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Ref.: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最近在看這本書. 因為我對 "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覺得蠻有興趣的.

我個人覺得是蠻精彩的一本書, 但是裡面的科學證據並不足以讓我信服. 裡面的一些分類方式, 我個人是覺得還有暇疵. 具個例來說, 要將人分類, 要先定義類別, 但是心理學家怎麼定義呢? 是把已經被認定為"內向" 的人, 作為基礎定義 內向的特色, 然後在回頭去做統計看看是不是可以把人分成內向和外向. 我是覺得這種做法很容易被質疑數據操弄, 畢竟不同的參數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要從這裡面推論出因果關係似乎頗為勉強.

為了要增加解釋力, 作者引用相關學者的理論, 將內外向區分為先天後天, 以及 高低度反應等等. 但是又沒辦法得到決定性的判準. 所以會變成類似 百分之XX 的先天內向會有百分之YY 變成後天外向 之類的統計數字. 但是這是不是也可以說他們的理論的準確度其實很有限!? 再加上, 這本書又嚐試把內向和害羞區分. 內向的人只是比較抗拒暴露自己, 比較怕生, 但是並不是自閉, 所以還是可以成為優秀的演員, 律師, 演講家 之類的. 如果是這樣, 真的還有必要去區分內外向嗎? 當然這個不是我這個外行人可以評價的, 只是一點小小的困惑而已. 這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去評價.

但是當作一本文化討論的書, 這本書還蠻精彩的.

其實我們雖然美其名為 尊重多元文化, 但是卻偏好外向特質. 就像 "宅宅" 跟 "陽光男孩" 這兩個詞帶給人的觀感一樣, 實際上是有落差的. 而這可能也是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原因. 以東方文化來說, 我們過去比較偏好的文人形象其實是比較屬於內向的. 但是現在我們其實會期待學者也能夠說學逗唱了XD 甚至在工程師界, 也流傳一種觀點, 期待工程師會變成管理人員, 而否定當一輩子工程師的人.

這本書舉了很多例子去說明, 我們把很多東西錯誤的連結在一起, 例如 表達溝通能力 和 領導能力. 所以公司體系往往會錯誤拔擢比較會講話的人, 而不是比較有能力的人.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讀這本書, 舉了非常多的例子. 不過這本書的內容也容易誤導人認為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優越. 雖然作者有聲明並非如此, 但是整本書都在讚揚內向貶抑外向, 這個聲明的效果可能不會很好.

姑且不論這些問題. 基本上這是讓內向的人看得很爽的一本書.

貪小便宜和 Cost Down II

Ref.: Re: [心得] 22K怪老闆怪政府? 可笑阿! - 看板 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心得是 不要一直批評貫老闆如何 說真的 等到是你出資時

你是否又能脫離高cp值的思維 去除貶低別人專業的思維

尊重服務是有價的思維...

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是這種思維 又如何能怪貫老闆

文化影響我們太深 我們不如先從自身做起 再怪別人也不遲
每次看到這種文章, 我都有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 這一篇算是比較中肯的言論. 我之前論 貪小便宜和 Cost Down 的關聯時, 也是類似的觀點.

出張嘴大家都會~~ 老實說到底有多少人做到? 我身邊很多人都還是很喜歡佔小便宜. 盜版影片/音樂/軟體爽爽抓. 但是大家還是一樣很愛幹譙 爛政府和慣老闆...., 這些東西是基本上是群體文化都是這樣....批判是沒錯啦~~

但是我每次看這些文章, 都覺得作者好像認為自己不屬於那個族群....有點噁心....

有沒有上網抓過有版權的東西? 有沒有用過影印版教科書? 有沒有盜用過軟體? 有沒有貪小便宜? 我目前為止還不認識一個完全沒有幹過這種事的人.

不是說有道德瑕疵就不能指出別人的錯誤. 但是自己有沒有慢慢地改進? 有沒有自我反省?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就業一年回顧 I

一直想要寫就業一年的回顧.

當學生時期一直有寫這種反省文的習慣. 出來工作我想也應該持續這個習慣. 當學生和當上班族當然有很多不同. 其中之一就是寫 code 的習慣, 像是 revision control, naming, testing 和 code review. (剛好跟最近大家一直轉載的 投票結果出爐!對軟體工程師來說最困難的是… 很類似.)


版本控制

我們公司基本上是使用集中式的原始碼管理系統. 所以在寫程式上有相當程度不方便. 如果是簡單的小修改也就算了, 如果是要開發新功能, 或者要動到好幾個檔案, 而且好幾百行的程式時, 我個人覺得還蠻不方便的. 畢竟不能夠把半成品直接 check in 到源碼庫.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看個人了. 有人是直接備份檔案夾, 我是偏好使用 git 做個人的備份.

不過還是有一些習慣有待培養, 像是把 git 當作是工作日誌. 這點我覺得還蠻重要的. 我常常忘記做這件事. 尤其是想測資料或者修改小東西時, 常常會先改先測再說, 結果常常忘記自己跑的某些資料是要做什麼用的, 或者某些修改有什麼用.

測試應該也可以套用這個概念利用 git. 其實 QA team 就是這樣做, 要跟他們學習一下. 不過有點困擾的是, 我們公司不允許 check in 測試程式進去源碼庫, 所以自己的一些測試碼沒辦法保留或共享, 這點我還蠻不能理解的. 難道某個工程師離職後, 他負責的 module 就要重頭開始嗎? 不過說歸說, 我的 test code 寫的量不是很多.

