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貢獻的定義

之前清大彭明輝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後來刪掉了), 批評到了 Steve Jobs, 引來許多批評, 像是嚴成文教授的文章zonble 的文章.

對我來說, 這其實是對價值的認定不同.
一件事物的發明是一回事,但是重新賦予定義,改變現狀,變成人們更期待的樣子,這樣不困難嗎?以驚人的創造力產出了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高工藝品,而這樣的作品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想像力,解放了更多人的創造力。
這當然是很有貢獻的事. 但是這個貢獻有多大? 這跟個人的認定有關. iPod + iTune 到底改變了什麼? 有沒有像眾人推崇的那麼偉大? 因為我對音樂沒有太多的接觸, 不敢多加評論. 但是就我的觀察, 技術/學術導向的人, 似乎比較不是那麼看重 Steve Jobs 的貢獻, 重視商品應用的人, 似乎比較推崇 Steve Jobs.

基本上, 我覺得 "貢獻" 應該是用多元的標準來評估, 就像我們不該再以學歷高低或者是收入多寡來評估一個人是不是優秀. 如果從技術觀點來看, 滑鼠的發明似乎並沒有偉大到可以拿 Turing Award, 而實際上, 滑鼠發明人, Douglas Engelbart 就是靠著人機介面的研究硬是拿到 Turing Award.

評價 Steve Jobs 的困難點在於 --- 他是一個商人. 他所執著的東西是產品, 而不是如何製造產品, 技術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從技術面去評價他, 我個人覺得是沒有意義的. 大家一直在談論他在 IT 上的貢獻, 我個人倒不是那麼贊同, 我覺得 IT 並不是重點, 應該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 Steve Jobs.

我覺得, Steve Jobs 被稱為一個資本主義的英雄, 沒有什麼不對. 資本主義和商人都不應該是個貶詞, 藉由形式創新 (iPod)或者是資源整合 (iTune) 來牟利, 這是一個優秀的商人應該做到的事. 亨利福特發明了組裝線生產模式 -- 難道亨利福特僅僅是汽車工業的巨人嗎? 為什麼要把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侷限在汽車工業或者IT工業裡呢?

Steve Jobs 強調品味和易用性, 開發出許多優秀的產品, 也讓他的產品得到非常高的市佔率以及獲利率, 光是這樣, 就足以讓他成為一位資本主義的英雄了. IT 不 IT? 重要嗎?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非關命運:職場抗壓性 如何撐到底?

Ref.: I20111024 非關命運:職場抗壓性 如何撐到底? - YouTube
唐老師談抗壓
  • 基本宮:責任感和自我要求(想做到什麼職位或者什麼事)會讓他們撐下去。
  • 固定宮:對不安定的恐懼和職場中有在意的人會讓他們撐下去。
  • 變動宮:想要的東西,像是錢,人脈或者是成長之類的,如果錢很多他會撐下去。
唐老師說 :變動星座,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抗壓性無限大。但是如果他沒興趣或者覺得不值得,他就會生氣,會碎碎念。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豆芽?

最近在閱讀 3%的超越 一書。杜書伍強調的東西和一般的企業家不太一樣,有的人強調紀律,有的人強調眼光,但是杜書伍強調的是細節, 經驗和累積。

這剛好也是這半年相當糾結我的事情。

花了兩年在這邊,到底學到什麼?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的不滿到底是我不適合這個領域?我不喜歡所以沒有熱情?還是我太過任性?
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
我經常用等公車來比喻實力和機會的關係。你一定要走到公車站,車子來了,才搭得上去。我們遇到的情況,大都是到了公車站,必得等候片刻,車子才會來;另一種幸運的情況是,到了公車站,車子隨即過來,這樣的機運相對微小;還有一種狀況是,離公車站只差6、7公尺,車子來了,你當下跑步追上公車;而如果你和公車差距20公尺,那班公車你是搭不上的。
這種想法,正是我按耐許久的原因。如果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接觸,可以說瞭解這個領域在幹麼嗎?這些日子的見聞,我只能說,我在這個領域待得不舒服。雖然我不知道我是因為不適應而想離開,還是因為不喜歡而想離開。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需要離開這個領域休息一下。好好想想我下一步要幹麼。等沈澱之後,我想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適應還是不喜歡。

