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柏格頭投資指南

這兩天讀了, 柏格頭投資指南, 主要是在講指數投資的概念.



其實寫得還不錯. 內容比較偏向一般的理財規劃的書, 比較不同的昰這本書建議的投資商品只有 指數型基金 和 債券. 其實這本書寫得很好, 尤其是討論稅務對投資績效的傷害上. (大部分的基金都是稅前績效)

可惜台灣並沒有這麼複雜的稅制, 其實對台灣讀者來說, 有用的部分大概只剩下半本 XD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創業之路

http://m.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024944

一位有一面之緣的學長就是裡面的高層, 看來這次會被起訴了. 跟這位學長比較熟的友人說這學長技術能力很強!

真是可惜了一個技術人才. 其實我不太懂像他這樣的人才為什麼要去這種公司. 以他的技術, 他可以去更好的創業團隊才是. 去大公司也沒有問題阿.

加入這個團隊, 他追尋的是什麼東西?

最近遠雄的案子也正在火頭上, 最近跟好幾個朋友聊天也都聊到這些事情. 感慨萬千. 尤其是一位準備要去創業的朋友 的一些論點, 讓我懷疑是不是我們對商人的認知有偏差?

我自己家族的父執輩幾乎都是做生意的. (雖然大多只是小生意人)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多少都會被洗腦洗到對做生意有興趣, 我也不例外. 我從小就覺得醫生不如商人 XD

在這種環境下, 我其實蠻能夠接受 做生意 難免要 破壞規則 這件事. 有時候這種彈性是他們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

但是我並沒有對這種彈性有太高的評價. 這基本上是人格特質, 不是能力. 而且這種彈性用得太順手, 很容易變成故意去鑽法律漏洞.... 這就跟教授會對國科會計畫作帳一樣, 基本上在合理範圍內, 民眾都可以接受, 但是一旦做過頭. 基本上就是貪瀆了.

我認識想創業的人似乎都把這點看得很淡. (或者說避重就輕?) 這個道德尺度很難拿捏~~ 有些只是 "看起來" 不是很嚴重 -- 像是用人頭. 但是這可不可以接受? 舉個例子, 很多人為了做生意方便, 常常會用老婆的名字當公司負責人, 但是一出事人就跑掉, 債務丟給老婆背.

另外, 這些人也常常會拿創造就業機會來說嘴. 但是, 絕大部分的商品都是有競爭產品的. 不少創業只是進入競爭市場分杯羹, 而不是去把餅做大. 這種情況只是 A 雞排攤的營收被B雞排攤瓜分而已, 宏觀上, 並沒有產生新的就業機會.

明日邊界


昨天去看了 明日邊界. 我覺得還蠻好看的. 我還沒看過原著小說, 倒是偷看了 小畑健老師執筆的漫畫版. (漫畫版應該比較接近原著, 我想我應該會收!!)


相較之下, 電影版比較沒有那麼沉重. 原著比較強調人性和戰爭的殘酷. 而電影版改編得比較像是英雄電影, 讓阿湯哥有很多耍帥的機會. 電影改編的幅度很大, 最重要的昰把 時間重來 的原因和機制改變了, 所以變成完全不同的結局.

我個人覺得這個改編是蠻成功的, 畢竟電影表現的方式和小說漫畫有很大的差異. 而且改編後的版本也頗能自圓其說. 我個人是覺得蠻值得一看的.

最近看的另一部片, X 戰警 未來昔日, 也走時空劇路線. 我覺得也蠻有趣的.

基本上我喜歡這種片的原因之一, 就是他們夠熱血!!! 改變世界的往往是小人物.

X 戰警是靠金鋼狼! 金鋼狼雖然看起來很強, 其實很沒用, 自癒能力雖然好像很強, 其實只是二流能力, 萬磁王和X教授才是真強者, 而 琴 等級又更高一層. 但是金鋼狼往往是拯救世界最重要的媒介.

有一些英雄電影也是這樣搞, 但是呈現的方式又有點不同. 像是 變型金剛 的男主角, 某個程度上比較接近機緣巧合. 所以我一直不太喜歡 變型金剛系列. 蝙蝠俠則是出身優渥, 雖然這幾集都走心靈路線XD 但是和環境的互動相對很低, 支撐他的比較像是和邪惡的對立, 而不是他對人類或高譚市的感情.

相較之下, 明日邊界的主角 Cage, 金鋼狼, 或者 魔戒的佛羅多, 都是從想逃避到認清自己的價值和定位, 在犧牲和痛苦中成長. 這種類型的電影往往能深深打動我! 我想這也是反應了我對 "人性價值" 的觀點.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Gary Becker R. I. P.

最近從 Greg Mankiw 的部落格看到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 諾貝爾獎得主 Gary Becker 以83歲高齡仙逝了. 他是首先將經濟學分析的概念拓展到非市場經濟領域的人類行為之中的大師. 一生研究不輟. 到了高齡還和法官 Posner 一起主持一個針貶時事的部落格.

