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Ref.: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新創企業家改寫生涯的方程式

這類型的書往往都有類似的內容. 很難說有哪本書棒到非看不可. 這本書也不例外, 雖然有些有趣的內容, 但是其實大多也可以在其他的書籍中看到, 像是作者提到的六度分離理論和人際關係網路的論點, 其實也不是什麼新觀點了. 但是因為作者 Reid Hoffman 本身是 LinkedIn 的創辦人, 所以談起這些人際網路概念似乎特別有說服力 XD

要真的說比較新穎的部分, 其實是把生涯規劃和創業類比.

這本書的書名有點誤導, 與其說作者把人生類比成軟體, 更應該說類比成新創公司(原書名中的 Start-Up 就是指新創公司). 所以這本書中有很多用詞和範例都和創業扯上關係. 對作者來說, 創業, 是廣義的. 人應該將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 尤其是利用 LinkedIn 來呈現自己時, 應該是呈現 獨立身分 "XXX", 而不是 "OO公司YY職務的 XXX". 這樣轉業時才有幫助.

網路上有很多書摘, 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生涯規劃的基礎在於了解自己的性向和資源. Reid Hoffman 認為下列三項就構成了一個人的競爭優勢.

  • 資產,
  • 抱負與價值觀,
  • 市場實際狀況

資產可以分為硬性和軟性. 硬性資產包括錢和股票等等. 這些資源可以讓你有較多選擇, 投入財務風險較大的行動, 像是全職進修. 軟性資產則包含知識和人脈等等. 這個部分也是本書的重點.

Reid Hoffman 提出了 ABZ計畫法. 這個方法認為, 當你規劃職涯時, 應該有三個方案.

  • A計畫: 現在正在做的事,是你目前落實的競爭優勢
  • B計畫: 你需要改變目標或方法時所採取的應變對策
  • Z計畫: 救生艇計劃

關於 ABZ 計畫法的介紹


無瑕的程式碼 番外篇─專業程式設計師的生存之道

Ref.: 無瑕的程式碼 番外篇:專業程式設計師的生存之道

剛剛在看一個技術大師 R. Martin 的散文集.

他在談他心目中的專家和專業態度. 他認為一個專家, 必須要"永續經營", 所以要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專業能力.

上班時間是給公司的, 那不算是額外的學習. R. Martin給了一個主觀認定的時間, 每周額外學習專業相關的知識20小時. 也就是每天要花三小時. 這三小時的專業學習最好跟工作沒有直接關系, 而是要去做一些能激發你對這個專業的熱情的事情. 這樣才能永續經營.

所以他也不贊成超時工作. 如果一個工作無法讓 專業人員 騰出時間 每天進修三小時, 可能就不是一個好工作...


另外兩個有趣的概念是 Kata 和 Flow Zone.

Kata 中文譯為 "套路", 指的是一種特定的程式設計練習題組. 通常是小題組. 像是知名的 The bowling game 或者是 CodeKata. 這種題組通常是被設計來 暖身 或者熟練 基本技巧.

R. Martin 認為, 程式設計是一種工藝技術, 需要反覆練習才能熟練精進, 也需要常常複習. 所以套路就顯得很重要. 透過重複練習套路, 我們可以反省之前的寫法, 更能夠將理論內化為技巧. 以我自己來說, 過去比較習慣在腦海中思考, 比較少寫成程式, 所以我寫程式的速度並不快. 現在的工作內容也不需要寫大量的程式, 所以程式設計的概念有所進步, 但是速度和技能並沒有太大的提升. 我想我也需要找一些 Kata 來練習.

Flow Zone 被譯為 "神馳".
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一般人都很希望進入這個境界, 因為集中力會變高, 感覺好像生產力大幅提升. 但是很意外的是, R. Martin 認為我們應該避免進入這種狀態. 因為注意力太過集中, 反而導致只注意到細節, 而沒有考慮到宏觀的問題, 例如採用了不合適的資料結構, 反而事後要花很多利器修正.

這有點違反一般的認知, 但是其實蠻有道理的 R. Martin 也提到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寫程式, 認為這樣生產力比較高, 精神比較集中, 但是他認為這只是因為聽音樂比較容易進入神馳狀態而已. Tom DeMarco 也曾在他的書中提過類似的論點, 根據研究顯示, 低噪音的環境是最好的, 其次才是有音樂, 基本上越安靜越好, 即使只有一點聲音干擾, 人的生產力都會有顯著降低.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知識分子的權威

【老貓專欄】自由體系最好的防禦是什麼?—— 答彭明輝老師 | TechOrange《 爆橘 |

老貓的論點也不是無法反駁. 反正在政治因素之下, 說大陸會拿國防預算來惡搞出版市場也可以XD (但是大陸內部現在這麼缺現金, 真的會選擇這種方式嗎?)