小記

  • Glencora Borradaile » Journals ranked by turnover times: now with colour!
    相當有趣! 看起來投 SIAM computing 很不划算, IF 和 JACM 比起來差了 0.88, 但是審稿時間卻好像沒差 XD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看的 XD) 不過 CS journal 的審稿速度真的要再加速一點, 這被人詬病很久了.
  • Dark Energy FAQ | Cosmic Variance | Discover Magazine
    Nobel Prize for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 Cosmic Variance | Discover Magazine
    【2011諾貝爾】物理獎:閃亮「星」發現 « CASE PRESS
    過去十年間,學者觀測了宇宙的大規模結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意即大爆炸後殘存的餘暉),而觀測結果也都指出宇宙中大部分的能量仍未被偵測到。現在天文學界普遍相信,宇宙中大約有73%的能量都投入在「宇宙加速」中;這些力量也就是大家所稱的暗能量(dark energy),目前我們仍所知甚少。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天文物理學者彼得.寇爾斯(Peter Coles)說:「我們發現的到底是什麼,沒人能確定。」
  • Ref.: BLOSUM62 miscalculations improve search performance
    This case is noteworthy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the BLOSUM matrices are ubiquitous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second, these errors have gone unnoticed for 15 years; and third, the 'incorrect' matrice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intended' matrices.
    很搞笑的狀況, 算錯了結果跑得結果還比較好XD
  • Ref.: Bye bye, Impact Factor… | Naturally Selected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 ferdinando boero 給的 comment
    They are more than 2000 but there is neither a single zoologist (maybe one will get there soon, but just one) nor a single botanist. There are lots of medical doctors and lots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ists. Just a couple of ecologists. This means that there are not only top scientists, there are also top disciplines. If you are good you work in medicine or in molecular or cell biology. The rest is crap. Can we really afford such a narrow focus on the life sciences?
  • 又一個大師掛掉了.....嗚呼。John McCarthy 是人工智慧的大頭, 發明了 Lisp。對很多 Functional Programming 和 AI 的迷 來說,應該是很沈痛的損失吧。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吉田松陰

喜歡幕末和明治維新歷史的人,對吉田松陰一定不陌生。

今天在看 NHK 的龍馬傳,我很訝異的他們居然找 生瀬勝久 來演吉田松陰。

Clipboard01

他是個好演員,但是吉田松陰是很年輕的思想家,並不是老年人阿,生瀬勝久都已經五十了。而且他在我心中,禿頭警部補矢部的形象實在太強烈了,哈哈。

3267497_201004091114383G2Mv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R.I.P. Dennis Ritchie

Re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nventor Dennis Ritchie dies at 70 | Electronista
Just one week after the tech industry was hit with the news of Steve Jobs' death, computer scientist Dennis Ritchie​ has also passed. The unfortunate news was announced by friend and colleague Rob Pike, who notes that Ritchie died at his home after a "long illness." The 70-year-old Harvard graduate and veteran of Lucent Technologies and Bell Labs was credited with authoring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Dennis Ritchie 過世了。這位大師大概是 J. Watson 那個等級的吧。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Jobs -- PC 世代最後的英雄

Ref.:汽車業呼喚喬布斯 - FT中文網
汽車誕生125年以來,亨利•福特、阿爾弗雷德•斯隆、豐田章一郎,都是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喬布斯的巨人,在那個群雄輩出的時代,在那個充滿夢想與激情的歲月,誕生了一大批開創汽車歷史、指引汽車未來方向的人,卡爾•奔馳、標緻、大衛•別克、阿涅利、本田宗一郎,如果你願意,我還可以羅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來。
Ref.:1-555-CONFIDE - 自由軟件與 SJ
RMS 對電腦世界的影響,可能比 SJ 更要強大。沒有他發起的 GNU project 及 GPL ,現今的資訊世界不如現在的多姿多彩。這一點絕不跨張,全世有超過一半的伺服器及數據庫使用 GNU 作業系統。蘋果的 Xcode 都要用 GCC 作為編譯器, OS X 也包含了不少 GNU Base System 的套件。3 分別是,要是 RMS 有天不幸辭世,他並不會像 SJ 般受到各方懷念。
這兩個人不太適合相比較。Jobs 是資訊產業的英雄式人物,但是他算不算得上偉大?我覺得還有待後人給他『蓋棺論定』。Stallman 則是資訊世界的傳奇人物,更偏重思想和理念,不同的層級比較起來沒有意義。

Apple 的確帶來很多有創意的產品,但是對我來說這些產品並沒有改變人的思考和行為。Google 改變了人對資訊的價值的看法,以及使用 Internet 的習慣;相較 iPod 只是更加輕薄好用的 walkman。Jobs 或許給 IT 產業帶進了審美和品味,這我不否認,但是就像這幾天緬懷 Jobs 的文章一樣,談到 Jobs 個人魅力的居多,談到他們的產品的影響力的就很少了。

我個人認為 Jobs 影響力最大的產品應該是 iPod + iTune。很多人說它對音樂產業的影響很大,但是我認為 Napster 等軟體的影響更大,iPod + iTune 更接近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Jobs 能做出這樣優秀的產品,是靠水到渠成的時間點,以及在該時間點之前就付出的努力。

這些成功不是憑空得來,也是靠推出了許多失敗之作才累積出這個功力。在資訊世界的史詩中,我不認為 Jobs 算得上是偉人或者先知,但是我想英靈殿裡有他的位置,他是 PC 世代最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