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命理: 另一種統計?

說到命理學的論述基礎, 一般人的反應大概不出下列幾種:
  1. 這是上古智慧或靈學 (也就是認為可以不用有任何基礎)
  2. 這有實效可供證明
  3. 這是騙人的把戲/話術
  4. 這是統計學

老實說, 我可以接受第一種和第三種說法, 但是我沒辦法接受其他幾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 這有點類似 "眼見為憑" 的概念, 但是所謂的有效, 並不能當作是一種證明. 魔術可以讓人看起來像飄起來, 難道你就會認為人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嗎? 有證據和有證明是不一樣的. 就算你拿一千隻白天鵝出來, 你也不能證明沒有黑天鵝!
證明是在一個特定的公理系統中,根據一定的規則或標準,由公理和定理推導出某些命題的過程。比起證據,數學證明一般依靠演繹推理,而不是依靠自然歸納和經驗性的理據。
所以第二個說法, 其實就是 "有用就好, 管他是根據什麼" ! 所以基本上也可以用第一個說法來解釋.....當然, 如果我們真的嚴肅討論, 我們就該問: 命中的準確率是多少? 如果是 50%, 那就跟猜的沒兩樣!

世面上可以看到不少以探討個案為主的命理書籍. 但是這些個案的數量太少, 整理的方式也太不可信, 就算這些個案都不是造假, 但是必然也有失誤不準的部分, 這部分的資料卻付之闕如!

從這點可知, 命理學絕對不是統計學! 頂多只是停在資料收集和歸納分類的階段而已. (而且這些資料早就失傳或者不會公開)

當然, 資料收集和歸納分類是統計學的基礎, 但是並不能說這就算是統計學! 統計學基本上是研究如何計算機率並且做出對於母體的推論的學問. 所以命理學頂多是應用到統計學, 並不能說是統計學, 因為命理學關心的不是如何建立更準的推論的一般性方法.

但是, 命理學有應用到統計學嗎? 命理學家蒐集了資料, 建立了理論模型 (e.g., 四柱八字, 占星術等等), 但是對如何檢驗理論模型的部分, 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著墨! 後人基本上為了提升準確度或者一致性, 除了十四正曜外, 加上了各種次級星和四化星, 越變越複雜, 但是這麼複雜的結果是, 同樣的命盤往往會有不同的解釋.....要如何進行到檢驗模型的部分, 基本上已經是不太可能!

因為缺乏客觀驗證的方法, 不論後續做什麼樣的修正, 基本上都是淪為資料窺探 (data snooping).....很難有真正的改良!

基本上, 我想命理學的支持者可以結合第一種和第三種論點, 把這個命理學當成是 有靈學天份的人, 在天人互感的情況下, 對收集的資料做分類歸納, 所設計出來的推論模型!

但是如果要說這是統計或者用到統計, 那就太過頭了.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簡單生活

25日小記...

今天公司強迫我們休年假..., 因為其他公司沒放, 不能回家也不能陪女友....等於是一個人的假期....

早上:讀雜書, 看 google reader, 補充日用品
下午:理髮, 看日劇, 看 google reader
晚上:晚飯, 看日劇, 寫文章, 看財報, 看 google reader

晚餐....外帶今日壽司店的綜合生魚片和綜合生魚片壽司各一份, 一個人待在房間看日劇享受食物和威士忌.....

對我來說有點小奢侈的一餐....不過既然是慶祝行憲紀念日....奢侈一點也還好, 反正生活費的預算還夠~~

一直以來我的生活方式都被認為沒啥生活品質.....我個人其實不以為然....

基本上扣除我不愛出門這點, 我的生活方式應該比較接近簡單生活 (Simple living).....而且嚴格來說, 根據定義, 簡單生活也不需要接近大自然和人群XD
一種極力減少追求財富及消費的生活風格。其追隨者奉行簡單生活的原因各有不同,如靈性、健康、增加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寶貴時光、降低壓力、個人喜好或崇尚儉樸。
其實這還蠻符合我的思想的....
伊比鳩魯主義主張無憂無慮的生活為快樂的典範,要藉由仔細選擇與逃避來達成。伊比鳩魯特別指出,維持奢侈生活所引起的煩惱比所得到的快樂還要多。因此,他做出結論,快樂的必要條件是生理上的舒適以及維持最低花費的生活,而其他事物則應該減少或避免。

這也是我一直跟女友宣導(ㄒㄧˇ ㄋㄠˇ)的概念.....

其實從理財的角度來說, 退休金計算的公式裡, 不論是利率還是通膨, 都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投報率要扣掉通膨和稅率, 10% 其實相當困難, 根據研究顯示, 一般7% 就很不錯了) 最簡單的還是控制自己的退休後消費 (或者說 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s....)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系統性的優勢何在?

最近看到一個投資部落格, 寫了一段話, 跟我曾經對一個想要積極投入某些(延伸性)金融商品的朋友(財經背景)說過的話很類似....

我想紀錄下來, 提醒我自己~~

其實核心概念就是一句話 : 你(散戶)的(系統性)優勢在哪裡?

頭腦? --- 你是建/北的資優班出來的嗎? 還是 MIT 的畢業生?
心態? --- 市場上有多少投資十幾年的老手最後還是血本無歸?
眼光? --- 你是郭台銘嗎? 還是巴菲特?

很多理財書都喜歡強調這些東西, 我同意, 但是我不覺得這種定性條件能夠當作良好的評估條件. 根據調查, 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屬於前五十% XD

如果我們選擇某些投資方式, 那麼就是認為自己的選擇比較高明 (例如有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那麼有沒有可以客觀評量的東西說明自認為高明的原因? 也就是我說的 -- 系統性優勢!

以股票來說, 他們(散戶)股海浮沉那麼多年不肯離開, 是不是認定自己有某些優勢?

我問過一些朋友, 甚至我老爸, 他們都不能給我滿意的答覆~~

從結果論的角度, 或許我們可以辯稱 -- 投資是一門藝術, 不是科學....我會用我的績效證明....

或許是這樣吧~~但是藝術什麼時候會過氣我們永遠不知道! 那這到底是藝術還是運氣?


很多金融商品被發明出來時, 都是為了避險....只是很多人只用來曝險...XD

我個人也是偏向價值投資....但是我不認為其他的投資理念, 例如James Simons, 比較差....問題是人要先定位自己, 了解自己的優劣勢, 了解該投資理論的系統性優缺點....然後做搭配....

價值投資有很多優點.....但是他的缺點也很明顯, 就是需要時間和資本.....,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這些東西....

複利的力量是很大沒錯, 10% 的投資報酬率, 只要七年資產就翻一倍, 但是扣掉手續費和稅金, 要維持 10% 很難....

10% 的利率, 男性小資族, 一年擠出 12 萬投資, 十年後資產大概有 2.5 M...., 大學畢業當完兵工作十年....我想大概也該結婚生子了吧, 結個婚生個小孩大概就把資產去掉一半....而且不要忘記, 這十年來, 他自己就存了 1.2M 了....


為啥不找生資的工作

之前工作面試時常常被問這樣的問題...."為啥不找生資的工作?"

我在做 生資時, 訂了很多 RSS, 像是 GenomeWeb 之類的產業新聞, 現在我全部取消, 改訂 EDACafe 之類的~~~ 我那時候真的去讀很多東西, 一些 review paper 是當然的, 還有一些生物的書和網路教程....想轉型成 生資人.....只是!@#$%

我覺得生資的工作還是不錯啦~~ 前提是能夠進到 Agilent 或者 Genentech 這類公司....

會寫這個是想到前幾天跟正妹聊天的內容....

話說影響我回國後找工作的方向很大的人, 是 陳博 Louis 兄, 他那時候講他們領域的研究講得口沫橫飛, 我就決定以後要找自己可以講得口沫橫飛的工作了....

馬克思就說過, 工作的價值不只是為了謀生, 而是與社會的接觸和投入. (這不是嘴砲, 試想工作領三萬和終身社會福利救助一個月領三萬有一樣嗎?)

找工作, 要嘛就是自己覺得工作內容有意義, 要嘛就是環境讓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前者要靠自己的興趣, 後者要靠良好的工作環境...

我原本的想法是, 雖然生資研究助理或postdoc錢不多, 但是工作環境比較學術一點, 工作主題比較可以自我掌控...., 下班應該還是可以接CASE...., 雖然我對生物的興趣不是很大, 但是這樣的工作環境算是不錯....

問題是, 這樣的工作環境好像不多....錢少事多....好像也不見得可以準時上下班..., 實驗室的人也不見得會多尊重你, 老是拿爛 data 給你分析....或許某些 Lab 或研究中心有這樣的工作環境啦~~, 但是我不希望這個圈子窄成這樣.....一樣加班都沒加班費 (像我公司), 至少我想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至少 coding 功力會增加 ).....

生資要學的東西太雜了, 如果是到小實驗室當助理 or PostDoc, 大概要包辦所有的分析, 上至實驗數據分析, 下至架網站, 修電腦.....所以基本上除非那個單位有 5 個 programmer 以上, 不然我覺得不是太好的工作環境....

如果有真愛的話一切好辦, 可惜我對生資沒有XD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Google60

Ref.: Google60 Style:讓你穿越到60年代 - 所有數碼新聞 - 數碼資訊 - 新浪網
Google60是設計師和開發人員蘭德斯泰納今年早些時候一個模擬作品,打開這個頁面(http://www.masswerk.at/google60/)就能一瞬年“回到”50多年前的Google了,Google60是具有一個虛擬IBM System/360大型電腦的界面,每輸入一個搜尋關鍵字的字母,這個虛擬電腦就會在字卡上打個洞。

有趣的GOOGLE 小玩具.....

有時候我會覺得資工蠻沒用的.....我們的專業是奠基在眾人的努力之上....

如果有一天我們穿越時空 (e.g., 步步驚心?), 我們的知識大概也沒贏過前人多少.....我想念物理/化學的人比較有用....就算是醫生, 回到沒有醫療器材的時代 (e.g., 仁醫?) 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我記得理查費曼講過一個故事, 述說一個人回到過去, 但是卻沒辦法證明自己來自未來, 因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只是名詞和行為而已....., 他沒辦法說明原理, 也沒辦法重現現代化科技 (e.g., 日光燈)

每次想到這個故事就會提醒我自己, 我們今天能夠過這樣的生活, 不是因為我們自己, 都是因為前人的累積, 而專業知識本身的價值也不應該跟今日的經濟價值畫上等號....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富人增稅?

Ref.: 好假?哈佛學者:巴菲特喊富人增稅 自己卻是避稅大師! - Yahoo!奇摩股市

其實 Mankiw 說的不無道理....換個角度想想好了, 賈伯斯為了振興 APPLE, 他沒有領薪水, 而且他身為創業家, 也沒賣股票....所以他的稅率超低....但是, 這合理嗎? 他累積了這麼多財富, 卻繳超低稅率? 他的成功難道不是建構在一個富強的社會上? 難道APPLE的工程師都沒拿過獎學金?

人類世界就像一個複雜系統....加稅沒什麼不對, 但是我們到底期望看到什麼? 加富人的稅就能夠改善財富分配嗎? 我很懷疑....但是可以確定的是, 一定會有更多的錢給政府浪費, 聘更多的冗員, 做更多沒有意義的事....(明明就有歐洲的前車之鑑, 卻還是走到這條路上....)

其實 羅姆尼提出的 減窮人的稅 + 刪減政府支出, 也未必比較不好....只是政治不正確罷了....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台灣未來走向

Ref.: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民進黨、共產黨與納粹黨

科科, 火燒到自己, 彭老也不客觀了XD

整體來說, 台灣還有很多積習未改….軍公教和立委的福利只是其中一部份…科技業的租稅減免, 健保, 金融房產….這些都要改革...趁這個機會拿出來討論都很好...但是說 "為啥不先處理XXX, 因為XXX A更多" 是沒啥意義的.....彭老 focus 在政治層面實在層次太低了....

媒體或網路上把這個議題炒得火熱, 但是都是以問題為導向討論, 沒有人從更高的層面去看待這個問題. 不管是那個族群的人, 大家最重視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這要如何討論?

我們到底希望台灣未來變得如何? 我們現在已經懂得抱怨上一代, 那我們是否該開始替下一代著想?

我自己是希望台灣未來成為有良好社會救助制度的資本主義國家. 也就是說我希望百姓能在最小程度上依賴政府, 主要透過市場機制來競爭. 而我們可以對社會弱勢提供足夠好的支援. 這裡有個名詞要注意, 我是指社會救助不是社會福利. 所以國家不需要提供太多福利, 我也希望健保能夠鬆綁, 什麼國民年金, 老農老人年金都該取消....錢是給有需要的人...

而資本主義的意思是, 我們要透過合理的績效評估來決定收入. 福利和待遇應該是依照績效而不是考試結果來決定. 當某些人認為自己考進公務體系後就成為另一個階級, 這其實是很可笑的心態. 這跟當年認為考上建中台大就有粉紅色的人生有什麼差別? 我們還停留在科舉時代嗎? 還停在會讀書會考試就比較高等的時代嗎? 那麼我們說要尊重多元文化之類的都是騙人的... 最近我們的高中生又變成選校不選系的狀況了, 這難道不是一種到退嗎?

我認為 軍公教的福利是我們當初給的承諾, 本來就該盡力做到, 真的做不到也要想辦法找個可以被接收的折衷方案 (信賴保護原則?) 因為這是我們為了吸引人才所提出的承諾. 福利的作用是用來吸引人才, 薪水高, 錢拿了隨時可以換工作, 所以企業組織希望用福利來吸引人才. 然而, 他們裁員也是毫不留情....很遺憾, 我們政府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夠好! 我們對政府組織的經營績效並沒有好的度量標準!

一個一個問題分開來解決, 常常會變成 local optima, 我們應該要討論的是, 台灣未來要成為那一種國家?

給尚未大學畢業的朋友的幾個人生建議 - 導讀 (?)

最近在程式設計師之間很熱門的一個新聞是 XDite 在 Facebook Developer World HACK 2012 獲得最高榮譽的大獎. 最近他也在網路上分享了他給大學學生的建議, 似乎也引起了很大的迴響.

