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Toast/Roast/Bake/Grill/Broil

前兩天要烤 Pizza 時才發現, 烤箱 (Oven) 上有兩種功能可以選擇, 一種是 BAKE 另一種是 BROIL,查了Yahoo英文字典,發現兩個字都是『烤』的意思,其實分不太出來差異在哪裡。上網查了一下 wiki 百科, 發覺這幾個字都有些微的差異.

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稍微筆記一下

  • Bake (焗烤、烘焙、烘烤): 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看不太出來定義, 但是英文版上有比較技術性的定義

    Baking is the technique of prolonged cooking of food by dry heat acting by convection, and not by radiation, normally in an oven, but also in hot ashes, or on hot stones

    所以, 叫花雞應該也算是用烤的!?
  • Grill (炭烤之類的): 基本上就是用網子烤的, 主要的差異在於是用熱輻射把食物烤熟而不像 Bake 主要是靠熱傳導.

    Grilling is a form of cooking that involves dry heat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food, commonly from above or below.

    不過現在好像也沒分得很嚴格, 有一些鍋子像是 grill pan 或 griddle 根本就是靠熱傳導的, 也被叫做 grill.
  • Broil: 基本上就是 Grill. 只是在美國用來專指熱源在食物上方的 grill.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n the heat source for grilling comes from above, grilling is termed broiling. [2] In this case, the pan that holds the food is called a broiler pan, and heat transfer is by thermal radiation.


  • Roast: 泛指所有的"烤"

    Roasting is a cooking method that uses dry heat, whether an open flame, oven, or other heat source.


  • Toast: 專指烤土司

對我這種一般人來說, "烤" 就是 "烤", 沒什麼差異,所以我查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發現從中文來說, 燒烤, 火烤, 烘烤等等其實沒有什麼差異. 難怪人家說英文比較嚴謹了. 呵呵。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研究的價值觀

有時候我會聽到一些關於批評別人放棄夢想或者不夠努力的論點。不過有些人的論點其實太過天真。尤其是結果論。我並不反對『批評』這件事,也不反對結果論。但結果論本身有相當大的限制,至少,不該拿橘子比蘋果。

除了少數人,大部分人的成就都是周遭共同貢獻的。

大公司的 CEO 換了公司不見得表現得好,到小公司也不見得表現得好。甚至也有研究表明,美國的 CEO 普遍獲得比歐洲的 CEO 更高的待遇和福利,即使公司的表現沒有更好。

同理,在討論一個月薪水應該多少或者怎樣的待遇才合理之類的話題時,國家別和產業別其實造成的影響比想像中大。

在學術研究中也是一樣。這幾年奈米科技和生醫研究崛起,幾乎所有的系所都想冠上生醫兩字。但是真的要從事這些研究,也必須認清,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以 VLSI CAD 的研究來說,一個理論上的優秀方法,可遠比不上 Heuristics 實際,尤其是在問題的規模這麼大的情況下。O( n^3 ) 和 O(n^6) 意義完全不一樣。

在生物資訊的研究中,我想能夠協助生醫學術進展的才有意義。但是反過來說,這些東西未必是有資訊工程上的價值。這對投入到生物資訊領域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喪氣的訊息。當一篇論文發表在一流的生物期刊時,你的同儕卻因為『沒有資訊上的原創性』來評價你?

我想相同的論點也被用來抨擊一些資訊管理領域的研究。

在鼓勵跨領域研究的同時,我們在教育和風氣上做了多大的努力?當你的文化是傳達『你做一個沒那麼難(競爭)的問題(領域)是因為你比較弱或者你挑軟柿子吃』時,你能期望激發多大的跨領域研究風氣?

價值觀其實很重要但反而不被重視。當我們聽到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太理論所以沒有意義,或者生物資訊太簡單,所以沒有意義時。我們到底希望我們的學生走到哪個方向?大家都走網路/訊號處理/作業系統/資料庫之類的領域嗎?

