許和自我感覺良好,台灣的教育就會崩壞,菁英就會萎縮嗎?為什麼這樣的「均質化」,會被電機媽媽視為毒蛇猛獸呢?
對於之前學測的新聞, 各方都有很多批評, 我雖然不見得認同的她們觀點, 但是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正反方面都有人支持. 明星學校比較像是人性使然,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這跟領域無關, 就像日本也有高中棒球的明星學校一樣. 或許我們可以在制度上防制明星學校的產生, 但是這也不是表示均比較差的學校教育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兩岸升學主義與教育的核心問題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6.html
JSDC.tw 2014
去年的 JSDC.tw 非常誇張, 一開放訂票, 短短二三十分鐘, 所有的票就都賣完了. 許多人, 包括我, 都只能在電腦螢幕前咬手指.
所以當 JSDC.tw 2014 的售票資訊公告出來時, 我立刻把購票網址加到流覽器首頁. 磨刀霍霍, 準備搶票.
但是沒想到昨天公布的早鳥票價格, 竟然要 NTD 4500. 我錯愕到以為是打錯數字.
嚴格來說, 4500 並不是真的貴到負擔不起. 誠品講堂的演講一場也都要三五百塊. 一場為期兩天的研討會, 收個 4500 也不是真的那麼不合理. 但是, 這個價格的確是大幅超越台灣的軟體產業研討會的價格. 以一直被嫌太貴的 PyCon 來說, 也不過兩千多塊, 而且是在相同地點舉辦, 足足兩倍的的價格, 我不知道 JSDC 團隊是想要提供什麼樣的內容給與會者.
打開他們的官方網頁, 除了會議介紹外, 對議題的說明很少, 整個網站給我的感覺就是形式重於內容.
雖然他們後來有一篇文章想要解釋他們的理念. 但是讀起來感覺這更像是那種企業舉辦的研討會而不是社群分享.
所以當 JSDC.tw 2014 的售票資訊公告出來時, 我立刻把購票網址加到流覽器首頁. 磨刀霍霍, 準備搶票.
但是沒想到昨天公布的早鳥票價格, 竟然要 NTD 4500. 我錯愕到以為是打錯數字.
嚴格來說, 4500 並不是真的貴到負擔不起. 誠品講堂的演講一場也都要三五百塊. 一場為期兩天的研討會, 收個 4500 也不是真的那麼不合理. 但是, 這個價格的確是大幅超越台灣的軟體產業研討會的價格. 以一直被嫌太貴的 PyCon 來說, 也不過兩千多塊, 而且是在相同地點舉辦, 足足兩倍的的價格, 我不知道 JSDC 團隊是想要提供什麼樣的內容給與會者.
打開他們的官方網頁, 除了會議介紹外, 對議題的說明很少, 整個網站給我的感覺就是形式重於內容.
雖然他們後來有一篇文章想要解釋他們的理念. 但是讀起來感覺這更像是那種企業舉辦的研討會而不是社群分享.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小記
- 工作一定要符合興趣才做得好?三個害死年輕人的「好」觀念 - 職場力 - 職場修練 - 30歲就定位 - 商業周刊
而真相是,並非所有工作都能符合興趣,但切記:一定要符合你喜歡的屬性。
- 以色列加沙行動 雙方遭受最血腥之日 - BBC中文網 - 國際
巴勒斯坦方面稱,該地區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425人。而受傷人數已經超過3000人。以色列方面表示,自從周六對加沙地帶進行地面攻擊以來,已經有13名士兵喪生,該國士兵自從對加沙行動開始以來死亡人數共達到18人。這真是太不對等的數字.
以色列的行動實在太過強硬. 這有點像是我之前看的電影, 戰爭遊戲, 因為害怕對方後續的行動, 所以反過頭來侵略對方, 甚至進行種族滅絕行動XD
- 一位巨乳推銷員,讓咖啡廳賣養樂多27年 | 鍵盤大檸檬
日本東京青山地區有一間在網路上小有名氣的咖啡廳,名叫「蔦珈琲店」,它是由一名建築師的宅邸改建而成,靜靜的、舊舊的,很有氣氛。但最令人疑惑的是,它明明是間咖啡廳,餐點附贈飲料卻是養樂多……為甚麼呢?