Ref.: 給尚未大學畢業的朋友的幾個人生建議 - 能力培養篇 - Blog.XDite.net
Ref.: 給尚未大學畢業的朋友的幾個人生建議 - 挑戰未來篇 - Blog.XDite.net

XDite 的意見還蠻有意思的, 雖然我不甚認同, 但是成功人士的經驗仍值得我們參考. 也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屬於比較激進的人, 他的意見也比較偏向特定的族群 (資訊工程), 對一般的大學生來說不見得適用.

前提

對於 XDite 的讀者來說, 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 -- 這是成功的程式設計師的建議-- 也就是說這個建議大概也只適合程式設計師. 和所有的設計師差不多, 學歷並不是在這個行業成功最重要的要素; 實際上, 就算是在非常重視學歷的台灣, 一樣有很多學歷不高的知名程式設計師, 例如 Jserv唐鳳 都沒有大學學歷! 在美國更是多了, Mark Zuckerberg 和 Bill Gates 也都是大學肄業而已.

相較於自然科學或者機械工程等等, 程式設計師所需要的工作設備是便宜得多的, 一台電腦和網路 就可以工作了, 如果要創業, 可以透過 shareware 模式, 也很便宜; 如果是要做網路服務, 現在也已經有很多提供 VPS hosting公司. 和半導體或製藥公司相比, 創業門檻簡直是天壤之別. 就經費的來源來說, 網頁設計師要接案也很容易,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 104外包網 看看, 幾乎都是設計類的工作. 所以設計師真的是一種特殊的職業, 其他行業大概沒辦法類比, XDite 論點的是用性也要再評估了.

最值得投資的技能

XDite 提出了三種能力
  • 中文速讀
  • 英文能力
  • 寫作能力與程式開發能力
簡單地說, XDite 強調的是資訊的吸收/表達/組織能力.

這個能力當然很重要, 但是這是軟實力, 既不容易培養也不容易評估. 如果兩個人在這方面的能力沒有差一個量級以上, 是很難辨識得出能力的高下. 所以這種能力和 "成功" 並沒有邏輯上的關係. 當今天有很多人競逐同一個工作時, 主考官要如何在短時間內辨識這些人的軟實力? 很難! 那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如下:
  1. 以專業能力為主要考核要素
  2. 設立學經歷門檻
所以若以求職為導向, 尤其是對職場新鮮人來說, 這三種能力不見得是最值得投資的能力.

最不值得做的事

XDite 也提出了三件不值得做的事
  • 漫無目的的拿高等教育學位(大學、碩士)
  • 不要去當研發替代役
  • 不要自願關在一份你根本不喜歡做的工作,下班再找機會作喜歡的事

這之中爭議點最大的大概是第一點. 泛泛而論, "漫無目的" 地做任何事都是不好的. 但是念大學的人大部分又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XD 尤其是念對就業沒啥幫助的系所的人來說, 例如中文系, 哲學系, 歷史系等等, 他們念這個系所最積極的原因可能是 -- 我很熱愛這個領域. 這種主觀的理由很難透過客觀分析去討論值不值得. 更不用提很多領域學歷是基本配備.

其實 XDite 提出的這三個選擇, 反映的是看待人生的態度 --- 如果我想要成功, 我要怎麼樣從年輕開始拼!

但是很多人並不把競爭看成是人生的要素, 而是把安定做為第一優先的考量. 此外韓國和以色列的兵役時間都比台灣長, 韓國要兩年多, 以色列要三年, 但是這兩個國家也都還是科技業強國! 如果時間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那麼那些國家的人要怎麼辦?

青年才俊當然是大家都很羨慕的, 但是是否一定要很年輕就成功才是王道? 那壯遊是不是沒有意義? 我想讀者還是要好好思量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XDite 的意見其實就是代表了一種特定的人生態度, 如果認同他的想法的人, 其實是可以好好參考看看.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數學/物理是一種很重要的編程技能?

最近 ptt 程式設計版又來了這個萬年討論串....起因是這篇文章 --- 对九个超级程序员的采访 | 酷壳 - CoolShell.cn

某些討論寫得不錯, 不過某些部份有點誤會, 例如覺得 組合數學 在數學界很弱....

其實離散或者組合數學並沒有那麼不受重視.

隨便舉幾個大咖,
  • 1998 Fields Medalist W. Timothy Gowers
  • 2006 Fields Medalist Terence Tao
  • 1983 Wolf Prize winner Paul Erdos
  • 1999 Wolf Prize winner Laszlo Lovasz
都是因為研究 combinatorics 得獎的(當然他們得獎的理由不只是這方面的研究. 但頒獎說明裡有明確提到他們在這方面的貢獻是得獎的原因之一)

用不用得到數學或物理, 其實跟工作內容有關. 那些強者的訪談裡也可以看出這點. 這些強者與其說數學很強, 不如說頭腦聰明. 對數學有興趣會主動去翻高等數學教科書的網友, 常常都會看到前言裡作者會寫下這種話 --- "本書內容設計深入淺出, 讀者不需要特定的數學背景, 只要數學成熟度夠高就好." 雖然本人天資有限, 這種書我通常撐到一半就開始七孔流血; 但是的確有些強者可以自學高等數學. 但是他們本身未必有高等數學的知識就是了.....

而且這自己的興趣有比較大的關係, Linus Torvalds 和 Kent Beck 都是受人尊敬的程式設計師, 我想他們的收入應該也比大多有數理博士學位的程式設計師還要高XD (搞不好還比某些 XXX 獎得主高)

雖然我們通常把 programming 看成是基礎能力, 把其他領域的知識看成是 domain knowledge, 但如果把數理看成是更基礎的能力, 那麼我們也可以說 資工 是 domain knowledge. (例如演算法設計可能需要數學, 電腦圖學可能需要物理)

除此之外, 數理能力是很難評估的能力, 訊號處理可以當成工程數學教, 也可以當成 Harmonic analysis 這種可以拿 Fields Medal 的深入主題. 在國內外各大公司做影像處理演算法的 programmer 有多少人對數學的了解是超過了工數?

像訊號/影像處理 的工作, 可能數學就比較重要. 實際上很多高薪的工作, 的確也只有數理很強的人能做, 像是金融工程師 或者 密碼學工程師, 但是有能力做這些工作的人來說, 我想應該他們應該是問 "編程是不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能" XD 因為數理的必要性比重比編程高得多 XD

我反而想問, 有多少人自身的經驗是, 因為數理能力強而拿到更好的工作....?

例如在台灣能拿到兩百萬的年薪 (包含分紅等), 或者在美國能拿到 13 萬美金的年 (包含分紅等)? (此數字是 根據 PayScale 上的資深程式設計師的薪資上限定出來的 XD)

台灣年薪 2000k 其實也沒那麼少, 聯發科應該有不少, 但是純軟出身的好像很少見....所以這應該是跟產業有關阿...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孝道外包

最近學了一個新名詞,叫做『孝道外包』。意思是說,男生口中的孝順,其實都只是叫老婆去照顧父母,自己卻什麼都不親自做....

在以前的年代,女性收入遠比男性低也就算了,現在其實就不太合理了。女性絕對有權力用她們自己的錢和時間去孝敬她們自己的父母。

我自己雖然認為女性身為國家重要的另一半勞動力, 她們的權益需要被重視和改善,畢竟現在的社會架構還是會限制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這對未來國家發展實在不太有利....

我以前沒太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大概因為我是少爺吧XD 在家都是被照顧....再加上我家也是一樣,我老爸雖然很孝順,但是他的孝順基本上都是建構在很拼命賺錢給祖父母之類的,我爸年輕拼事業時,幾乎所有的錢都拿回去填老家的洞,但是人基本上都待在外地。真正照顧祖父母的還是我媽

所以一直以來我也覺得我作為兒子的責任是努力賺錢.....

雖然我不太在乎『傳統』,但是這方面我受影響好像蠻大的。像我也不覺得爸爸應該要參與小孩的成長, 這點應該也是受我爸的影響。(我弟這方面好像比較現代一點XD ) 我老爸參與小孩成長最多的部份大概就是教育吧 (當然不是教我們讀書的部份, 是鞭打我們的部份XD)

這其實要好好再想想。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轉職必勝班

Ref.: 轉職必勝班 - 维基百科

最近在找工作,所以又把三田紀房的漫畫《轉職必勝班》拿出來重看(另有日劇版) 這部作品以轉職顧問為主軸,故事相當有趣。

故事設計以及主角的見解應該是透過訪問轉職顧問公司而來,雖然畫成漫畫難免會簡化失真,但一定程度上可以參考。裡面有蠻多東西是我沒有想過,也有一些部份呼應了我以前觀察到的一些觀點。

人才來說,最近為了這件事炒得很兇。問題是,到底什麼是人才?

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小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會一樣嗎?大公司資源多,所以可以容許錯誤,而且也有輪替的空間,但是對小公司來說就沒有這樣的餘裕。反過來說,小公司也不像大公司一樣,做起事來受現有制度所影響,綁手綁腳。

人才的定義有定論嗎?哪些能力是人才必備?獨立思考?創意?批判能力?這些特質不但難以估量,也不過只是空話,畢竟在真正執行工作時,也需要很多軟實力,君不見許多天才型人物落魄終身?很多時候,表現,需要得是環境。需多自詡為精英的人才,往往缺乏獨立作業的能力,不在大機構裡,表現就差強人意。人才,要看時間地點才能發揮。

有個故事是說,劉邦問韓信他認為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十萬。劉邦又問韓信自認能帶多少兵;韓信卻答多多益善。

這就是長處不同。

我是覺得與其討論什麼有沒有人才,不如先講清楚他們要什麼人才吧....我覺得求職市場其實很不透明說。



相關新聞

Ref.: 施振榮抱不平:年輕人沒舞台 張忠謀看問題:是人才沒轉型|焦點新聞|中時電子報
施振榮指出,很多人都說台灣人才不足,「那是不對的」,台灣有很多年輕人都是很好的人才,關鍵在於沒有適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大家都認為國內人才培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用落差」,但人才要用了,才有價值。現在整個社會在政治運作下,把舞台做小了,都是往內看,產業沒有競爭力,年輕人也失去發揮的舞台。
張忠謀也坦言,經濟和人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台灣目前經濟成長緩慢,自然會失去吸引力;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快,機會多了,就會對國內外人才產生磁吸效應,台灣應自己培養人才,才是治本之道。
Ref.:觀念平台-沒有人才 還是沒有伯樂?|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國科會召開「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其中一個重點是人才問題,朱敬一主委說:「台灣人才斷層,再無作為,死狀甚慘。」但前一陣子媒體才批評說台灣博碩士太多,已將近一百萬人,難道這一百萬人中都沒有人才?台灣沒有人才,還是人才無法被發掘和利用?
Ref.:科技大佬:為什麼臺灣沒有人才! / 我: 為什麼我臉書的925位好友不是人! « 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科技大佬們不知道是不是被社會寵壞了,關於人才這方面,每一年台清交畢業現成的人力可以用,似乎不用自己去栽培第一流的人才,而是臺灣社會第一流的人才有這個「義務」,要去賣肝給大公司。在很多國家,第一流的人才選擇出來自己幹,日本的孫正義、中國的馬化騰、美國的賈伯斯,還有當年這些科技大佬們:張忠謀等人。試問,年輕的張忠謀若遇到台積電,願不願意委身去台積電賣肝,還是要再去開創另一個事業?張忠謀想當台積電的員工,還是想創業?身為第一流人才的他,願不願意被操到爆肝?
Ref.: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青年失業與人才荒
當老闆們都只會從政府和小股東撈錢,靠壓榨勞工、規避稅負與環保責任來降低成本時,年輕人有再多才能也沒有發揮的空間。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問題。而培養出一堆米蟲級老闆和米蟲級教授、院士的,正是政府各部會的政策!
Ref.:商業周刊-專欄部落格-哈佛之後的人生-給下個年輕世代的殘酷真相 (1/3)(年輕人,職場,社會,夢想)
想想看:如果你夠幸運,大學畢業後,可能起薪是35000元,相信我,你很多大學同學會領更低。35000元在台北也僅是剛好夠過活而已。在繳稅、交通費、手機費、保險、網路費、餐飲費之後,大概只剩下15000元。如果你想要搬出去住,大概要1萬元,所以多數在台北的單身朋友都跟父母住。從一個有野心的20歲年輕人眼中,十年後我還要跟爸媽一起住的想法爛透了。我們假設你每個月可以存1萬元,一年也不過12萬,而且這還是假設沒有額外支出如度假、買新手機、送女朋友的禮物的情況下。買一台車?別想了。就算你付得起頭期款,但之後還有每月分期付款、油錢、停車費、保險費。你的薪水可能一年漲3-5%,如果你幸運的話。這表示你30歲時,你大概僅會多賺5000元左右。而以台北的房價來看,想要買公寓是不可能的。即便你想要結婚生小孩,但誰敢買?只好永遠繼續租房子。
Ref.:找無人才真相!慣老闆給薪差 年輕人赴澳打工狂增十倍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台灣企業競爭力強,營運利潤高,高薪吸引人才,人才發揮專長,讓公司營運越來越好,讓台灣職場和企業彼此維持藍色外圍的循環趨勢,但2002年以後,十多年來的保守思維和停滯不前的薪資,讓這些優秀的人才都外移了,加上中國與亞洲國家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人才磁吸力,讓整個人才外移的速度不斷加劇。先是金融業人才往中國發展,後來廣告人才、公關人才、行銷人才、財會人才、管理人才、業務人才也一個一個的往這些國家去,支撐到最後的科技人才,也在科技業毛利微薄、發展衰退的情況下,人才也逐漸的被其他國家挖走,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奇美電人才被挖去大陸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小記

  • Ref.:那些年我們一起照的輻射
    台灣校園輻射污染的奇蹟「清華大學生物科技館」,當年是「輻射生物館」,在1998年在這裡發生情殺王水溶屍案就改名了。但是這並沒有降低這裡的輻射問題,40年來持續放出超過嚴重環境輻射污染的法規限值。
    真的是嚇死了人XD