換個角度來說,常常聽到人家說:吃都吃不飽了,人文藝術有什麼價值?或者,代工是低等產業,沒有什麼價值。那我們到底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走哪個方向?走高附加價值/高利潤的熱門方向嗎?這很合理。但是等到他們出社會,這些方向會不會又變成另一個低附加價值/低利潤的方向。

我從來不反對批評,批評和討論常常都是連在一起的。我也不敢說有什麼方向或者作法才是正確的。我只是認為不該放棄繼續問這些問題。有些問題或許沒有解答,但是永遠值得去思考。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ACO書單

我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在申請 ACO 的博士班。面試他的教授剛好是數學規劃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就趁這個機會向面試的教授請教了一下書單。

I'd say the only study order is first study linear programming. This will help with everything else. I learned a great deal of what I use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through classes, and studying network optimization. For the latter, I recommend the book of Ahuja, Magnanti, and Orlin, "Network Flows", as well as the algorithms books of Cormen, Leiserson, Rivest, Stein, and Kleinberg and Tardos. I did use the book of Papadimitriou and Steiglitz as a grad student. A couple of very good references are the opus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by Alexander Schrijver, as well as the earlier book "Geometric Algorithms and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The reference I use for integer programming is Schrijver's book "Theory of Linear and Integer Programming". F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I use a variety of references. Sometimes I us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by Nocedol and Wright.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by William J. Cook, William H. Cunningham, William R. Pulleyblank, Alexander Schrijver, Convex optimization, by Stephen Boyd, Lieven Vandenberghe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一流研究的四個要素

我在西雅圖的上司告訴我,他認為研究要發表到一流期刊上,有四個要素。
  1. a lot of Money,
  2. new Technology,
  3. special Samples,
  4. Depth in biology.
一個研究至少要有其中一個要素才有可能發表到一流的期刊上。我想最後一個要素可以換成任何一個領域的的深度。我嘗試把他轉換到資工領域。
  1. a lot of Money,
  2. new Technology,
  3. special practical Problems,
  4. deep Insight.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待在一個名聲良好的研究單位是重要的。第一和第三個要素,基本上就是靠研究單位的名聲。當然跟研究者個人的聲譽也很有關系,不過我想如果個人聲譽可以滿足這兩項要素,這個人已經是一個領域的翹楚了,一流研究芸芸不過是水到渠成。至於第四點應該是最困難的,因為即使是一流的學者也不能保證可以持續的產出 deep Insight。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的資源應該集中起來培育精英。五年五百億,或者我們的攻頂計畫,跟外國一流大學比起來,實在不是可以傲人的資源。就我上司告訴我,攻頂計畫的經費,大概不比劍橋大學的教授充裕多少。

因此,集中資源打照一流的研究機構,增加能見度才是最重要的。我以前也會覺得,研究品質比機構的名聲更重要。雖然這是最高指導原則沒錯,但是 ...... 在學術界待過一陣子的人也都知道,很多時候其實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詳細地審查檢驗研究品質,這個時候,簡單的書面資料就是重點了。過去有沒有一流的發表,在哪個機構,這都是審查時的關鍵字。

研究品質與研究機構的名聲終究是相輔相成的,缺了任何一個都會成為跛腳鴨。我們當然不希望我們的國家錯失掉阿貝爾,伽羅瓦,或者特斯拉,但是連一流研究品質都還沒建立起來的情況下,我們該期望產出跨時代的研究成果或人才嗎?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Journals at Seattle

學妹要我紀錄一些在這裡的體驗。不過我有興趣的東西可能各位比較沒興趣看。但是有趣的東西我還是會貼上來 :)

老實說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美國。雖然我也不特別愛台灣。只是,妳知道,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缺點,有時候不是這裡比較好,而是妳比較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這裡的生活步調相對慢,晚上六點左右,大家也都各自回家了。要說這裡比較有生活品質當然也可以,可是考量到更高的生活費用,比較沒有效率的行政系統,比較高的經濟壓力等等,其實我不覺得真的比台灣好多少。很多更高級的生活品質,其實是來自於資源的浪費。很多人在比較兩地的生活時,往往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有太多議題是交錯關聯的,如果沒有真的很認真的考察,單單憑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喜好,就說哪裡比較好,也只是暴露了思考的深度而已。

我並不是一味的貶低外國,更不是贊成虛假的平等 ---- 各有好處所以不需要比較;譬如說求學或者做生意等等,這只是我們在個人的生涯規劃上所作的決定 --- 去資源更多的地方工作和學習。至於說體驗與瞭解不同的文化什麼的,其實相對來說,都是次要而僅止於個人的感覺良好....除非你是珍古德或者李維史陀。

算了,先寫到這裡。我可不想像我的好友說的變成一個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