真是感人的故事. 我感動到內牛滿麵了 XD
有天,蔦珈琲店官方推特終於揭露這個已有多年歷史的秘密:店長說,27年前有位女推銷員走進店裡,希望他們買她家的養樂多;而店長當時一看見對方沉甸甸的巨乳,甚麼話也沒多說就答應了。就這樣,這間咖啡廳離奇地供應養樂多直到現在。
- 績效面談時,說什麼最有用? | 經理人Manager Today|管理、經理人、企業管理、品牌
在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往往會質疑對方的能力、貶低對方的構想、語帶威脅,甚至以恭維的言詞相互挑戰。如果你以樂於與人合作著稱,對方可能就會想方設法試探你的極限。但是公司人事精簡,並不表示你必須默默接受減薪,也不表示要凡事聽命於老闆。不過,在人事精簡的情況下,你確實必須以開放的胸襟與創意,提出令賓主盡歡的解決辦法。
- 兩位哈佛教授隔空筆戰 ─ 企業管理聖經《破壞式創新》飽受質疑 | 有物報告
Lepore 認為,長遠來說,產業中的佼佼者必然都擅長維持進步與改善,無論他們是否是第一個在市場上進行破壞的企業。企業不僅需具備快速推陳出新的能力,還得有技術來持續改善產品,不然就會在產業中化成灰燼。Lepore 認為維持式創新反而比較有競爭優勢。破壞式創新是一種短暫、虛幻的假象。這樣的成功只是稍縱即逝。
我一直搞不懂 破壞式創新 和 熊彼得的 創造性破壞理論有什麼不同. 熊彼得的理論是在整個經濟循環框架下的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比較偏向個體公司和產業. 然而, 在實際的解釋效果和分析的效力上, 我倒是蠻懷疑的.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 -- 如果人人都可以看得出來什麼是有價值有效果的創新, 為什麼明星 CEO 寥寥可數?
- 【林文政專欄】績優員工升主管就陣亡,是選人標準出問題了嗎? | 經理人Manager Today|管理、經理人、企業管理、品牌
1.任務性績效:所謂任務性績效,就是員工是否扮演好工作任務上的角色;而判斷個人績效的優劣,主要是依據個別員工能否有效完成工作說明書上所定義、主管所賦予的工作職責。有效完成工作職責的程度愈高,表示任務性績效愈好。
適應性績效 和 脈絡性績效 是比較難看到的. 通常能力不錯又肯拼的人, 任務性績效 都比較好. 但是未必適合當主管. 主管有時候還要顧慮團體氣氛等等.
2.脈絡性績效:1990年代初期,有學者開始提出這個概念,指員工在組織環境中所展現的社會行為表現,包括展現出幫助同仁、促進同事彼此合作,或者鼓舞團隊成員捐棄成見等的行為;對於工作或組織的高度奉獻、敬業精神等。
3.適應性績效:隨著組織和工作的本質不再具有穩定和可預測性,員工面臨內、外部環境改變的壓力與日俱增,靜態形式的任務性和脈絡性績效,愈來愈不足以反映在快速變動環境中。
前面提到的彼得原理現象,說的正是任務性績效表現傑出的員工,無法成為A級人才。我認為,這主要有三種原因:1.欠缺脈絡性績效表現;2.欠缺適應性績效表現;3.同時欠缺脈絡性和適應性績效。
- 綠角財經筆記: Rational Expectations讀後感2---逃過下跌還是躲掉上漲
Stationary 在各個領域都有不同的意思, 我看到這篇時還真不知道他的 Stationary 是指什麼. 還好有下面的網友留言指出這個 stationary 是來自 stochastic process.
- 港人家庭年收入150萬台幣移民台灣當中產階級?很難!
(案例一:台北市兩夫妻月收入約11.5萬台幣,一年以14個月薪資算,即家庭年收約161萬;案例二:新北市兩夫妻年收入約120萬台幣)。如果以這種薪資水平來看,假設都是在沒有房產 (或是要付貸款) 的狀態,則一戶如果只有2口的話,消費支出是足夠的,但很難有積蓄,也絕對稱不上中產或小康;如果有小孩要養的話,那真的就是近貧了。
之前轉貼了一篇關於台北中產階級 160 萬收入不太夠的文章, 我想補充一下我的想法.
從希望政府努力提振經濟的社論文章來看, 這篇文章是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這種文章往往也設立了一個比較的基準 -- 怎樣的生活才叫做中產階級! 然而這往往只是作者個人對社會的想像. (或者說作者個人認同的中產階級) 往往也會讓讀者產生焦慮 --- "原來我不是中產階級, 哭哭."