    還好我沒有出沒那裡XD
  • The Will Will Web | 網站建置不是件簡單的事 @ 打造網站的步驟
  • Ref.: 研究生2.0: 博士論文要寫幾頁?
    這問題其實沒什麼標準答案,因為論文的完成度不在於頁數,而是你是否完整地回答了你論文大綱裡的研究問題。
    我的口試委員中有一位堅持,所謂的博士論文,一定要超過一百頁才夠水準 XD
  • Ref.: 雅砌工坊: 參加反NCC釋出最後一哩抗議之我見
    中華電信這笨蛋吃的悶虧已經太多太多了,ETC其當年中華電信研究所沒做嗎?有任何技術不如人嗎?為啥最後被遠通得標到現在還搞得亂七八糟?MOD被廣電三法和NCC搞的綁手綁腳烏煙瘴氣,為了「黨政軍退出媒體」還得成立一個愛爾達(至於也是傻子般的ELTA花了500萬美金穩賠不賺的買下2012倫敦奧運的轉播權後又被有線吃豆腐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電視全面高畫質數位化依舊停滯不前。現在又要搞個釋出最後一哩,NCC真的是阻礙國家傳媒業和ICT產業進步發展的原兇阿!難道要搞CHT像搞台電一樣,從正一兆被搞到負一兆,最後被迫全民買單,才能覺悟嗎?我真的不得不說,中華電信真的是如同廣告所說,很多地方真的是走在最前面,但時不時又被政府的疆繩勒住,不能走的太前面,不然其他人會趕不上唷!乖乖聽話的中華電真的是愚蠢至極!笨透了呀!
    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不以為然。不過 NCC 真的應該廢掉,這只是弄出更多問題而已。
  • Ref.: 歷史性的一刻:廣告成為《紐約時報》副業,這是新聞革命的開始嗎? » MR JAMIE
    也就是說,就在廣告營收不斷消失的同時,紐約時報適時的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從 NYTimes.com 每個月 6,700 萬讀者中,跟最忠實的 1% 收取 $15 元美金的費用,就能夠補上失去的營業額。而只要能夠有超過 2% 的人付費,那紐約時報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依賴讀者站起來的報紙。
    我之前看到57金錢豹的主持人提到,他們在 Youtube 上面的廣告收入遠遠比不上電視的廣告收入。
  • Ref.: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是選擇塑造了我們的人生。為你自己塑造一個偉大的人生故事。」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天賦和選擇不同。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而選擇則頗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你可能被天賦所誘惑,這可能會損害到你做出的選擇。
    你們要如何運用這些天賦呢?你們會為自己的天賦感到驕傲,還是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
  • Ref.: 昇陽電腦創辦人:我們要捍衛矽谷精神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那是如此的難以想像,因為人們很容易就忘記世界是如何因那些夢想家和創業家而改變。許多大公司的進步也是受到新創公司的願景所推動。過去就是由 Nexgen(編按:一家美國半導體公司)這樣一家小小的新創公司迫使 Intel 努力研發處理器架構。而思科在 Juniper 威脅到它之前,對於 TCP/IP 網路協定技術的著墨根本少之又少。事實上,思科當時的 CTO 還說他們永遠不會發展高於 OC12(註 2)的路由器,而那東西比我們今天家裡用的機器還慢八倍,思科認為主要電信商不會想要變換到 TCP/IP,但今天全世界都是用它,就因為 Juniper 採取了「把東西做出來,其他人就會跟上」的策略。
    創業的目的....創業是需要願景的。就像我之前談到財務自由的文章裡提到的一樣,人活在這個世界是需要『意義』的。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財務自由

Ref.:給想要財務自由的朋友 - 柏克希爾哈薩維 - 無名小站
首先,我必須承認,十年前,我的想法跟你們一模一樣,老認為「有份工作」是件窩囊的事,「財務自由與否」才是一個人是否有成就的最高判斷原則。

但是我現在要自打嘴巴,我錯了,而且錯的離譜。

這個世界上,真正了不起的人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貢獻自己的專長、努力為這個世界創造幸福的人,不論你的身份是業主、是打工仔、是父親、是母親......都一樣,你還記得你上一次以做某份工作或以身為某個角色為榮是什麼時候嗎?還是你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
我還蠻認同這件事。常常聽到有人遙想退休後的娛樂,卻很少聽到有人談退休後的日子。

退休後,要做什麼?子女離家打拼事業,自己沒有工作,每天要做什麼事?注意,我說的是『每天』!旅遊很不錯,不過我想大部分的人也沒有辦法每天旅遊,而且也太累了。看電視?跟鄰居聊天?學畫畫?學土風舞?是很不錯啦,不過總覺得人生沒啥目標,修養個一年兩年當然還好,但是退休後如果還要活個十年,這十年也太無聊了吧?

雖然我個人不太喜歡慈濟,但是有事做總是不錯。人活在這個世界是需要『意義』的。

當然有些人是不需要意義也能活下去啦,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需要。

我個人是希望能夠不要退休,或者退休之後能夠有一個不用看人臉色的工作那也不錯。

The Iron Lady

Ref.: 鐵娘子:堅固柔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最近看了電影 鐵娘子,不過卻想不出可以寫什麼。跟強艾德格有點像,對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些人的故事已經嫻熟到不行,所以去剖析他的性格可能還算有趣;但是對外國人來說,雖然不是完全不知道他們的政績,但是畢竟沒有那麼完整的概念,看導演呈現這些細節,我覺得有點無聊。

政治人物本來就有另外一面。表面是個強人,私底下也有軟弱的一面。這些故事並不太令人意外。

不過我還是蠻喜歡柴契爾夫人的哲學,一個非常強調努力爭取拼鬥的個性!像是有人對她表達仰慕之意時,她卻回答說:在我們那個年代,大家都想要做到什麼事,現在的年輕人,卻只想要成為什麼人....。真的是很 man XD

柴契爾夫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產業轉型
有關柴契爾夫人打壓本土製造業,造成大批人長期失業的指控,固然反映了一部分的現實,但其實質也可理解為經濟轉型的需要。因為英國本土製造業的生產率與就業率從70年代開始已每況愈下,英國為此被國際上視為「歐洲病夫」,有些人更斷言它將第一個由發達國家退回發展中國家。撒切爾夫人上台後,雖然第二產業未得到全面振興,許多工業更在英國本土消失,但英國也就此成功轉變為現代化的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增長。當然,從另一方面而言,當20年後金融海嘯使巨大的金融服務業泡沫破裂後,英國也比其他眾多歐盟國家遭受了更大的打擊。[11]

對「撒切爾主義」持批評意見的人則表示,七十年代的經濟問題被誇大了,而且這些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例如持續高企的油價造成石油危機,以致國內出現高通貨膨脹,並對全球大部份工業國家的經濟構成破壞。因此,他們認為當年的經濟衰退並非如撒切爾夫人所言,是社會主義和工會所一手促成。反對者亦認為,戴卓爾夫人任內經濟出現改善的跡象,只是一個巧合,稅收增加了的收益則是來自北海油田(但這點完全站不住腳,因為油田賺錢反而可能使工業生產能力下降,即「荷蘭病」),所以這些才是英國八十年代經濟復甦的原因,而非戴卓爾夫人的政策。

英國大眾對戴卓爾夫人的評價一直呈兩極化,這種現象可以在最近的一個電視台民意調查中反映:戴卓爾夫人在2002年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排第16名,是在生的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可是,她卻在2003年《最壞的100名英國人》中排行第3,只比工黨首相貝理雅落後兩名。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戴卓爾夫人是少數對20世紀世界舞台起重要影響的女性。此外,在眾多的讚賞以至奉承中,工黨的貝理雅對戴卓爾夫人的感謝可能比較真切,同樣作為一位3次連任的首相,他曾有意無意地感謝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政策,對英國起重要作用。為此,戴卓爾夫人亦曾在保守黨競選場合中含蓄地讚揚貝理雅,她說到:「保守黨……不是要可以擊倒貝理雅先生的人才,而是要好像貝理雅先生一樣的人才。」

另外有一些人把她的經濟評價分成兩方面看:市場效率和長期增長。就市場效率而言,她的改革是頗富爭議性的。但由於職位減少和推行了根本性的市場改革,失業率的確是回跌了。她取得這樣的成果,主要是透過立法削弱工會力量以及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結果,戴卓爾夫人亦成功讓倫敦重佔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加強了電訊業和其他公共事業的競爭力。但由於缺乏對民間研究及發展的資助,以致英國學術水平和職業培訓政策的效益一直停滯不前。

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大部份地區,以及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市區和前採礦區,很多人仍對戴卓爾夫人表示憤怒,甚至出言謾罵。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礦工罷工的艱難日子,並對以採礦業為主幹的傳統社會被破壞而感到很不滿。此外,他們也不能原諒採礦業的衰落,以及服務業的崛起。

雖然戴卓爾夫人在西南部一帶富裕的郊區,支持度較高,但是在一些工業化程度高和較貧窮的城市,她的支持度卻不高。例如在普利茅斯,該市有約四分之一人口從事國防工業,其中大部份受僱於德文港海軍船塢。當船塢的行政管理在1987年實行私有化後,進行了大規模裁員,結果大量被解僱的員工對戴卓爾夫人的政府提出責難,並使該地對保守黨的支持率由1979年的44%下降至1987年的29%。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黃金的魔力

最近看了兩本讓我很滿意的書:黃金的魔力公共知識份子

More about 黃金的魔力 一直以來我都對金本位的問題感到非常有興趣。二十世紀前半,為了要不要放棄金本位,引起了學者和社會大眾相當大的關注。可是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理論。貨幣銀行學中有介紹到金本位,但是篇幅並不是很大。而今天,聽到人家談金本位,似乎都認為『金本位已死』,但是如果真是如此簡單就能蓋棺論定,當年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紛爭?這是我一直感到很困惑的部份。(賴建誠 教授就寫過一篇『《綠野仙蹤》不是童話故事』的文章討論到這件事。)

這本書一大部分上補足了這個問題,這本書探討黃金的興起,從古代到當代,黃金一步步地變成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金屬,然後隨著世代的轉變,黃金的重要性逐漸沒落。本書前半本基本上是黃金歷史,討論了許多跟黃金有關的歷史故事和文化。以及古代貨幣發行的思想史。不過這個部份各個王朝其實大同小異,缺錢就偷工減料搞 Debasement ,都沒有真正認識『貨幣』的抽象意義。

後半本就比較偏向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的範疇了。從牛頓開始,他是第一個基於經濟學的供需原理來做貨幣政策分析規劃的人 (雖然政策成效並不好),經濟學家李嘉圖和凱因斯等人開始出現,對近代的貨幣產生了重大影響。裡面也提到了一些政經故事,某個程度上也說明了貨幣戰爭裡提到的陰謀論現實上很難存在。

實際上,金本位的興起有很多因素,像是自古以來對黃金的迷戀。另一個因素則是因為採用金本位的英國的強大。但在當時迪斯雷利就指出:『把英國的商業優勢與繁榮歸功于我們英國採行金本位制,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虛妄了,英國的金本位制不是英國商業繁榮的原因,而是結果。』

而這些後繼者追求的,也不過就是虛妄。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Internet Data Center @ Taiwan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台灣學術網路頻寬要衝100G,未來將會成為亞洲第一。這固然是可喜的新聞,但是台灣的民間網路更重要吧,難不成台灣未來網路產業都要靠無名小站模式嗎?這種情況下,連 Google 在台灣建立 Internet Data Center 都是不可能的。
目前亞洲各國學術網路為10到50G不等,僅韓國首爾有一小段為100G;台灣將擁有100G環狀學術網路頻寬,超越韓國,為亞洲第一。

根據 TWNIC 在 2012 七月的調查。台灣對各國連線總頻寬分別為美國 351Gbps,香港 100 Gbps,日本 88 Gbps,中國 71 Gbps;而台灣對內各單位間互連總頻寬分別為
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314Gbps,中華電信 307 Gbps, 台灣固網 282 Gbps,中嘉和網 281 Gbps。

考慮到用戶的數量,這樣的數字讓人堪慮。

Ref.:別鬧了,沒有競爭力的台灣 IDC 們 - Inside 網路趨勢觀察
Ref.:畸形的台灣網路環境 (IP Peering) | Dada's Blog
這正所謂的「養、套、殺」,網路內容業者(ICP),如果一開始就屈服於中華電信的壟斷壓力,怕自己的用戶擁有不好的寬頻體驗,所以把自己的網站放在中華電信。等到網站越長越大,網路內容業者卻反而更擔心如果隨意搬移到其他 ISP 會導致用戶因為無法順利連結而大量流失用戶,所以就被中華電信套住了,之後當然就任意被獅子大開口,完全是賣方市場。想要多租個機櫃都可能跟你說空間不夠,要你配合搬去偏遠的機房。反而是其他 ISP 的機房空在那邊養蚊子

Ref.:【Inside快評】HiCloud 的頻寬計價現況與對比 Amazon AWS 的簡要分析 - Inside 網路趨勢觀察
Ref.:Startup : 如何挑選適合的 Hosting Plan? - Blog.XDite.net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Kibibyte (KiB)

最近看到的一個有趣的文章。裡面提到 Byte 的定義不是 8 bits,octet 才是 8 bits。 Byte 是 8 bits 比較接近約定俗成的定義。而 1 KB 應該解釋為 1000 bytes,所以如果要表達 210=1024 bytes 應該寫成 1 Kibibyte (KiB)。

我想很多資電背景的人都不知道吧 XD 至少我不知道。

Ref.: Bytes or octets?
A byte is a set of adjacent bits operated on as a group;

Ref.: Kibibyt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kibibyte is a multiple of the unit byte for quantitie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he binary prefix kibi means 1024; therefore, 1 kibibyte is 1024bytes. The unit symbol for the kibibyte is KiB.[1] The unit was esta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in 1999[2] and has been accepted for use by all major standards organizations.