這個部落格也隨著 Becker 過世而中止了. 非常可惜.

R. I. P.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Kitsch

剛剛在網路上看新聞面對面....

這段時間很多運動, 雖然我都支持他們的 "訴求", 可是我往往不是很能接受他們的 "理念" 和 "論述". 大家都不想看到 Z 這樣的結果, 但是每個人心中認定的因卻各有不同, 民進黨的可能認為是國民黨的錯, 社運份子可能認為是代議制度失靈. 當然, 某些人可能認為單純是民粹.

像是新聞面對面固定來賓 姚立明教授, 就是我比較欣賞的人. 我的學識不足以去說 --- 我 "認同" 姚教授的論點, 但是我覺得他的論點我比較能夠聽得進去, 比較容易接受.

比較負面地說, 所有的團體, 基本上都是要推動他們的理念, 所以他們想要的是大眾的支持, 不是大眾的思考. 這跟是不是政府無關. (當然政府握有更多資源和工具) 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捷克文學家 Milan Kundera 就曾經說過 -- "Kitsch is the aesthetic ideal of all politicians and all political parties and movements"

外銷不好, 改內銷吧!?

Ref.: 台灣人的怪怪國際觀:「我們這是做外銷的,很厲害捏!」 - 財經 - 產業動態 - 網民肥皂箱 - 商業周刊
走過經濟奇蹟的台灣人,都被教育成認為「賺外匯」比「賺島內的錢」還偉大。正是這種「唯有外銷高」的信念,形塑了我們偏頗的國際觀,導致當前經濟的種種問題──GDP無感成長,受僱階級薪資低落,加工出口的幽靈纏繞不去,認為厲害的人應該出國、留在本土很沒競爭力。
雖然我也同意不要太執著於 GDP 和出口, 但是這樣計算其實並不是太正確.

根據 GDP 的 Expenditure 公式, 我們減掉進口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外國的"產出", 這些進口除了原物料外, 也包含了國內消費, 像是 SKII, 雷神巧克力, 非基改黃豆等等. 所以在這裡直接用淨出口去看反而是扭曲的結果.

以美國來說, 他是利用淨資金流入來抵銷貿易赤字, 但是這一方面除了他有超強的金融服務業, 另一方面, 也是因為美金是強勢貨幣. 這些都不是學得來的.

GDP 的內涵還包括房地產以及民間投資等等. 民間投資 90 年代後就一直不振, 很多資金都轉移到房市去. 但是因為租金並沒有太大的上漲, 所以 GDP 因此也受限.

GDP 本身是一個簡化的指標, 透過細部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更多, 但是簡單地說外銷沒那麼重要, 我覺得也矯枉過正.

央行要怎麼買外匯? 如果沒有出口, 要怎麼買外匯? 總是要拿東西去換阿 XD 這是會計帳, 我們只是把民間的外匯賣給央行. (外匯存底和匯率控制的問題, 國內經濟學者, 像是許嘉棟, 已經有很多討論了. 10A 總裁在這方面被批判很多)

我要強調的意思是, 人是會根據追求的目標 修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今天大家錯誤地覺得 GDP 成長 或者 外匯存底增加 就是好事, 那麼大家就會往這個方向去做, 而不是在乎經濟體質和財富結構的改善.

我不覺得我們該獨尊出口. 但是出口對資源缺乏的國家是有他特別的意義, 我們必然要做某個程度的保護. 所以這篇文章說

當然不是說外貿不重要,而是要指出內需產業長期被忽視、歧視的現象。

這我是很認同的. 但是說下半句

只要低匯率、救出口的思維無法反轉,我們的薪資就沒有成長的餘地,GDP永遠只會無感成長。

我就不認同了. 薪資沒有成長難道只是因為匯率嗎? 難道只是因為重視出口嗎? 甚至,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嗎? 王品是內銷的產業, 而且現在是很夯, 常常被拿出來說嘴, 但是一樣一堆員工領低薪, 一樣用一堆約聘員工和工讀生. 這跟匯率有關嗎?

我並沒有說推動國內消費不好. 問題是這是手段. 治標不治本. GDP 發明人 Simon Kuznets 就說過 GDP 常常被誤用. GDP 成長只要維持一個健康的數字就好. 今天說推動國內消費比較好, 過兩天房地產業就會出來喊, 房地產業對 GDP 影響很大, 房價不能跌了 XD 這時新的迷思就被製造出來.

【地產專欄】張欣民:國內GDP正負全看房地產走向 - Yahoo奇摩房地產

這時新的迷思就被製造出來.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人際槓桿

最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槓桿這個字眼....


有時候覺得還蠻矛盾的.

我會討厭一個人往往是因為他有某些人格特質

但是這個人身上往往又會有某些讓我欽羨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