其實不管多有錢, 基本上還是要面對選擇 --- 要買帝寶 還是 藍寶堅尼的破億超跑?
中產階級基本上是個政治名詞, 指的是社會中相對穩定的夾心階級. 本來就不代表要多有錢.
基本上, 依家庭人均收入做排序, 中間 30~80 % 都算是中產階級也不過分. 依照WIKI 上美國的算法 大概就是收入超中位數的人都能算是中產階級. (他們多加了一個工人階級, 但是工人搞不好薪水還比白領高 XD)
我覺得這種名詞是拿來描述社會結構, 而不是把社會結構套到名詞裡. 中產階級消失論 就是後者. 實際上, 不論資產的變動狀況如何, 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是穩定社會結構的族群到底是增加還是減少. 如果我們的社會結構是雙駝峰線分布, 中間這群人雖然生活變辛苦, 但是我們透過壓榨下層階級, 來建立族群區隔, 這個社會還是有可能很穩定的.
例如中產階級收入從月薪 100K 變成 80K, 但是 低收入階級從 30K 變成 20K. 這個社會還是有可能維持很穩定. 但是這未必是我們期望的社會結構.
- 30歲男人該有的成就 小資女:不靠家存款要200萬喔!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一位月入23K的小資女,在談到擇偶條件時,認為30歲的男人不靠家裡,應該要有200萬存款,這不僅是最基本的條件,也是很正常的狀況。
人力銀行業者曾在去年做過調查,發現台灣小資女在選擇老公時,平均希望對方財產503萬元;非小資女孩則希望老公財產有777萬元,與其相比之下,200萬存款瞬間相形失色。
基本上, 人人都希望能找到好的對象, 但是這些台灣女生也要自己想想自己的等級在哪裡.
以現在的經濟壓力, 一個收入頗豐的適婚男性, 實在沒必要去挑一個收入在 23K 之譜的小資女. 這樣的男性應該更偏好經濟實力相當的女性. 這些女性應該看看下面的文章 --
轉載: 我怎樣才能嫁給有錢人? @ 寶貝雲 :: 痞客邦 PIXNET ::
但是,這里有個致命的問題,你的美貌會消逝,但我的錢卻不會無緣無故減少。
事實上,我的收入很可能會逐年遞增.而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我是增值資產,你是貶值資產,不但貶值,而且是加速貶值!
你現在25,在未來的五年裡,你仍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俏麗的容貌,雖然每年略有退步。
但美貌消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如果它是你僅有的資產,十年以後你的價值甚憂。
用華爾街術語說,每筆交易都有一個倉位,跟你交往屬于"交易倉位"(trading position),
一旦價值下跌就要立即拋售,而不宜長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
聽起來很殘忍,但對一件會加速貶值的物資,明智的選擇是租賃,而不是購入。
- 一個出租車司機給一個CEO上的一堂MBA課! | Giga Circle
“以前的司機都和我說,每公裏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錢之類的。”
我也和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也跟這跟我說明, 以這種方式計算成本, 計程車司機應該多載短程客人.
但是我對他的說法感到質疑, 過去計程車司機拒載短程客必定有其道理. 例如, 如果司機是車站排班, 那麼他一天可以跑的次數基本上是固定的, 這種時候短程客很不划算. 如果是在路上撿散客, 碰到客人的機率又是如何? 這很難算出成本.
這篇文章剛好解答了我的疑惑.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的份子錢,油費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時,平均每小時固定成本22元,交給公司平均每小時12.5元油費。這是不是就是34.5元?
成本是不能按公裏算的,只能按時間算。
大尋寶家
Ref.: The Monuments Men (2014) - IMDb

"The Monuments Men poster" by May be found at the following website: IMP Awards. Licensed under Fair use via Wikipedia.
今天借了這部大尋寶家, 我的感想跟網路上眾多評論類似, 這部片實在拍得有點差, 可惜了這個有趣的題材和嚇人的卡司. 但是這個題材真得很有趣.
這部片是在講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真實故事,一群愛好藝術的相關從業人員, 在軍方和官方都不是太支持的情況下, 集結起來尋找被德國納粹奪取的藝術品,救回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如果這部片給其它人拍, 應該可以排得更好. 不過其它人可能不會太想拍這種片子.
這部片開頭和結尾, 不斷地提出一個質疑: "值得嗎? 值得用這麼多資源去保護這些東西嗎? 需要用犧牲性命去換取這沒有生命的東西嗎?"