黛博拉看日本

最近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這個 blog, 黛博拉看日本。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前一陣子跟 Garfield 去日本玩了一趟,對日本有更直接的認知,而不僅僅只是透過電視劇或者書籍了。然而,有點讓我意外的是,我反而感受不太到日本的『優越』,在很多地方,反而讓我覺得日本在衰退,而且,許多思考方式並沒有比台灣高明多少。

當然,我這樣的印象是很膚淺的。所以我也找了一些台灣翻譯的談論日本的書籍,像是 NHK 出版的一些書,但是老實說,有點失望。黛博拉看日本 就還蠻有意思的。希望日後可以繼續讀到有趣的文章。

Ref.: Peter Drucker(彼得杜拉克) Made Easy (1) — 附加價值的真正意義 « 黛博拉看日本
很多人說,代工創造不了毛利,所以應該捨棄代工擁抱品牌。個人覺得這樣的思維以偏概全。沒錯,自有品牌是提升附加價值的一個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三流的小說家收入遠遠不及一流的翻譯家。小說家以個人名義出版小說,可以想成是自有品牌;而翻譯家大多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可以想成是代工業。代工也可以代出一片天,代出高毛利,例如台積電,例如彼得杜拉克系列著作的日文版譯者上田惇生;戲法人人會變,只是巧妙不同。別忘了,企業的能力包括「員工個人的能力」與「企業組織本身的能力」。若想靠挖腳挖團隊就要推出自我品牌,而看不見企業組織本身只不過是個扶不起品牌二字的阿斗,那麼到最後「品牌」只能淪落為自我催眠、跟著大家一窩蜂喊著高興的口號。創造附加價值之前,先秤秤自己的斤兩,先了解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在哪裡。
Ref.: Peter Drucker(彼得杜拉克) Made Easy (3) — 到底Marketing和Sales有甚麼不同 « 黛博拉看日本
Marketing是容易讓人誤解的思考概念之一。眾所周知,把做出來產品拿出去賣叫做Sales;但存在著顧客/客戶可能不知道有這樣的產品、價格可能比競爭對手來得高、客戶可能一時籌不出足夠資金等狀況;即使投入大量成本做出好產品也不一定賺得到錢。雖說Marketing(行銷)和Sales(銷售)的最終目的都是「把東西賣出去」,但Marketing是「站在顧客/客戶的立場思考如何讓他們願意掏出腰包」的活動;而Sales是「站在企業的立場思考如何把產品銷售出去」的活動。Marketing和Sales兩者的概念基本上是完全對立,因此企業內行銷部門與營業部門無法互相兼任;而Marketing的終極目標則是「不進行銷售活動也能把東西賣出去」。
杜拉克指出,全球最早注意到Marketing的重要性並且予以具體化的,是美國農業機械製造商McCormick的創業者Simon Mccormick。1850年代的美國貧窮農民很難申請得到銀行貸款,即使知道購買農場用割草機約2-3年便可回本,這些阮囊羞澀的農民根本攢不出銀子來。於是,Mccormick想出了當時劃時代的「先交貨後付款」之分期付款方式。由於「買割草機比以前變得更容易」這樣「顧客願意自掏腰包的機制」,使農民以將來的獲利購買農業機械之所謂「新的、廣大的購買力」一下子便凝聚成形。 Mccormick的行銷方法可說是與Sales(銷售)大相逕庭的思考模式,他也是Marketing概念實踐的始祖。
Ref.: 日本經驗告訴我們的事(1) — 只靠「技術門檻」能拿俏嗎?贏得市場要的是「價值門檻」和「感動門檻」! « 黛博拉看日本
Mr.Jamie說了台灣真正需要的轉型是製造導向→市場導向,其實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於日本科技大廠的現況。由於日系廠商的「垂直整合」體質與「終身雇用」等社會慣習,「堅守製造(日本國內生產等)」、「講求技術門檻」之「科技人的自豪」等成為各科技大廠的緊窟咒,「製造導向」在決策高層心中總是揮之不去,即使誰都知道「市場導向」的重要。日系液晶電視產業的戰況吃緊,已經不是第一個失敗的例子;早在9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急轉直下、2000年代的日本行動電話製造商被迫退出海外市場,都是極為類似的情況。想當年宏達電還小時,曾經替SHARP代工過一款Linux-based的PDA。而2005年左右,SHARP成為日本最後一個退出海外市場的日本行動電話製造商,今非昔比,不勝唏噓。2012年日系科技廠要如何反敗為勝,如何達成業績的「V字回復」,如何「感動」市場,值得關注;而日本品牌大廠的前車之鑑,例如「科技人的自豪」反而會掐到自己脖子這個部分,更值得轉型中的台灣企業和工程師們深思。

Ref.: 日本經驗告訴我們的事(2.5) — 日本科技大廠大概會這樣賣iPhone « 黛博拉看日本


Ref.: 日本經驗告訴我們的事(7) — SONY的失敗,也是許多企業共通的病症 « 黛博拉看日本

SONY在1950-1982年間共推出了12個“破壞式創新”的產品,可想而知當年賈伯斯是多麼受到這樣世間罕見的「創新量產工廠」的感動。而1982年是創業者將經營權交棒的一年,從那時起,SONY就再也沒有交出任何創新產品的成績單。這麼多年來CEO也換了幾個,誰也沒辦法扭轉每況愈下的經營頹勢。也就是說,在「戰略與執行」上經營團隊似乎沒有發揮到該有的作用。不光是SONY,基本上日本科技界都染上同樣的流感。業界的「排排坐競爭」,也就是同業間廝殺激烈的火拼行為,導致把太多的心思都放在同業競爭對手的身上,拼了老命也要追求與同業間相對的競爭優勢。這樣的結果,只能造成同業間彼此極小的差異化,而創造不出本身的自我價值。明明就是想跟對手不一樣,結果卻弄巧成拙,向「同質化」靠攏,最後誰也沒辦法真正坐大。對手公司有在做這個,我們當然也不能少,甚至還要比對手多了一點什麼花樣來達到“差異化”。這麼折騰下來,還有餘力去“創新”嗎?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給自己人看的奇幻電影

我不是很常看奇幻電影,最近看的兩部是『雨果的冒險』和『午夜‧巴黎』。





這兩部片,我都覺得是一種有點平淡但有獨特興味的小品。以電影的節奏和故事性來說,我覺得並不是太吸引人的電影。

的確,這兩部片都得到不錯的評價,『雨果的冒險』在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午夜‧巴黎』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對我來說,『午夜‧巴黎』的故事鋪陳有點老套,不過別出心裁的故事劇情本來就不是伍迪·艾倫的長處,有點神經質的挖苦才是他的特點。在這個層面上,這部電影應該算是很有伍迪·艾倫風格的。算是相當圓潤地挖苦了『文人』對所謂『黃金時代』的緬懷。不過這種情懷大概只有文人有比較深刻的感受,一般人比較緬懷的是『時勢』,但是文人緬懷的是那個人文薈萃的聚落。這也是我覺得這部片並不是太吸引人的原因。

『雨果的冒險』則更加不直覺。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小男孩雨果的故事,不如說是對 Georges Méliès 致敬的一部電影。要不是電影畫面實在太華麗,讓我以為是像『黃金羅盤』這樣的奇幻電影,我也不會去看。對於 Georges Méliès 致敬的部份很明顯,但是對為什麼要將機械,鐘錶,電影,魔術串在一起倒是沒有太多解釋。雖然從 Georges Méliès 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他對機械,鐘錶,電影,魔術都有涉獵,但是奇幻元素其實並不是太強烈。如果不是因為 Georges Méliès 的電影作品有奇幻風格,老實說會有點覺得故事的奇幻元素有點牽強。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這兩部電影都是『給自己人看的』。對電影沒有『愛』的人,可能不是太好體會這兩部電影所想要代給觀眾的感性體驗。機械和電影其實都是『新科技』,在鐘錶沒有發明之前,有誰能夠想像人類可以不需要依賴自然物體來作定時?在電影技術發明以前,有誰能夠想像人的身影可以出現在千里之外的地方?這些劃世代的新科技,其實就像魔法一樣神奇,衝擊著當代人類的心智。『雨果的冒險』裡面故作玄虛的奇幻元素,其實是想提醒觀眾,這些科技曾經帶給人的衝擊和感動。當我們注意到這點時,我們才能夠在感性上真正體驗到這些大師的偉大。


Ref.: 腸光男孩躁鬱症:譯文《看「雨果的冒險」前,必看的十部經典電影》(10 Classic Films You Must Watch Before Seeing Martin Scorsese's Hugo) - 樂多日誌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最近給醫生看的感想

最近常常陪人看醫生。

被陪的人都會問我:『為什麼不問醫生問題?』這個時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就我個人的觀點,醫學其實不是太能算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在相當程度上夾雜了技藝和主觀經驗。這並不是貶低,而是因為這門學科太困難的緣故。實際上,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 William Osler 也不過是19世紀後半的人物。現代醫學的歷史,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久,一般會有西方醫學遠源流長的印象,主要是和科學發展史混合在一起了。

醫學研究中,並不是所有的都有可信度的,實驗設計有問題,或者統計方法亂用,這種研究的數量並不少。

不過我還是不太想問醫生問題。質疑醫生的論據,或者實驗的有效性,因為這等於是挑戰醫生。而且,統計分析和實驗設計本來就不是醫生(生醫學者)的強項。說得難聽一點,對方跟你說『就我們團隊的經驗來看...bla bla bla, 這樣做比較好....』這個時候你要怎麼反駁?

我只是想要尊重醫師的專業而已。

就像某些人很喜歡對經濟議題大發闊論一樣,我也很懷疑,他們有沒有尊重別人的專業。有沒有認知到自己只是街聽巷聞等級的思考深度。專業學門和風水命理不一樣,它是有一系列可追蹤的研究資料,也經過內部的不斷攻訐挑戰才有今天的累積。如果要宣稱『xx學無用』,我想要有一定程度沉潛於該專業,才能立論有據地翻案。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PyCon Taiwan 2012




今年第一次參加社群活動 PyCon Taiwan 2012,覺得還蠻有趣的。大部份的演講投影片也公佈在網路上了。讓我蠻意外的是,竟然還有日本人來台灣宣傳 PyCon JP 2012,真是熱血。他們也提到了將在新加坡舉辦的 PyCon APAC 未來可能在日本舉辦,有機會我也蠻想去聽聽看的。

今年的議題,除了 Web application 之外,也有很多關於科學相關的介紹,像是 Travis Oliphant, Chun-Chieh Huang, Dongpo Deng, Felix Lee 等等 都介紹了跟科學或者高效能計算方面的應用。早知道我也來介紹一下 Python 在生物資訊上的應用 XD

不過蠻羞愧的是,我雖然使用 Python 的時間很長 (根據這份Survey,我應該算是長的了,很多強者都使用一兩年而已。) 我其實都寫一些小 scripts 而已,從來沒有想過要開發一個比較完整一點的工具。無怪乎實力停頓不前 Orz



我自己的工作習慣是,什麼東西方便就用什麼語言寫,所以一直沒有很深入的去研究特定的語言。再加上工作和研究上主要不是開發程式,所以也沒有特別堅持什麼語言。以我自己最近寫的網站來說,我就用到 PHP, R, Python, C 和 javascript 。

因此在這次的活動,真的學到不少東西,有些東西是以前知道但是從沒用過,像是 Django。但是有些東西是我從來沒聽過,像是
  • Jinja2 -- a full featured template engine for Python
  • Coffin -- Jinja2 adapter for Django
  • BigPipe -- Pipelining web pages for high performance
  • Music21 -- a set of tools for helping scholars and other active listeners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usic quickly and simply.
  • Fabric -- a Python (2.5 or higher) library and command-line tool for streamlining the use of SSH for application deployment or systems administration tasks.
  • Pyjs is 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IA)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both Web and Desktop.
  • Twisted -- an event-driven networking engine written in Python
  • Bootstrap, from Twitter -- Simple and flexible HTML, CSS, and Javascript for popular user interface components and interactions.
  • Frameworks
  • 有幾個關於幾何和地理資料的套件也很有趣
    • Shapely -- Python package for manipulation and analysis of features in the Cartesian plane
    • pyproj - Pyrex generated python interface to PROJ.4 library - Google Project Hosting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小記