其實我不是 TDD 的信徒. (其實我也不太喜歡 refactoring) 不過我真的覺得需要 TDD 或者說弱化的 TDD. 因為我算是不太細心的人. 如果沒有 test case 輔助, 我覺得會很危險.

Naming & Commenting

老實說這真的是很煩的事, 無怪乎榮登第一名寶座. 當有人覺得這不重要時, 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但是當大家都覺得很重要時, 就變得很煩人.

理想上, Code 本身就是最好的文件, 但是現實是, 這幾乎是不可能. 除非真的是功能或架構很簡單的程式. 即使是真的很努力要把程式寫得好懂的人, 通常也會面臨到每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同的問題. 對 A 好懂的東西, 不見得對 B 好懂. 對菜鳥好懂, 可能對老鳥來說就太繁瑣, 反而妨礙閱讀.

我個人是屬於喜歡寫注解的人. (如果給我足夠的時間的話) 尤其是用到演算法或數學式時, 我習慣在註解中解釋或加上citation. 因為從源碼去回推數學式或演算法真的非常痛苦. 尤其是那種發展很多年的程式, 通常都會有很多針對 special cases 的最佳化, 如果其中還有用到 magic number, 真的不知道要怎麼 debug.

如果 code review 時, 大家都在討論 comments 和 naming, 有時候真的很煩人. 如果說很明確有違反 coding style, 或者錯誤命名時, 這比較沒有爭議; 但有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在 "怎麼命名比較好", "那個名字比較好" 之類的議題, 難免覺得蠻浪費時間的. 舉個例來說, 對於會傳回布林值的函式, 我個人習慣用動詞開頭, 所以看起來會像是 IsPrimeNumber() 或者 IsDuplicated() 之類的.
if (IsPrimeNumber(x))
{
....
}
if (IsDuplicated(y,z))
{
....
}
但是有些人偏好下面這種寫法.
if (PrimeNumber(x))
{
....
}
if (Duplicated(y,z))
{
....
}
老實說我個人不太喜歡第二種寫法, 雖然 C 裡面不會有建構式, 但是這樣寫還是會讓人誤會, 而且如果不放在 if-statement 裡面就有可能會造成困擾. 但是基於團隊合作, 我會依循大家的做法. 這些東西很難有什麼結論, 只能說盡量習慣大家的做法比較好.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人口紅利

Ref.: 養不起的未來 - 柏克希爾哈薩維 - 無名小站

這篇文章寫得還不錯, 但是我認為其中有一個核心觀念是錯誤的 -- "人口紅利是重要的"

實際上, 人口紅利的意思是指 就業人口高過被撫養人口的一個狀態. 所以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會大幅提升. 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好好掌握這個機會, 幾乎都可以有很好的經濟成長表現. 所以亞洲經濟奇蹟不是奇蹟. 是大家在天時地利下, 刻苦努力的結果....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的研究, 這是大量投入勞力和資本的合理結果.

但是台灣並不像美國是得天獨厚的地方! 美國兩億多的人口還有大量的資源和空間提供給新生兒和移民. 但是台灣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一些天然災害怪罪給大企業和政府, 但是現實是, 台灣這塊小地方並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的人口.

談人口不能只談經濟成長, 台灣的天然資源也是有限的. 這是比較殘酷的一面.... 當人口負擔超過環境時, 其實為了要得到相對應的生活品質, 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是指數成長. 經濟成長可能還跟不上成本成長. 這幾年的食安問題其實就可見端倪. 照理說我們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 我們應該可以享用到更便宜更高品質的食品, 但是結果並不是如此. 如果我們要食用合理品質的食物, 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費? 我們偏低的 CPI 成長率, 其實只是因為價格沒有改變但品質默默降低而已?

之前的據說有研究估計台灣天然資源只能承受 一千五百萬不到的人口.....(我還沒找到出處)

但若果真如此, 理想上, 我們該考慮的是 維持一定的人口替換率 來降低人口數. 但是人口結構會造成有很恐怖的劇痛 --- 當年的人口紅利 其實不是紅利, 而是高利貸.

如果沒有辦法透過產業升級等方法, 把資源轉換給我們的下一代, 當二三十年之後, 大約就是我們下一代出社會之時, 他們的日子可能會非常慘.... 現在的房產泡沫其實相較之下反而是小事, 買不買得起房子, 說難聽一點, 只是奇檬子的問題.

貪小便宜和 Cost Down

最近看到一篇很無聊的文章, 討論的是最低消費合不合理.

我是覺得這個主題蠻有趣的. 有趣之處在哪? 在於出一張嘴XD
藍藍路:平常我都是使用者付費
藍藍路:但是我想每個人一杯咖啡坐個半天以上應該給店家很大壓力吧
啾啾綠:應該都是這種自私鬼害的
啾啾綠:變成乖乖牌的使用成本提高
藍藍路:一直都這樣啊
藍藍路:而且你這個朋友都自己開公司了
藍藍路:卻還有這種觀念
藍藍路:感覺更糟糕
藍藍路:很像別人的東西都不用成本
藍藍路:這貌似是台灣人的通病
藍藍路:台灣很多人很愛以貪小便宜而沾沾自喜

我其實是很認同藍藍路的觀點啦. 我也常常跟朋友提到這點. 很多台灣人都喜歡貪小便宜. 但是又很喜歡幹譙台灣的大老闆只會 Cost Down.

其實貪小便宜, 基本上就是一種最簡單最直覺地改善生產力的方式. 只要凹一下別人, 立刻可以省下成本, 當然投報率就變高了!

我一直在默默觀察這類人到底能夠做到哪一種 "創新". 目前還沒看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