就像當年的搶救雷恩大兵一樣. 一個班去就一個二等兵, 值得嗎?
什麼叫做藝術? 藝術的價值有多高?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問題. 我沒有藝術素養, 實在不太能理解這些藝術品有多崇高, 片中演到畢卡索的作品被燒掉時, 我甚至還忍不住叫好 XD
但是一個社會, 總是有一群人會被一些沒啥實用性的東西感動. 這些東西可能是被公認為有價值的人類成就, 像是達文西的話, 莫扎特的音樂, 有些可能不是, 但依然能感動人, 雖然其它人不見得能夠理解, 就像我不能理解 Banksy 的塗鴉叫做藝術一樣, 但是當這些作品震撼人心時, 他的價值就是就呈現出來.
值不值得的思考方式, 本質上就不適合拿來問這種問題. 當我們要對成本和效益做計算時, 最基本的就是要能取得一致(未必是正確)的估值. 所以對於不能量化的對象, 基本上就不該用值不值得來思考.
例如, 當我們認同生命(藝術)是無價時, 我們就無法去計算值不值得犧牲少部分的生命去成就大部分的生命. 這時候我們要問的昰, 有沒有超越"生命是無價的信念"?
很多媽媽或許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子女的生命, 如果用值不值得來看, 一命換一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但是面對這種選擇,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用計算的方式去分析這件事. 我們會用 "母愛" 或者 "生命的延續" 來看待這種選擇. 或許不是每個母親都願意做這種自我犧牲, 但是這其實是在自問, 我們心中是否認同更高的, 超越生命本身的價值.
或許不是人人都有這種信念, 或許這些信念也各不相同, 但是, 回顧人類史, 甚至是日常生活聽到的故事, 我們無法否認這種價值信念的存在.
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在 "拯救文明" 背後所要說的.
"The Monuments Men poster" by May be found at the following website: IMP Awards. Licensed under Fair use via Wikipedia.
今天借了這部大尋寶家, 我的感想跟網路上眾多評論類似, 這部片實在拍得有點差, 可惜了這個有趣的題材和嚇人的卡司. 但是這個題材真得很有趣.
這部片是在講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真實故事,一群愛好藝術的相關從業人員, 在軍方和官方都不是太支持的情況下, 集結起來尋找被德國納粹奪取的藝術品,救回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如果這部片給其它人拍, 應該可以排得更好. 不過其它人可能不會太想拍這種片子.
這部片開頭和結尾, 不斷地提出一個質疑: "值得嗎? 值得用這麼多資源去保護這些東西嗎? 需要用犧牲性命去換取這沒有生命的東西嗎?"
就像當年的搶救雷恩大兵一樣. 一個班去就一個二等兵, 值得嗎?
什麼叫做藝術? 藝術的價值有多高?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問題. 我沒有藝術素養, 實在不太能理解這些藝術品有多崇高, 片中演到畢卡索的作品被燒掉時, 我甚至還忍不住叫好 XD
但是一個社會, 總是有一群人會被一些沒啥實用性的東西感動. 這些東西可能是被公認為有價值的人類成就, 像是達文西的話, 莫扎特的音樂, 有些可能不是, 但依然能感動人, 雖然其它人不見得能夠理解, 就像我不能理解 Banksy 的塗鴉叫做藝術一樣, 但是當這些作品震撼人心時, 他的價值就是就呈現出來.
值不值得的思考方式, 本質上就不適合拿來問這種問題. 當我們要對成本和效益做計算時, 最基本的就是要能取得一致(未必是正確)的估值. 所以對於不能量化的對象, 基本上就不該用值不值得來思考.
例如, 當我們認同生命(藝術)是無價時, 我們就無法去計算值不值得犧牲少部分的生命去成就大部分的生命. 這時候我們要問的昰, 有沒有超越"生命是無價的信念"?
很多媽媽或許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子女的生命, 如果用值不值得來看, 一命換一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但是面對這種選擇,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用計算的方式去分析這件事. 我們會用 "母愛" 或者 "生命的延續" 來看待這種選擇. 或許不是每個母親都願意做這種自我犧牲, 但是這其實是在自問, 我們心中是否認同更高的, 超越生命本身的價值.
或許不是人人都有這種信念, 或許這些信念也各不相同, 但是, 回顧人類史, 甚至是日常生活聽到的故事, 我們無法否認這種價值信念的存在.
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在 "拯救文明" 背後所要說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