  • Ref.: 《不能戳的秘密》之後:科學定義的政治、「不專業」的話語權、與紀錄片的倫理反省 « Patterns of Mind
    不過敬佩歸敬佩,歧見還是要說。從對「高病原性」定義的查考,我認為李導過於執著OIE 在2009年採用的新標準,視之為絕對科學標準(用以批判台灣政治),相對忽視這個概念定義的歷史變遷。這種執著,使其將相關政府官僚專家的對過期定義「因循沿用」,呈現為惡性更重大的「扭曲隱匿」。此舉雖能強化新聞傳播效果,卻不免在更長期的檢視下,損及自身公信力,也錯失聚焦「高病原性」界定背後更大政治脈絡的機會。此外,紀錄片對許多與會專家的逼視,也混淆了責任政治的究責邏輯(畢竟專家們並非責任政治的主體),並涉及媒體製作過程中,對個人隱私尊重不足與詮釋暴力的倫理問題。
    基本上這種報導,總會讓我想到陳文茜的『正負2度c』或者麥克摩爾的《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新聞報導要有打動人的力量,是靠說故事而不是數據。我對這類報導都有一些相同的困惑,雖然我很佩服《不能戳的秘密》,但是為什麼不請專業人士審視背書?真的找不到任何有良知的專家嗎?
  • Ref.: 大學、企業對待研究人才環境惡劣 百萬台灣人才外移中、韓、星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的大學對研究人才的待遇有多離譜?在中國,交大、清大等名校給博士生的研究津貼,折合台幣約兩萬元上下,比一般勞工工資高兩倍,為的是讓這些高階研究人才可以專心的為了研發而無後顧之憂;而在台灣,同樣給博士生約台幣一萬多到兩萬的薪資,但相較物價與一般勞工薪資,台灣的博士生只是領取相當最低工資18,780的津貼而已,而且研究預算能砍就砍,完全看不出台灣大學教育對人才研究環境的重視在哪裡,又怎能期望這些研究人才交出翔實可用的研究成果、願意留在台灣?
    沒必要多說什麼了吧XD
  • Ref.: Why You Should Adopt (and Not Create) Children | Against the New Taboo | Big Think
    If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oral action is to try make better lives for more people, or to remove unnecessary suffering, surely the focus should be on existing people - like orphans - who require our love and attention? The non-existent children who so many yearn for by definition don't exist, whereas, right now there is someone who does and could use symbolic parenthood in his or her life.
  • Ref.: 交易成本值得花 - FT中文網
    所以替不起眼的後勤辦公室想想吧。行政人員、會計師、律師和經理不僅對慈善機構的有效運轉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他們讓社會的現代化成為了可能。
  • Ref.: 熱臉貼冷世界: 士林王家強拆案給都市計畫學生上了什麼課? - yam天空部落
    公益性是什麼?該文作者舉出了一些例 子,包括市容改善、人行空間改善、停車空間增加、綠地開放空間增加、 都市防災性提升等。只是,這些是完全由空間角度來思考的「公益」,社會經濟面相完全不在舉例之列,透露了其思考的優先順序,也 顯見其規劃教育的嚴重問題!「公益」到底是什麼?不會有固定的答案,而且會隨著時代變遷和不同地方而改變。昨日,開路、蓋水庫、挖垃圾掩埋場都曾被認為是 公眾利益,相信今日已有許多人不認同。明日,公益又該如何定義?公益不是專業者或是政府說了算,需要經過全民的討論。
    所謂的公益,或許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是基本的困難處卻不太可能改變,例如要如何作到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善。
    而這也是王家事件裡的某些人有疑慮的地方。
  • Ref.: 科学松鼠会 » 面如萝莉,更有魅力?
    蘿莉臉增加了女性的吸引力,即使背後的深層原因尚未完全探明,但這一特徵很有可能跟男性對女性年齡和生育力的判斷有關。
  • Ref.: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投資一百賠九十 經濟部科專計畫年燒142億給官方研究機構
    但是,政府雖然耗費了上百億預算的「科技專案」補助財團法人及研究機構,可是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成果(含發明、新式樣及新型等3 種)卻相當有限,而且大部分偏重國內。若以專利相關產出佔經費比來看,除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外,其他沒有一家超過17%,甚至還有7家不到10%(表3中以綠色標示),產出佔經費比的平均值為11.28%。顯示政府年年投入鉅額的科專經費,各研究機構的研發產值卻相當有限。
  • Ref.: 政大恐同演講裡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權利、收聽的義務.哲學哲學雞蛋糕
    我在言論上的立場非常極端,我認為歧視言論(同志都是弱智)和仇恨言論(這些教徒幹嘛不死光算了?)都有言論自由。若你因為在街頭大聲講這些話而被起訴,我會站在你這邊。因此,我可以同意,在自己家裡或者公園面對可以自由決定駐留與否的聽眾時,陳敦源和厲珍妮的這些發言,都應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然而,一旦進入大學課堂,著眼於公共資源、學術權威的合理使用和教育品質的維持,他們就得保證:授課內容不但公正,也受到足夠理據支持。
    我也屬於這樣的觀點。
  • Ref.: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壯遊與神遊
    要瞭解一個異文化很不容易,更常發生的反而是在接觸異文化的過程中強化了原有的文化偏見;要從異文化的衝擊得到智慧與自我突破,其實也不見得容易,否則一個人類學研究生多年的專業培養過程豈不是多此一舉。反過來說,真要瞭解異文化,學一點人類學田野調查或參與式觀察的基本技巧,是很值得鼓勵的。甚至乾脆到大學去旁聽一整個學期的課,也是值得的。
    我還蠻認同的。我一直覺得很多人說什麼透過旅行認識世界和不同的文化根本是自我滿足的幻想。
  • Ref.: 證所稅問題釋疑 |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Ref.: 向左走 向右走? |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站在政府的立場, 應該要思考的是, 到底還要不要”不鼓勵”人民或資金投入資本操作市場? 如果”是”, 那就清楚告訴百姓, “我不喜歡你們不去工作只是炒股”, 然後當然就保持課稅, 但是很明顯地, 我們政府似乎只是貪戀這筆財源. 於是乎, 在這場證所稅論戰中, 我們就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政府怕百姓反對, 因此在證所稅大開漏洞, 調高起徵點, 搞了個漏洞百出的證所稅(我已經有心裡準備, 等法案通過要再寫一篇來幹譙), 然後發現未來證所稅真的能課到的稅額可能不如預期, 因此又不甘心放掉證交稅. 最後給百姓的直覺就是政府缺錢所以才課稅. 這其實就是我們政府的寫照, 又想討好A也想討好B, 說了一堆冠冕堂皇但是一下子就被戳破的理由, 最後AB沒有一個高興的.

    就我個人來說,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證所稅併入所得稅, 根本也不用什麼免稅額, 就是允許三年內損失可以抵, 頂多加上一個長期投資利得可以適合較低稅率, 這樣就可以了. 至於證交稅, 我認為應該調降到最低, 但保持政府可以不經立法院彈性調整稅率(ex. 稅率調至0.05%, 但法條規定0.05~0.5%), 讓政府在萬一股市過熱時可以馬上發揮調節功能. 我實在不了解明明簡單的事, 為何要搞得如此複雜.
    我個人也偏向這個觀點。政府政策的功能,不只是要充實國庫,還有引導老百姓的偏好的功能。我一直認為應該藉由證券相關稅法來引導鼓勵股市參與者走向比較穩定的投資方式,而不是短線操作。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Mihai Pătraşcu, R.I.P

我通常都會在這個部落格提一下最近某個大獎獎落誰家,不過最近忙一些個人私事,所以一直把 Venkatesan Guruswami 和 Mihai Pătraşcu 共同得到 Presburger Award 這件是放在草稿夾裡。

但是今天看到一個新聞,讓我震驚不已。Mihai Pătraşcu 過世了。

真是難以置信,這麼天才,這麼年輕的學者竟然就這樣過世了。雖然才二十九歲,他的研究歷程短卻驚人,19 篇 STOC/FOCS 論文。Presburger Award 的獲獎原由寫得更清楚 --
for breaking “many old barriers on fundamental data structure problems, not only revitalizing but also revolutionizing a field that was almost silent for over a decade.”

R.I.P.



Ref.: My Biased Coin: Sad Passing: Mihai Patrascu
Ref.: The Geomblog: Mihai Patrascu, R.I.P
Ref.: Mihai Pătraşcu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f.: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Mihai Pătraşcu (1982-2012)
Ref.: Mihai Pătraşcu 1982–2012 « Gödel’s Lost Letter and P=NP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原創力

之前在書上看到一段話:『大部分覺得自己有原創力的人,只是因為自己的無知。』

最近在回顧文獻時,特別感受到這點。還好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啥原創力。很多很棒的研究論文,其實也都只是嫻熟的利用了某些技巧。很多數學家都有類似的觀點,我忘記是 Timothy Gowers 還是 Terence Tao 就曾經說過,很多很優秀的數學家,其實他們工具箱裡面的工具也都是一雙手數得出來,差別是在於他們的眼光。


Ref.: 鳥山明之七龍珠時尚走秀...(?!) - 哈拉聊天 - 卡拉娛樂網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日本遊

四月底到五月初,和 Garfield 到日本大阪和京都做了一週的旅遊。

DSC02581

DSC03017

詳細的遊記就等 Garfield 寫了。如果他有寫的話我再把鍊結轉過來。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FACEBOOK 上的 職能性向測驗

NTJ專家型:內向、直覺、思考、判斷型

這類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強烈要求自主、看重個人能力、對自己的創新思想堅定不移,並受其驅使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人邏輯性強,有判斷力,才華橫溢,對人對己要求嚴格。在所有類型的人中,這種人獨立性最強,喜歡我行我素。面對反對意見,他們通常多疑、霸道、毫不退讓。對權威本身,他們毫不在乎,但只要規章制度有利於他們的長遠目標他們就能遵守。最適合的工作是:能創造和開發新穎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或改進現有系統;他們願意與責任心強,在專業知識、智慧和能力方面能贏得自己敬佩的人合作;他們喜歡獨立工作,但需要定期與少量智囊人物切磋交流。您適合的工作有:管理顧問、經濟學者、國際銀行業務職員、金融規劃師、設計工程師、運作研究分析人員、資訊系統開發商、綜合網路專業人員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科技史小記

  • Ref.:太極是由觀測日影而來的? « Heresy's Space

    很有趣的論點。不過我很佩服 Heresy 花這麼多時間去做這個動畫。
  • Ref.:Here is why vim uses the hjkl keys as arrow keys - good coders code, great reuse
    所有的設計都是有歷史因素的,就像 QWERTY鍵盤是從打字機衍生過來一樣,軟體的 Hot Key 也是有原因的。
  • Who invented the call stack? - Quora

    據說 Stack 的概念是 A. Turing 發明,這個詞則是 E.W. Dijkstra 創造的。

  • Ref.: 11011110: An almost-forgotten combinatorist: Heinrich August Rothe
    • The first definition of the inverse of a permutation
    • A proof that the number of inversions of a permutation (the concept that Muir called "ill-advised and purposeless") is the same as for its inverse
    • A proof that the determinant of a matrix is the same as for its transpose
    • A diagram (the Rothe diagram) still used for visualization of permutations and inversions
    • The first definition of a self-inverse permutation
    • A simple recurrence formula for the number of self-inverse permutations
    很多人喜歡說自己多有創意,其實是他們對歷史所知太過貧乏,我們還是該謙卑一點。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兩位得獎者

最近有兩個跟 CS 有關的得獎新聞。

Judea Pearl 贏得 Turing Award,以及 Endre Szemeredi 贏得 Abel Prize。

有人可能會問,Turing Award 是計算機科學相關沒錯,但是 Abel Prize 是數學獎吧? 沒錯,Abel Prize 是一項由挪威王室頒發的獎項,每年頒發一次,獎金的數額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據說設立此獎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

比較起來,Judea Pearl 更偏向 計算機科學。他是研究 Bayesian networks 和人工智慧的機率方法 的先驅,也是應用數學因果模型到經驗科學的先行者之一。

不過我個人倒是對 Endre Szemerédi 比較熟悉,因為他在組合學和圖論上的研究成果實在太經典了,像是 Szemerédi's theorem 和 Szemerédi regularity lemma 現在都有廣泛應用。我當初也特地把原始論文找出來讀。也因為如此,所以對我來說, Endre Szemerédi 得獎,是一個更大的消息啊。

Ref.: JUDEA PEARL -- UCLA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Cognitive Systems Lab

一生戀愛運程

Ref.: 測驗一生戀愛運程!?:http://goo.gl/y8pWF
D型的戀人很討厭落單,偏偏他們也真有本事,就是讓你心甘情願跟他東奔西走的。

對D型戀人來說,安全感永遠是第一考量,不過,第二、第三、第四考量恐怕還是安全感。D型戀人對愛情的觀念很傳統,會以相當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和經營愛情。要4 號戀人主動出擊,他們可不輕易打沒有把握的仗;不過,當有人對D型戀人主動表示好感的時候,D型戀人往往會以最快的速度跳入陷阱。只不過,D型戀人還是很堅持原則的,再怎麼愛、再怎麼盲目,若對方不能達到4 號戀人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對方不能獨屬你一人時,D型戀人最終還是會從短暫的盲目中清醒,脫離這段沒有結果的關係。

D型戀人特別需要安全感,所以也特別需要了解和掌握戀人的一切。D型戀人一向是看準了、了解了、做好準備了,才會付出行動;因此,D型戀人的對象往往是從身邊的朋友下手,從一般的關係開始萌生愛情的嫩芽。

失戀癥結點: 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時,D型戀人會比其他數字來得焦慮難安!因此,D型戀人特別需要掌握情人的行蹤,這種舉動會讓許多情人受不了。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大師的眼光

很多人都聽過 Kurt Gödel 的故事,他給 von Neumann 的一封信裡面,提到了 P versus NP problem 的猜想。

由於這個猜想是在 1970 年代由 Cook 和 Levin 分別提出,所以 Kurt Gödel 這封信的時間點就很重要了。根據信件內文所描述的事件 -- Gödel 恭喜 von Neumann 獲獎 -- 這封信很可能是在 1957 年左右寄出。也就是說,這位 20 世紀最偉大的數理邏輯學家,很可能提早十幾年就考慮過 P versus NP problem 的猜想。

非常有趣的是,最近又有一批信件出土,也跟這個問題有關。

美麗境界的主角,曾經因為精神病所苦的 John Nash 曾經寫信給 NSA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討論破解密碼的難易度。John Nash 從計算的角度開始思考,猜測存在很多加密系統 (cipher function) 使得加密很容易 (in P), 但是反推很困難 (in EXP)。也就是說,他從密碼學的角度提出了 P versus NP problem 的猜想。

所以問題是,這封信是什麼時候寄出的?根據 NSA 的文件,應該是在 1955 左右,也就是說,可能比 Kurt Gödel 還要早。而連結 P versus NP problem 到密碼學的這種觀點,要等到 1976 年才被注意

大師的眼光真的是很恐怖 XD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只是軼聞,但對學者來說,這種故事實在很讓人害怕,拼死命做出來的東西,後來才發現大師十幾年前就做出來了XD

這種不喜歡公佈(懶得公佈)自己的結果的大師,最有名的大概是高斯了。

最近在讀Riemann 猜想漫談時,也看到一個類似的例子,剛好可以說明這種害怕的心裡。在這裡分享一下。

二十世紀的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也出了一位有同樣 「壞毛病」 的數學家, 那便是挪威數學家 Atle Selberg (1917-2007)。 Selberg 在 Riemann 猜想的研究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我們在 後文 中將會更多地介紹他, 這裡就先不贅述了。 讓 Montgomery 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會不會與 Selberg 「撞車」? 自己的這項研究工作會不會不幸地在 Selberg 的某一疊草稿紙上已經有了? 當然, 除此之外他也很想順便聽聽這位 Riemann 猜想研究領域中的頂尖高手對自己這項研究的看法, 尤其是想聽聽他對這項研究背後可能隱藏著的深義的理解。

於是在返回英國前他決定在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做短暫的停留, 以便會見一下 Selberg。