不過, 保守一點來說,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如果我們沒辦法確定利大於弊, 真的沒必要去簽這樣一個協議.

附帶一提, 在這次運動中, 正反兩面都有人在編故事, 像中天的行徑雖然令人不齒, 但是我到也不會有厭惡感. 反到是像彭教授這種文章比較讓我厭惡. 好像別人都是笨蛋, 需要他們偉大的知識分子來指導我們來替我們選擇一樣.

有一些反服貿的支持者, 只要聽到有人持相反意見就先問, "你看過服貿內文嗎?" 好像只有他們會用功一樣? 這是左派知識份子最討人厭的地方.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太陽花學運外的上班族觀察

最近這段時間, 台灣社會最重要的事件是 太陽花學運. 這是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 我不想在這裡討論太多. 我在這裡摘選了一些文章, 我沒有相關專業可以做判斷, 但是我覺得這些文章說得都蠻有道理的. (我自己的立場示支持這個學運) 我在這次的事件中感受到新一代年輕人的行動力.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台灣將要改變的正面徵兆.

我自己有去過幾次立法院, 表示個人的支持. 雖然說我有嘗試去閱讀協議文件和相關的論述, 但是這些資訊背後的細節和複雜度, 的確超越了我的判斷. 畢竟我並沒有相關領域背景, 而魔鬼往往是藏在細節裡. 而在我看過的服貿公聽會內容裡, 我個人也不認為如某些學運支持者所說的一面倒. 很多反對者只提出了幻想式的質疑或者概念的宣告. 而非透過具體問題凸顯協議的不足和缺失. 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 政府單位對這個公聽會頗有以不合作來拖延的意味, 許多該有的資料都未事先做準備.

在缺乏足夠的專業判斷的情況下, 我只能說, 我個人對民主和法治的直覺信念, 讓我選擇支持太陽花學運.

20140324 This Night

在我看來, 學生的訴求雖然清楚, 是針對黑箱服貿, 但在這些活動參與者中, 也絕對有不同的想法和聲音. 部分的人的論述的確有偏頗反中反服貿反競爭的傾向, 但是整體而言, 至少在學運核心所傳達的主要聲音, 我認為並沒有表現出上述的偏執傾向.

正如很多人所提到的, 這個運動的核心其實是世代之間的不信任. 對於兩黨的政治操作, 以及互相制衡所導致的無效率, 人民其實已經感到厭倦, 甚至也不在信任他們做好監督工作. 法學用詞是一回事, 但是當學生團體再三提及憲政危機時. 其實就是直陳了信任的喪失. 而今天國家政治走到這一步, 需要由今天的學生來出面抗爭, 其實也就是我們這一輩以及前人的失職. 所以這份不信任其實是要我們共同承受的. 因為年輕人認為沒有人會關注到他們的權益! 其實視為世代間的信任危機也不為過.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需要為了政治立場爭吵嗎?

我朋友: 你有沒有因為政治立場跟別人吵架~~~

我: 我印象中 只有一次

我朋友: 是喔? 跟誰阿? 是為了服貿嗎?

我: 不是, 是為了 川島茉樹代和日本流氓毆打計程車司機事件. 我女朋友覺得這件事沒什麼, 我一怒之下就跟我女朋友吵架.

我朋友: 為什麼?

我: 服貿是政治問題, 不論好壞頂多大家共同承擔. 日本流氓在台灣大搖大擺打人, 還有台灣妹在旁邊叫好, 這是國恥!!! 忽視這件事就是不知恥阿~~!

我朋友: 你好像蠻反日的.

我: 這是誤會, 我常看日劇日影和日本ACG和AV. 我其實蠻喜歡日本文化的. 也很佩服日本人的工匠精神. 我到日本時還去護國神社去參拜木戶孝允.

我朋友: 可是講到日本你都會提到南京大屠殺或者霧社事件.

我: 這跟白色恐怖一樣阿, 可以原諒不能遺忘. 更何況日本政府到現在還不承認. 雖然說日本已經被米國閹割了, 但在國際現實上,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防備日本軍國主義復辟!

我朋友: 有這麼誇張嗎?

我: 還好啦~~ 比逢韓必反的人好太多了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