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孝道外包

最近學了一個新名詞,叫做『孝道外包』。意思是說,男生口中的孝順,其實都只是叫老婆去照顧父母,自己卻什麼都不親自做....

在以前的年代,女性收入遠比男性低也就算了,現在其實就不太合理了。女性絕對有權力用她們自己的錢和時間去孝敬她們自己的父母。

我自己雖然認為女性身為國家重要的另一半勞動力, 她們的權益需要被重視和改善,畢竟現在的社會架構還是會限制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這對未來國家發展實在不太有利....

我以前沒太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大概因為我是少爺吧XD 在家都是被照顧....再加上我家也是一樣,我老爸雖然很孝順,但是他的孝順基本上都是建構在很拼命賺錢給祖父母之類的,我爸年輕拼事業時,幾乎所有的錢都拿回去填老家的洞,但是人基本上都待在外地。真正照顧祖父母的還是我媽

所以一直以來我也覺得我作為兒子的責任是努力賺錢.....

雖然我不太在乎『傳統』,但是這方面我受影響好像蠻大的。像我也不覺得爸爸應該要參與小孩的成長, 這點應該也是受我爸的影響。(我弟這方面好像比較現代一點XD ) 我老爸參與小孩成長最多的部份大概就是教育吧 (當然不是教我們讀書的部份, 是鞭打我們的部份XD)

這其實要好好再想想。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轉職必勝班

Ref.: 轉職必勝班 - 维基百科

最近在找工作,所以又把三田紀房的漫畫《轉職必勝班》拿出來重看(另有日劇版) 這部作品以轉職顧問為主軸,故事相當有趣。

故事設計以及主角的見解應該是透過訪問轉職顧問公司而來,雖然畫成漫畫難免會簡化失真,但一定程度上可以參考。裡面有蠻多東西是我沒有想過,也有一些部份呼應了我以前觀察到的一些觀點。

人才來說,最近為了這件事炒得很兇。問題是,到底什麼是人才?

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小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會一樣嗎?大公司資源多,所以可以容許錯誤,而且也有輪替的空間,但是對小公司來說就沒有這樣的餘裕。反過來說,小公司也不像大公司一樣,做起事來受現有制度所影響,綁手綁腳。

人才的定義有定論嗎?哪些能力是人才必備?獨立思考?創意?批判能力?這些特質不但難以估量,也不過只是空話,畢竟在真正執行工作時,也需要很多軟實力,君不見許多天才型人物落魄終身?很多時候,表現,需要得是環境。需多自詡為精英的人才,往往缺乏獨立作業的能力,不在大機構裡,表現就差強人意。人才,要看時間地點才能發揮。

有個故事是說,劉邦問韓信他認為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十萬。劉邦又問韓信自認能帶多少兵;韓信卻答多多益善。

這就是長處不同。

我是覺得與其討論什麼有沒有人才,不如先講清楚他們要什麼人才吧....我覺得求職市場其實很不透明說。



相關新聞

Ref.: 施振榮抱不平:年輕人沒舞台 張忠謀看問題:是人才沒轉型|焦點新聞|中時電子報
施振榮指出,很多人都說台灣人才不足,「那是不對的」,台灣有很多年輕人都是很好的人才,關鍵在於沒有適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大家都認為國內人才培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用落差」,但人才要用了,才有價值。現在整個社會在政治運作下,把舞台做小了,都是往內看,產業沒有競爭力,年輕人也失去發揮的舞台。
張忠謀也坦言,經濟和人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台灣目前經濟成長緩慢,自然會失去吸引力;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快,機會多了,就會對國內外人才產生磁吸效應,台灣應自己培養人才,才是治本之道。
Ref.:觀念平台-沒有人才 還是沒有伯樂?|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國科會召開「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其中一個重點是人才問題,朱敬一主委說:「台灣人才斷層,再無作為,死狀甚慘。」但前一陣子媒體才批評說台灣博碩士太多,已將近一百萬人,難道這一百萬人中都沒有人才?台灣沒有人才,還是人才無法被發掘和利用?
Ref.:科技大佬:為什麼臺灣沒有人才! / 我: 為什麼我臉書的925位好友不是人! « 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科技大佬們不知道是不是被社會寵壞了,關於人才這方面,每一年台清交畢業現成的人力可以用,似乎不用自己去栽培第一流的人才,而是臺灣社會第一流的人才有這個「義務」,要去賣肝給大公司。在很多國家,第一流的人才選擇出來自己幹,日本的孫正義、中國的馬化騰、美國的賈伯斯,還有當年這些科技大佬們:張忠謀等人。試問,年輕的張忠謀若遇到台積電,願不願意委身去台積電賣肝,還是要再去開創另一個事業?張忠謀想當台積電的員工,還是想創業?身為第一流人才的他,願不願意被操到爆肝?
Ref.: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青年失業與人才荒
當老闆們都只會從政府和小股東撈錢,靠壓榨勞工、規避稅負與環保責任來降低成本時,年輕人有再多才能也沒有發揮的空間。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問題。而培養出一堆米蟲級老闆和米蟲級教授、院士的,正是政府各部會的政策!
Ref.:商業周刊-專欄部落格-哈佛之後的人生-給下個年輕世代的殘酷真相 (1/3)(年輕人,職場,社會,夢想)
想想看:如果你夠幸運,大學畢業後,可能起薪是35000元,相信我,你很多大學同學會領更低。35000元在台北也僅是剛好夠過活而已。在繳稅、交通費、手機費、保險、網路費、餐飲費之後,大概只剩下15000元。如果你想要搬出去住,大概要1萬元,所以多數在台北的單身朋友都跟父母住。從一個有野心的20歲年輕人眼中,十年後我還要跟爸媽一起住的想法爛透了。我們假設你每個月可以存1萬元,一年也不過12萬,而且這還是假設沒有額外支出如度假、買新手機、送女朋友的禮物的情況下。買一台車?別想了。就算你付得起頭期款,但之後還有每月分期付款、油錢、停車費、保險費。你的薪水可能一年漲3-5%,如果你幸運的話。這表示你30歲時,你大概僅會多賺5000元左右。而以台北的房價來看,想要買公寓是不可能的。即便你想要結婚生小孩,但誰敢買?只好永遠繼續租房子。
Ref.:找無人才真相!慣老闆給薪差 年輕人赴澳打工狂增十倍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台灣企業競爭力強,營運利潤高,高薪吸引人才,人才發揮專長,讓公司營運越來越好,讓台灣職場和企業彼此維持藍色外圍的循環趨勢,但2002年以後,十多年來的保守思維和停滯不前的薪資,讓這些優秀的人才都外移了,加上中國與亞洲國家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人才磁吸力,讓整個人才外移的速度不斷加劇。先是金融業人才往中國發展,後來廣告人才、公關人才、行銷人才、財會人才、管理人才、業務人才也一個一個的往這些國家去,支撐到最後的科技人才,也在科技業毛利微薄、發展衰退的情況下,人才也逐漸的被其他國家挖走,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奇美電人才被挖去大陸只是冰山一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