Montgomery 如願見到了 Selberg。 但 Selberg 聽完了他的工作介紹後只是禮貌地表示了興趣, 卻沒有提出具體意見。 不過他總算也沒有說: 「幹得不錯, 小夥子, 但是 N 年前我就已經證明過這樣的結果了」, 還是讓 Montgomery 鬆了一口氣。

小記

  • Ref.: 台灣第一部電腦為了防震是用牛車拖運的
    總部的指令是「報廢」,另由IBM運送一台二代晶體Transistor電腦 IBM 1620 取代。如此中華民國第一部大型電腦,就在向貴賓的表演啟用後就壽終正寢了。
    誰說我們經費拮据的,其實錢還是很多的XD
  • Ref.: Gartner:2011年第一季全球手機銷售量達4.28億支 - 數位時代-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媒體
    Ref.: Strategy Analytics: Nokia tops global handset shipments, Apple sees quarterly surge -- Engadget
    Ref.: 《科技》Gartner:上季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激增47%,蘋果奪冠|科技脈動|理財新聞|中時理財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發布最新統計,2011年第四季全球智慧型手機終端銷售量達1億4900萬支,年增47.3%。2011全年智慧型手機總銷售量達4億7200萬支,占整體行動裝置銷售量的31%,且較2010年成長58%。
  • 2011年第四季全球手機終端銷售量為4億7650萬支,較上年同期增加5.4%。2011年整年度,終端消費者採買了18億支手機,較2010年成長11.1%。Gartner首席分析師Annette Zimmermann表示,「 2012年整體手機銷售量預期將增加約7%,同時期智慧型手機的銷售年增率則是略減緩至約39%。」
    看來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已經到達手機的銷售量的三分之一,看來有需要已經進入康莊大道階段了。我有需要換手機了嗎?
  • Ref.:【圖+影】《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完整版與懶人包 (李惠仁) - 生活時事影音 - 優仕網共產檔
    Ref.: 轉載~從這次的禽流感 - 這裡紀錄了~我對知識的探索與好奇 - Yahoo!奇摩部落格

    好像很多人都從生物學家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但是關於變異,HxNx 這些東西,連我們生物資訊實驗室的都懂一點,這些東西應該只是基本知識吧。資工系學生每個人都學過計算機結構,但是有多少人可以對新的 CPU 做介紹和分析?

    HxNx 有多少的機率變成另一種?有多高的致死率?這些數字都只是科學事實或科學數據而已。現在的狀況應該是要有搞流行病公共衛生的專家跳出來吧?他們面對這些參數,各國過去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處理,我們該怎麼處理,這才是這個階段應該讓老百姓知道的。
  • Ref.: 花454億回收1.91億,台灣產學合作堪稱史上最牛賠錢術
    根據統計,2003~2008年間40所技術研發中心成功媒合的產學合作案,雖有4,368件,但成為專利的只有1,043件,不到三成,能商品化的更只剩下745件,亦即每6件產學合作案,成功技術轉移的才1件。

    又依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統計,2007年對產學研發支出的統計,投入454億,最後智慧財產權收入僅1.91億,產出(智權收入)與投入(研發支出)的比值是0.42%,尚不及百分之一,高投入低產出,這種方式堪稱史上最牛的投資賠錢法,大部分的支出在相關研究結束後,只能供入論文資料庫,供人祭拜憑弔,祭奠納稅人的血汗錢。
    不意外,很多東西我都在這裡談過了 XD
  • Ref.: 為什麼不能有點效率?大老闆不知道的事 - 楊舒凱碎碎念
    主管心理學: 有兵才有官、永遠是主管心目中的第一考量,任何和裁兵有關的事情,就是與主管為敵,包括提升效率。
    這就是我說的『學術界的共犯結構』,為什麼要產生這麼多博士?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族群變大,人數越多,需要的管理的層級就越多,就有越多『官』。有菜鳥助理教授,才能凸顯國科會xx學門召集人或中研院院士的價值。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生物資訊的出路 II

Ref.: 地勢坤: 生物資訊的出路

Quora 上面有兩篇有趣的提問。剛好呼應了我的問題。
基本上 programmer 可以做的工作很多,可以去研究單位,可以去小的生科創業公司,也可以去醫療器材的公司,像是 GE Healthcare, Philips or Siemens Medical。不過在台灣大概只有研究單位比較有機會。

我個人認為 Michael Kellen 講得很好。
I’ve been working in software for the life sciences for almost 10 years now. In general, it is not the area to work if salary is your highest concern or if you want to do pure software engineering work.
要我個人說,基本上最簡單的理由就是
  1. 錢 (這是機會成本的問題)
  2. 興趣
第一個理由大家都能理解;第二個理由可能不是那麼明顯。但是高中時有人喜歡念數學,有人喜歡念生物,有人喜歡念物理一樣,每一個人各自有他們自己的興趣,但總有一些領域就是沒辦法感動你。但是招募者常常忘記這個事實。如果一個人要為了投身於科學而放棄金錢回報,他還有很多選擇 -- 物理,化學,大氣科學,環境科學等等,生物只是其中一個『選擇』,甚至還不特別吸引人。(會念二類組的人,大概喜歡數理比生物多吧XD)

就像文中很多人抱怨的一樣,很難招募到好的工程師投入。為什麼?因為生物資訊很少有單位能提供彌補上述兩個缺點的待遇(尊重和生活品質等等)。當然招募者可以尋找『對生物學有愛到可以不在乎錢』的人,但是我想這種人的數量不多,否則也不會這麼難找人了。不過我暫時排除興趣這個因素。

老實說,生活品質還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例如準時上下班,我想還是可以吸引很多人去工作。另外,工作氣氛也很重要,如果上司和老闆很尊重你,我想這也會讓人工作起來比較開心。不過就像大家都知道的,『白色巨塔』裡有幾乎可以稱為種姓制度的階級制度,我想要工作得開心也不是太容易,至少我還沒聽過這樣的例子。

工作模式也有很大的問題,正如 Michael Kellen 所說
This is not the place to try to make fundamental advancem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if you want to do that you should work at a major tech company. This field is a place to broadly watch advancements across the technology landscape and try to adapt them quickly to the problems your users are encountering. You’ll have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domain to be effective.
很多人喜歡程式設計的工作是因為可以創造東西,但是到研究單位工作,有時候更傾向於幫生物學家解決問題,這某個層面更像 MIS,而這類工作對很多程式設計師來說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研究生

這部電影是最好的註腳阿。

Clipboard01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好難相處的同事之職場求生術

Ref.: Carol's Dream House: 【綜藝】120222「非關命運」 - yam天空部落

唐老師的12星座分析 《各自在職場上顧人怨的表現?》
變動宮:
變動星座若在職場上容易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我覺得跟他們太積極有關係,而且他們很討喜,身為他的同事,輸給他的人,會忍不住去看他為什麼這麼討喜。我覺得變動星座很會做好人際關係,或者搶著做事情,蠻能彎下身段的,不會想太多,先做再說,可是,同事可能會在背地裡看到他另外一張臉,因為他們在外面表現得很好,可是,一旦回到不用演的地方,就會說出真心話,導致別人會覺得他很可怕,是雙面人。
胡老師的九型人格分析 《誰容易陷入吃力不討好的困境?》
觀察型:
這組人在職場上走的路線是自掃門前雪,也就是說以不麻煩別人為最高原則,能自己完成就自己來,通常喜歡獨立作業,因為他會覺得跟別人合作有時還會被拖延進度。不過,若他們吃了悶虧,在第一時間不會急著去反擊,會先邊做、邊看、邊思考,若分析過後,覺得這口氣得嚥得下去,那就會咬著牙把工作完成,但若分析過後,再也嚥不下這口氣,他們還是會找適當的時機給對方一些回應,或者找老闆,由老闆來決策。

觀察型有個特色,有時個性也很低調,不喜歡太張揚,也不喜歡只靠一張嘴但能力不夠的人,他們相信好的東西一定會被發現,不會被埋沒,可是,好馬一定要有伯樂,如果他們在職場上一直找不到他們的伯樂,就很容易被別人壓榨了。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Ref.: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前一陣子找了這個紀錄片來看。

看完之後。我只能說,我絕對不會推薦任何人看這部電影。我不知道何謂紀錄片,但是這部電影很像是一些低品質的台灣訪談節目的作法,大量剪接現有的影片來做嘲諷,然後加上很多個人的訪談,以及導演個人的論述。導演有想要表達的主觀意見並不是不行,但是像說故事一般來引導(誤導)觀眾就不合適了。

網路上讚揚這部紀錄片的文章很多,但是批評的就少得多了。我挑出幾篇批評的文章如下:
麥克摩爾的影片給我的感覺,不是抨擊資本主義,而是鼓吹憎恨資本主義。他的確提出很多問題都值得我們反省,像是賓州少年拘留中心和員工死亡撫恤金的問題。但是這是資本主義的問題?還是監管問題?私營機構會腐敗,公營機構也會腐敗,不管是哪種主義,制度設計都是很重要的。讓市場保持自由運作和不做任何監管是不同的。我在這方面倒是蠻認同肯特·斯邁特斯教授的評論,這些社會問題的確存在,我們要想辦法處理,但是是否就可以說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肯特·斯邁特斯:不可思議的是,我贊同這部影片中的很多觀點。就資本主義社會的缺點問題,摩爾提出了某些非常有根據的觀點,這些缺點包括一些我們以後需要著力處理的問題,尤其是在零售行業。舉例來說,我們需要全新的更好的消費者保護法規。但是,摩爾採用的方式卻有太多的趣聞軼事色彩:在很多情況下,他都選用了我們都會採取一致意見的例證。比如片中描寫的伊利諾州那家沒有為員工支付拖欠工資的公司,就我所知,沒有多少人對那家公司的行為表示支援。
下面是我挑出來的一個讚揚這部電影的文章。

Ref.: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轉載]我們與資本主義的愛情故事
我想起今天的一則新聞:房屋仲介,今年千萬年薪不是夢。一個房屋仲介鼓動如簧之舌促成一筆房屋交易,與一個農夫一個春季與一個夏季的汗水能否比擬?一個名嘴上一個節目拿五千塊通告費(扣掉廣告,通常平均一人只講不到十五分鐘的廢話),與一個工人在烈日下修築一小時的人行道能否比擬?而像我這樣的寫作者和偽研究者,與十平方公尺紅樹林一天提供的生態服務,能否比擬?
作者身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提出這樣的意見實在很有趣。這樣的論點讓我想到,申請美國簽證時的碰到的一件趣事。

由於美國招惹太多恐怖份子,所以生化專長的人很難拿到簽證。所以這些人出國時,要接受額外的審核,我當時因為研究生物資訊,也被要求做這樣的審查。當時一群人在排隊等待審查,看到每一位『專家學者』,都想盡辦法跟 AIT 強調自己的研究有多沒用多沒價值,實在覺得很好笑,跟平常寫文章和計畫申請書時的態度大不相同。

我想東華可以另請高明,找個真研究者回來教書,搞不好對東華更好。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胡適博士

最近在讀 岳南 的書,看到對於胡適的博士的質疑。雖然當年我花了不少時間看胡適的書,但是對這件事卻沒有多少印象,所以我只好再查一下。

Ref.: 《胡適傳》:胡適在1917年確實沒拿到博士學位_歷史頻道_鳳凰網
富氏在答覆夏志清的信中說:

事實很簡單。數日前我已將全部事實真相提供給唐德剛。緣于胡適攻讀博士學位時,曾有一項規定,要求每位博士候選人要向學校當局呈送論文副本一百份。我想胡適當時認為,對他來說,在中國同儕中展露才華,遠比集中精力去出版他的論文更重要。因之,1919年他撰寫並出版了他的第一卷《中國哲學史大綱》。至1922年,他又出版了《先秦名學史》(上海亞東圖書公司出版),但他當時沒有想到將副本呈送給哥大當局。迨至英國政府聘他和丁文江博士擔任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工作時,他又要去美國。於是,他電請他的出版商將他所需要的論文副本一百份寄往哥大。

當我獲悉胡適將返美時,即徵得教務長武德布立奇的同意,約請他在哥大作九次演講(六次對中文系,三次對一般聽眾),他接受了約請。到那年畢業典禮時,他順理成章的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我也有幸,陪他一同走上講臺。當時我認為,迄今我仍如此認為,胡適覺得哥大這項規定至為幼稚,他畢竟已經展露了才華,何必為此而煩心呢。不過,後來當他曉得他要返回母校時,他又改變了他的想法。
Ref.: 《胡適日記》重校本在臺出版
自金岳霖說過“西洋哲學與名學非胡先生之所長”後,中國讀者大致都接受了這一評論。但余時英認為,並不能因此低估胡適的哲學知識。余時英以《日記》中保存的一篇羅素書評為證。1923年哲學家羅素為美國雜志Nation寫了《先秦名學史》(胡適著)的評論,開始便說:“一個人不通過中文而想知道中國哲學,面對著這一情況簡直只好絕望。好了,現在我們終于有了胡適博士,他對西方哲學的精熟好像是一個歐洲人,英文寫作之佳則和多數美國教授沒有分別。”可見,在羅素眼中,胡適的西方哲學至少是“合格的”。胡適生前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提起過羅素的書評。如果不是他把這篇文字附收在《日記》中,這件事便將因此湮沒。
即使不論胡適是否真的拿到博士。那個年代,傅斯年,陳寅恪等人都是才學過人也自視甚高,怎麼可能對一個沒有真實學養,沽名釣譽的人給好臉色看。我想,博士不博士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轉投資的會計處理

Ref.:巴菲特班 洪瑞泰 (Michael On): 轉投資的會計處理
A.持股50%以上編合併報表
B.持股20%以上,或有影響力認列轉投資公司的盈虧,不計股價漲跌採權益法,按持股比例認列投資收入
C.持股20%以下不認列轉投資公司的盈虧,但計股價漲跌又分為三種:交易目的是一年內的短期投資持有到期是有明確到期日,且有意願持有到期 (通常指債券) 不屬於以上二者則是備供出售
1.交易目的股價跌破成本認列投資跌價損失 股價回升則認列投資跌價損失回轉 (盈再表上簡稱投資回轉)
2.備供出售股價跌破成本記為淨值減項 股價回升則計為淨值加項
3.持有到期不計股價漲跌
4.未上市櫃股票因無公平市價,採成本法,於收到現金股利時認列投資收入
賣出持股認列處分投資利得
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個資訊,不過我不知道他的正確性和出處。查了一下。

Ref.: 財稅差異知多少-常見財稅差異產生帳上沒有盈餘卻又需加徵10%未分配盈餘營所稅的情況

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五號規定凡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具重大影響力(持股逾二十%)或具控制能力(持股逾五十%)時,應採權益法評價,因此當被投資公司發生虧損時,依規定即需按權益法認列投資損失,然而依查核準則第九十九條規定,投資損失應以實現者為限,因此必需被投資公司減資或清算時才可認列,因此倘發生權益法評價之投資損失時,由於帳面所得會小於課稅所得,將發生未分配盈餘加徵的問題,以控股公司面臨問題較為嚴重。

關於 權益法 和 合併會計報表 的介紹,參考下列網頁:

Ref.: 會計入門41—權益法認列長期投資,巴菲特擊敗市場先生的利器 - finance168財經學院(CPA CSIA)百萬部落格 - 無名小站
但是巴菲特認為,該我的就是我的,我不管市價如何的變動,我只管我投資的股東盈餘,所以當B公司賺了50萬元時,他就認為他賺了15萬元,所以巴菲特在計算投資股票的賺賠,其未實現投資利益是以權益法認列的,而不是以市值減去成本評估其未實現投資利益。所以當股價大跌時,只要他的投資利益仍然增加,他就老神在在。因為他計算投資損益的方法與其他人不同,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帳。而且他從不對市場先生敬畏,他視市場先生的急躁與不理性為獲利的的來源。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觀光業

Ref.: 梅克爾:歐若不整合 將只剩度假勝地價值 | 搶救歐債危機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梅克爾在開幕式上發表第一項主題演說指出:「我們必須更加努力,不容再找藉口。如果歐洲不深耕整合,將來只會是度假勝地,但無法再為歐洲人民帶來富裕。」她指出,歐元區架構的缺失已暴露無遺,必須根本解決。財政緊縮並不是根治債務危機的根本方法,歐元區擺脫困境還需依靠積極的就業政策和政治體制改革。
很多人都說,我國應該像歐洲一樣發展觀光服務業等等。根據 2008 的報導,觀光營收占希臘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直接和間接雇用16.5%的勞力,看起來發展觀光業似乎真的很不錯。

但是歐洲的觀光,基本上就是販售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吃老本),但台灣歷史這麼短,這方面缺乏優勢。自然景觀方面,台灣雖然有些很棒的景點,但是考慮到自然保育,我們勢必要對遊客數量進行控管。

而且,從經濟效益來看,歐洲的觀光經濟效益大,跟他們的物價和販售的東西有關。他們有很多高價位的知名產業,像是法國料理,酒,藝術表演,和鐘錶服裝等配件。所以到歐洲去觀光是高消費的觀光。台灣的物價相對較低,我不知道有多少觀光客會來台灣會去吃圓山大飯店還是晶華酒店吃飯,但是夜市和鼎泰豐我想應該一定會去,畢竟台灣有名的是小吃,這種低單價的消費很有台灣精神,但是經濟效益到底有多大我就不知道了。

此外,販售自然景觀,往往會附帶很多對環境的破壞。一個最直接的污染就是垃圾。觀光是馬爾地夫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但垃圾問題已經嚴重到變成了環境問題。此外,台灣的溫泉開發造成溪流、河岸侵蝕、落石崩塌等等問題,也已經不是新聞。

是否要走觀光,要如何開發觀光業,是需要好好評估的。開放陸客來台,雖然是一種賺錢的方式,但是後果不可小覷。

小記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成長型股票與價值型股票

Ref.: 成長型股票 - MBA智库百科
Ref.: 價值型股票 - MBA智库百科
Ref.: 《德魯克經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3:什麼是成長型公司
面包廠的主管回答道: 「恐怕這會浪費他們和我們的時間。面包廠本身就不是一個成長型行業,人們並不會吃更多的面包和蛋糕;相反,收入越是增長,人們吃得越少。面包廠應該有內在的保護措施,以防止生意衰退;事實上,在真正嚴重的蕭條時期,我們可能會做得很好。但是,我們的增長是不會快於人口增長的。至於利潤,因為我們的工作有效率,所以我們實現了盈利。當然,我知道,我們需要更加有效地獲取利潤,這就需要大量地投資於新型自動面包烘房。至於市盈率,我們從來就不認為它能為我們帶來所需的資金。即使我們實現了自動化,我們的稅前收益率最多也不會超過12%。」
Ref.: 成長型與價值型股票的迷思 - 地球人抱抱--王志鈞財經工作室 - udn部落格
決定股價驚驚漲與慢慢漲的關鍵,則是:股本的大小和企業是否具有獲利關鍵能力!

小公司,卻有大獲利能力,股價自然驚驚漲!

大公司,卻也有持續性的大獲利能力,其價值自然也彌足可貴!

至於沒有賺錢的公司,不論是大池塘或小池塘,通通都是雞蛋水餃股!!
很多股市上的概念都很有用,但是困難的往往是如何去區分。例如,什麼叫做高本益比?什麼叫做成長型股票與價值型股票?股本的大小和股市的漲幅有關,但是怎麼樣叫做大?

Ken Fisher 在『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裡建議的方式是用市場的預期本益比 (Forward P/E) 來區分,如果市場的預期本益比是 20,那麼本益比低於 20 的就算是價值型,高於二十的就算是成長型。

我找不到有計算市場的預期本益比的網站。不過可以參考 TWSE 臺灣證券交易所 ﹥交易資訊 ﹥盤後資訊 ﹥個股日本益比、殖利率及股價淨值比(依日期查詢)。這裡有提供最近的本益比。每股稅後純益是用該公司最近四季稅後純益∕發行股數,當每股稅後純益為0或負數時,則不計算本益比。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Lativ

最近除了 Makiyo事件 事件外,我最在意的新聞就是 成衣品牌Lativ 的新聞。我看到這個新聞之後,我這個不買衣服的阿宅,就跑去問我弟,Lativ 的衣服品質和設計如何。他跟我說,品質還 OKAY,價格便宜,沒有『設計』。

Ref.:「要買台灣製別下單」 網友砲轟lativ - Yahoo!奇摩新聞
Ref.:台灣:對成衣品牌Lativ失望 ·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Ref.:我看Lativ 「移除產地標註」聲明所引發之社群公關危機 - Inside 網路趨勢觀察
Ref.:Taiwan 2.0 » 設計與服務的價值
Ref.: lativ的T恤抄了什麼?
幹拎老師咧,想當年國內某連鎖女裝成衣品牌,
因為一些骯髒事情被保智大隊人贓俱獲的時候,老闆要求他們配合的所有成衣廠,
全都簽署一份「打包票」,保證這品牌的東西都是「原創」的,
拎蛤仔的咧東西全都是剪人家標的,簽這種東西就是心要黑到像是臭藥丸一樣啊~
於是這位歐吉桑不簽,之後他們工廠的單就馬上就像2006年美國房地產崩盤一樣直落。
怎麼樣?那你簽不簽?

瞭解一下台灣某些成衣品牌做事的眉角之後,
你也知道所謂打版師就是負責把別人的版複製一份,七分像就行。
設計師就是負責把別人的圖照描一份,太像也不行。
這個lativ嘛,就是這樣做事情的。
下面這件是他們2012新春夏短T「復古機車Tee」。

追了一些報導後,我有些想法,不過我發現我不用寫什麼了。我想說的都有人寫了。

Ref.:InnoNation Reloaded:Lativ 與「台灣製造」:一場不美麗的誤會 - 樂多日誌

所謂的「產能不足」現象,有沒有可能也是由於類似的因素所造成的呢?

一位網友的評論是這麼說的:「事實上厲害的夠格的裁縫工人非常多,問題是老闆不想給夠格的工資」。果真如此,我們也許可以接著繼續追問:為何老闆不想給「夠格」的工資(用比較學術或者學究的說法,是「體面工資」 decent wage,或者,「生活工資」 living wage)?

從 Lativ 的企業競爭策略來說,最可能(或者說最合理)的理由應該是:因為這會破壞了 Lativ 的價格競爭優勢!這會破壞了 Lativ 對高市佔、高成長的「企業卓越」目標的追求!簡單說,妨礙 Lativ 以最快速的方法賺錢!

在所謂的「產能問題」之外,Lativ 的企業策略中,讓我最覺得敏感的,是他們對「交期問題」所採取的政策。根據 Lativ 自己的說法:「在成衣界 lativ 的名聲可能不是太好,為了品質、交期等問題不得不更換工廠,卻也換得了過河拆橋的惡名,而成衣廠也總是抱怨,我們的品管要求比國際大品牌還嚴格。」

高標準的品質管理要求,對一個網路原生品牌來說,是降低作業成本的關鍵成功因素,這尚且可以理解。可是,為何一個不講究設計,不像 Zara 頻繁推出新款來促銷的公司,還會如此強調「交期問題」?會不會,問題的根源其實在這個企業的「及時零庫存」(Just In Time)管理思維?

在成衣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中,採購廠商為著節約庫存成本,為了「搶商機」,喜歡下急單,然後在「交貨期限」上對供應商緊迫盯人,一直是許多供應鏈中超時加班的問題無法杜絕的根本緣由,也是為何大型供應鏈代工商往往可以輕易取代許多小型供應商而獲得特別青睞的主因。

如果要使得一個企業能夠鑲嵌入在地的經濟循環,能夠成為在地經濟的持續推動者,發展「生產者導向的商品鏈」,其實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有沒有這類型的成衣業企業?在台灣,不走大量生產路線,而試圖以設計取勝的 sofu,可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

至於在美國,關於在地經濟導向的成衣企業,最著名的該莫過於成立於1989年的 American Apparel 了。

這家以「美國製造」聞名的成衣公司,在組織方式上放棄了成衣業慣於採用的(也是 Lativ 採用的)代工生產,而是採取垂直整合的方式,盡量減少使用外包生產,以自家位於南加州的工廠進行生產為主。這家公司的內部,不但有生產部門,也同時有設計部門,行銷部門,零售部門等,換言之,過去在「購買者導向的商品鏈」被打散的各種企業機能,重新整合在一家公司之內。

Makiyo事件

Ref.: Makiyo事件懶人包 | ETtoday專題報導 | ETtoday 新聞雲

Makiyo事件 雖然很讓人不爽。但是看到劉寶傑和周玉扣之流在電視上批判時,我也由衷的感到不舒服。這些媒體人也稍微反省一下吧 XD

劉寶傑 主持節目的方式太過頭了,馬西屏還現場演練,我覺得真的沒必要作到這樣。更何況當時哪有那麼多資訊?這完全是臆測!

的確這件事媒體是有功的,但是某些時候偏向激起民族或族群(藝人)對立了。我也覺得台灣很多人對外國人太過優待了,不過也別忘記,今年的鹿港花燈,日本迪士尼也自費來台灣表演,就是為了感念台灣在 311 的情義相挺。今天新聞說連丁小芹的男友都被罵,我覺得到這個程度就真的是過頭了,而媒體的確在這裡有故意推波助瀾的嫌疑。我認為媒體自己是要反省的。

我看到胡忠信也有這樣的批判時,我覺得還蠻安慰的。

我有看到某個節目,好像是新聞面對面,在反省這件事。他們說他們曾經有嘗試抵制,但是收視率掉太多,上級壓力立刻就來了,他們也很無奈。主持人說,某個長青談話節目(照他的說法,我猜是新聞哇哇哇或者是大話新聞),沒有做這個新聞,結果收視排行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掉出前十,變成三十幾。

結果兩天後還是三天後,還是做了這個主題。

我是認為,新聞台終究還是商業行為,應該有業界標準和道德。但是我倒是不認為應該靠媒體來教育觀眾,這需要觀眾的自律。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對於媒體,除了 NCC 之外,我們應該要有更好的監察方式XD

要素價格均等化 與 ECFA

Ref.: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 MBA智库百科
Ref.: 自由電子報 - 再論「要素價格均等化」
Ref.: 劉大年:虛幻影子?真實世界?要素價格均等化 扭曲ECFA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古典國際貿易的重要理論。主要假設包括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具有相同的消費者偏好、生產要素(如勞動力)也是同質。此時商品自由貿易會使兩國生產要素價格趨於相同。但是顯然台灣與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消費者偏好並不相同;台灣的勞工素質也高於中國大陸,兩岸的勞動力差異性非常之大,兩岸工資水準何以能在商品自由化後趨於一致?
Ref.: 搓破馬政府ECFA謊言的應對百招-【政府宣傳ECFA的不當手段/陳博志】 @ lyfelf潛伏在米國的日子@台灣派部落客 :: 痞客邦 PIXNET ::
Ref.: ECFA | 元毓說
談到競爭觀念,我們得釐清:經濟學上,買方與賣方永遠不存在競爭關係!競爭關係永遠只存在於買方之間,或賣方之間。

需求不變下,價格會跌,純粹是因為賣方在競爭;供給不變下,價格會漲,是因為買方在競爭。

換言之,低工資國家之所以可以拉低高工資國家的低技術人員工資,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同為賣方)。

因此,只要台灣與大陸的出口產品的主要買方是同樣的人,要買的也是類似的東西或服務,則台灣跟大陸之間的競爭關係就永遠存在!
我常常覺得這些討論是參數問題。兩國各國生產技術差距多大?消費者偏好有多相同?生產要素有多同質?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學術與產業

Ref.: 當生命科學家 被綁在生技產業上… | 聯合新聞網

難得李大師的文章我覺得很有道理XD 雖然說這個問題不限於生命科學系。

讀生命科學系的人不見得就會變成生物學家。未來的職稱是跟職業有關。一個哥大物理博士,去了華爾街,人家會叫他金融工程師 (Quant) 而不是物理學家.....應該沒人認為張忠謀是電機工程師吧。當一個生物科學博士,汲汲營營在的不是研究這門學科而是如何賺錢時,這還能算是一個生物學家嗎?當然這沒啥不好,竹科裡我想也有很多博士改行去賣雞排或者開餐廳。但是只想著賺錢,卻一副裝一副學者的樣子,實在很噁心。

雖然說選系要選自己有興趣的,但是我想聯考分數和未來出路也是影響選系的重大因素之一。當年通訊產業正好時,有通訊工程的電機系分數都會比較高的。十幾年前新聞也一直說未來會大量缺乏資工資管系人才,那時這幾個科系的錄取分數也會跟著攀升。但是日後因為就業市場改變,或者該產業沒有扶植起來,這也不是政府的錯吧?當年因為楊李得諾貝爾獎而選物理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後來在機機歪歪?

不管政府未來要不要扶植生技產業,政府和教育單位應該給國人的一個想法是,任何嚴肅而認真的研究都是一件有價值的事,而這種研究不一定與產業發生密切的關係,如果年輕人會認為選擇生命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進入生技產業界來賺大錢,那只能說這些人太天真了,等到拿到學位之後,都不知道過多少年了,當年的熱潮也不見得還在,哪能夠保證什麼?政府和教育單位也不應該給年輕人這樣的錯誤觀念。

我認識一些機械系化學系土木系的朋友,他們也會說,他們的產業不夠熱不夠大薪資不夠高沒有投資研發等等。但是我真的很少聽到向生命科學系出來的人抱怨這麼多的,不知道是不是當年他們分數太高,自認高人一等的關係。(以上是偏頗的個人經驗和猜測) 這其實也只是另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 ---『我當年分數那麼高,可以填XX大學電機系,結果來念生物科學,現在竟然收入比 YY 大學ZZ系的人還低,真是 OOOOO ....』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美國企業研發崗位迅速流向亞洲

Ref.:美國企業研發崗位迅速流向亞洲:: 《華爾街日報》
3M公司首席執行長巴克利(George Buckley)去年對投資者說﹐該公司正在擴大其海外實驗室﹐以便為西方不再是佔支配性地位的製造業大國的世界做準備。他說﹐鑒於美國人普遍對科學不感興趣﹐3M這一做法從戰略上說是非常重要的。3M每年的研發支出通常相當於公司年銷售額的5%至6%﹐這在企業界屬於最高的。

雖然位於美國的實驗室繼續在進行創新﹐開發出平板電腦iPad和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等熱賣產品﹐但這些產品的製造地卻在亞洲。這令人不禁擔心美國將有更多研發工作流向亞洲。研究人員經常發現在工廠附近開展工作更方便些﹐這樣他們的新想法就可以迅速得到檢驗。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政策制定機構﹐它說﹐在截至2009年底的六年中﹐美國跨國公司新增的研發人員中約85%都工作在海外。雖然美國公司一般而言不會關閉設在本國的實驗室﹐但他們會把實驗室擴展重點放在海外。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報告說﹐海外員工在美國企業研發隊伍中的佔比已經從2004的16%提高到2009年的約27%。

Ref.:Commet posted by 上海廢人 at January 20,2012 10:16 :: 意識型態咖啡:留言本65 - 樂多日誌
我不是高手,不過剛好最近一些事情剛好可以回應 NoBlog 的問題。

上個月去上海跟之前的老闆吃飯,聊到美國現在的失業問題,佔領華爾街跟次貸問題,他提供了一個看法,他認為這些事件其實只是在反應全球化之後,美國勞工的勞動力產出無法再支撐美國勞工的高薪資福利的一連串後續反應。

之前也有人轉貼的文章裏有提到美國在醫療及金融這兩方面的投資過度,對照上面這篇文章裏, 3M CEO 的談話似乎也在呼應同樣的情況--由於金融業的高收入(靠金融交易躋身富人階級比自己開公司當黑手成功的機會大),越來越多的人才湧入金融相關行業,而排擠了工業人才的投資與產出。

另外根據我自己在工廠的經驗來看,工廠負責量產的工程師是很不爽 RD 工程師的, 理由是 RD 轉移給工廠的製程條件常常是可以用但不可靠,必須由工廠的工程師再進行一次次的調整之後才會穩定。如果共用同一條生產線都會有這種問題,那由一地研發,另一地生產的問題可能更多更沒效率。

如果是管理職的白領,狀況也好不到哪裏去,比方說早期臺商公司的管理職都是臺灣指派過去的,有的輪調有的常駐,但是跟工程師的狀況一樣,工廠現場永遠有奇奇怪怪的事情會發生,所以對現場管理有經驗的人就慢慢會被提拔,然後低階主管,中階主管...慢慢被取代,除非派駐的人員願意接受跟當地人相當的勞動條件,否則白領的在地化也是必然會發生。

從成本與產出的考量來看,我個人認為白領跟著藍領移動的趨勢是必然的,所以聽到企業或政府說要在臺灣研發,中國製造這種鬼話就覺得很好笑,因為這些鬼話充其量只是安慰臺灣人的芭樂票,事實是製造走了,研發走掉也是時間問題而已。

如果用經濟學的術語應該就是要素價格均等化,我是很認同林向塏的比喻,連通管一插上去,兩個容器的液面就會慢慢變平,時間的快慢就取決於有沒有人去控制連通管的長短,大小,流量。當然,有可能兩邊的人才素質不同就如同兩個容器內的液體密度不同,液面高度會不同,但只要兩種液體彼此互溶像臺灣跟中國這樣同文同種,拉平是時間問題而已!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2012總統大選

Ref.: Forecast Error: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Taiwan
【後記】 這篇文章裡面談經濟問題,並不表示我認為蔡英文主席的敗選原因就是這個。回想一下自己投票時候的動機,有哪個人是因為單一的理由投票的?勝負的因素自然也不會是單一的。我只是想提出來在經濟這個面向上對於這場選舉可能發生了什麼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沒有一個總統候選人是完美的。就算我們一般選民透過媒體知道的都是事實,每個人心中,不同特性的權重也不一樣。

也許有些人認為九二共識最重要,也許有些人認為經濟問題重要,也許有些人認為人格重要。這些不同的議題孰輕孰重,根本不可能取得共識。即使大家公認某些議題最為重要,又有多少人能正確判斷分析每個議題的重要性,並做計分加總?最後真正引導人做決定的,可能只是三四種個人特別重視的細節而已。

我覺得與其執著於選出最好的領導人,不如有好的體制。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雜亂鍊結數個

太久沒整理,我想以後也沒機會把他整理成文章,所以就集合在一起貼出來了。

《魔球》 Moneyball

在看完電影《魔球》之後,最近我開始看《魔球》的原著書籍。看了前面幾章,我就確定自己不但會喜歡這本書,而且會比電影更喜歡。(不過翻譯不是很流暢,有些句子和名詞看起來怪怪的。)

在博客來書籍館,這本書被歸類於組織管理,但是它很不像是組織管理的書,甚至也算不上是組織管理的案例分析,因為這本書的故事性太強了。

這本書和電影一樣,都掀起一陣熱潮,也有非常多人寫書評,每個人因為自己的身份,著重的點也有不同。例如 xdite 寫的書評,Jamie 寫的書評和 fOx 寫的書評 著重的點就不同。就我的背景和經驗,我特別想摘錄的幾個點如下:

  • P85. 比利比恩在決定從球員轉行為球探時,自我反思道:『如果你只懂棒球,而且你知道自己只能做這行,那會讓妳內心產生某種絕望感。』我覺得這比利比恩的例子,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了我之前的文章提到的狀況。專業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說自己喜歡做研究,想要做研究,但是這和只懂得寫論文待在研究機構混飯吃是不一樣的。如果到頭來,發現自己只懂寫論文,而且知道自己只能做這行,我想也會有一種絕望感。
  • P91-93. 詹姆斯描述傳統的棒球統計數字『失誤』有多麼沒有意義。傳統的紀錄方式,失誤是指 -- 球員沒做到紀錄者認為球員應該做到的事情。詹姆斯認為這是意見的紀錄,沒有實質的意義。這是《魔球》這本書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小片段,另一些重要的小片段就是對於場內被安打率的解說。如果棒球統計只是玩玩統計技倆,回歸分析,ANOVA,從大量的資料中 data mining 出一些看似重要的關聯和指標,那的確沒有什麼意思。但是這幾個例子顯示,這些人,像是詹姆斯和比利比恩,之所以會成功和受到推崇,是因為他們真的去思考數據之後的意義。
  • 第十一章,作者對比利比恩的近距離描述也非常有趣,這凸顯了比利比恩的偏執和不理性。數據可能可以是理性的,但人不是。就算是一路改革運動家隊的比利比恩也一樣。我不認為作者寫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數字管理或者統計學的勝利,實際上,棒球裡面還有很多很複雜無法理解的東西。想要更加理解棒球,投資人力心力去研究這背後的奧秘是必要的,引入新的衝擊和知識是必要的,如果總是依賴『球探的直覺』來說明一切,那麼成長必然有限。
  • 書中提到大量的球員交易,其現實與殘酷實在讓人不忍。對比利比恩來說,球員似乎就只像是工具而已,老實說這讓人感到痛苦。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聽話

Ref.: 商業周刊-人物-創辦人聊天室-學「聽話」 (1/1)
總而言之,我只聽自己想聽的,而且隨著自己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後,能值得我一聽的「人」或「話」,當然就越來越少,少到幾近於零,等於把「聽話」這件事,變得日漸與我無關。其結果,是多數人除了必須「請教」我以外,不會把心裡的事告訴我,少數人(我無法阻止的)則日復一日在我耳邊嘮叨著同樣的事。 這症狀嚴重罷!更嚴重的是,我居然渾然不覺,還自認「不聽有理」,怪那些說話不值得我聽的人,說得不夠精簡、不夠精彩、不夠明理、不夠深度……。
今天開會,也有觀察到類似的fu。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最近看到某些人的工作狀況深有感觸。

專業的選擇,除了興趣和薪資之外,圈子有多大也是很重要的。學生時代在選擇專業時似乎不會考慮到這一點。

如果你的專業夠特別,例如操作某種專業的大型機具,可能薪水很高,但全台灣只有兩家大機構需要,例如台積電和聯電。這種情況下,似乎有一種獨占的意味,獨占了某種技術,所以進入門檻很高,人力市場上很難有人跟你匹敵。看起來似乎是很有吸引力的工作。

但是反過來說,工作環境的壓力很大,因為圈子太小了,得罪了一個人,可能就找不到工作了。或者,為了維持自己的位子,就漸漸變得會動一些小手腳來維護自己的資源或者位子,例如排拒引進對公司有利的新技術。

圈子大小可以從水平和垂直的角度來看。水平是指金字塔的寬度,也就是說,關於這份專業,相同職位的工作的數量。當然爬得越高,人力市場上相同職位的工作就越少,正所謂高處不勝寒。例如對奧美的CEO來說,對她來說同等級的工作大概只有兩三個吧。

垂直是指金字塔的高度:關於這份專業,有多少不同的職等。像是上面舉的例子,也是高度很低的金字塔,因為知識無法轉移利用,累積的知識轉換位置之後毫無用處。但是某些專業比較沒有這種限制的,像是廚師,大廚可以自願降級做二廚三廚,累積的知識可以轉移利用。

最近覺得這種『圈子大小』,也是選擇專業時應該考慮的一個指標。畢竟有時候工作內容的難度不是問題,工作環境的難度才是問題。圈子大的專業,至少比較不會被環境逼得為了保護自己的位子去搞小動作。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圈子太小,很難跳出那些鬥爭。圈子大一點的專業,更有彈性可以選擇。

當然對那些『不管怎樣老子就是要出人頭地』的人來說,可能沒差,但是對一般想要腳踏實地努力,過還不錯生活的人來說,那種專業我想避開比較好。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正典

Harold Bloom 在 1994年寫了一部很重要的作品 -- 《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這本書介紹了西方的經典文學作品。
要告訴你們的,既不是讀什麼也不是怎樣讀,我只能告訴你們我讀了些什麼,並且哪些書籍值得去重讀
我覺得『閱讀原典』的建議比較接近如此。我想所有的導讀都有這樣的涵義。

所以我完全不能明白,身為前清大教授的彭明輝,會對 Michael Sandel 的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有這樣的批評。彭教授身為學術圈的一員,應當很清楚,學術的進步就是靠著這種對知識的整理和修訂累積擠來的。

伽羅瓦和阿貝爾的理論之精深難懂,連當時代的大師都很難領略,但是藉由後世學者的發展和簡化,我們現在才能以相對容易的方式去學習這些偉大的理論。否則前人所累積下來這些偉大的思想,我們怎麼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學得?

知識體系發展的過程往往是龐雜和迂迴的,即使是大師本人的作品,也可能包含了錯誤和不一致,而藉由後世學者的爬梳,我們反而能對這些大師的思想有更好的瞭解。不僅僅是他們的思想,後世學者整理出版的書籍,往往還兼顧了那些大師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脈絡,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些大師的思想。

彭教授這種大師(天才)至上的論點,本身是很有問題的。既然這些大師(例如康德)的天份如此之高,身為一個並非對德語精熟,而且並非不世出的人才,如何能不『誤讀』?即使對德語精熟,但只要不是不世出的人才,難保不會誤譯!

很多大師都會鼓勵學子去讀原典,例如很多大師都鼓勵學子去讀 Euler 的著作,認為他的作品非常有啟發性。但是我想並沒有人認為沒有讀原典就不能掌握他的理論。當然人文理論和數理科學是有差異,但是真的有心的學子,透過閱讀大量的延伸作品,不見得不能良好的掌握這些大師的思想。如果不是要研究『康德思想』之類的題目,其實未必有必要去研讀原著或者全譯本。更別提,很多這些艱澀書籍的譯本,往往只有一個版本,甚至是間接翻譯(例如從《純粹理性批判》的英文譯本,轉譯為中文),這中間所隱含的錯誤導致的誤解未必少於讀二手文獻所導致的誤解。

研讀原典在學術上有其重要性,但是過度抬高其重要性,在我看來,等同於過度抬高『個人』的重要性,而貶低整個人類智慧的累積。

Ref.: 沒有真理存在的祕銀礦坑: 二手文獻不如原典的學術迷思
Ref.: 難讀的經典、好懂的二手文獻.哲學哲學雞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