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有沒有什麼客觀標準來評價房租高低?

Ref.: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台北市房價崩盤只是時間問題

這幾天和朋友都剛好聊到房租的問題.

引發了我的好奇心 --- 有沒有什麼客觀標準來評價房租高低. 身為承租人, 我當然是希望房租佔所得比越低越好. 不過我想知道合理的價格是多少. (我是外行, 只是嘗試推論一下而已)
我沒有找到類似房價所得比這種指數來分析房租所得比...., 所以我間接的推估一下, 假設合理的房價所得比是 10, 假設合理的出租投報率是 3 %, 所以合理的房租所得比大概是 30% XD (台灣 REIT 規定出租投報率至少要2.8%以上)

這個數字還蠻接近 一般大家說的 合理房貸的比例. 依照台北的現況, 會換算出更低的數字, 大約 25% 左右.

如果依照這篇文章的說法, 房價租金比20左右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 合理的房租所得比大概是 50%. (如果調低 房價所得比為 6, 那大概是 30%)

我查了一下 GlobalPropertyGuide, 以德國來說, 房價所得比是 11, 房價租金比是 30. 所以房租大約占總收入的 36%.

我取比較低的數字, 25%. 假設這個數字是健康的. 月收入十萬的家庭可以租 25K 的房子. 這個數字有點難租到還不錯的房子. 但是如果收入是三萬元的人, 合理的房租負擔應該就會是 7.5K, 這個大概只能租雅房了.

這個數字還蠻出乎我意外的. 我原本以為這個數字應該更低. (台灣的恩格爾係數是在20左右)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小記


  • Ref.: The weaker sex | The Economist (中譯)

    處境和幸福感是相對的~~

    類似處境的還有單親爸爸. 因為社會對男性的要求, 往往不會對弱勢男性給予太多幫助. 當整個社會的社經環境是向上走時, 整體都會受惠, 只是比例和結構的變化. 所以感受不大.

    但當整個社會的社經環境是向下走時, 就會出現族群之間的拉扯而不只是比例的變化而已. 某一批人就會被視為是被社會排拒的族群了.
  • 《坦白講》原諒殺女兇手 涂媽:我不是白痴媽媽|Next Magazine
    最近死刑的議題很熱門. 一個社會的制度, 本來就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 只要透過討論可以找到共識或者建立更好的制度就好.
    只是就算要討論廢死, 我也不覺得應該在這個時候討論, 應該等到群眾冷靜下來, 每種議題都會有狂熱份子, 有盲目支持廢死的人, 也難免會有像這種會攻擊受害者家屬的死刑支持者. 我們應該讓情緒影響對國家社會影響深遠的議題嗎?

    其實這個議題如果公投感覺還蠻適合的.
  • Ref.: 台灣之光「台灣光子源」能幹嘛? | PanSci 泛科學

    雖然我是站在支持基礎研究的那一方, 但是這種東西有沒有用不是看多厲害, 是看你怎麼用. 就像之前台灣花了很多錢去買很多定序機養蚊子一樣, 很厲害的東西沒在用也沒意義.

    科學的基礎建設當然很重要, 類比到超級電腦可能比較好想像. 超級電腦有很多用處, 分子模擬, 天文物理, 甚至是氣象分析. 如果我們花了很多錢去架出超級電腦, 但是科技部卻沒有支持這個需要用到這個儀器的研究, 就效益上來說, 跟蓋蚊子館也沒有什麼差別.

    老實說, 我看了一些相關報導, 我的感覺是: "好像很厲害, 但又能幹嘛?"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研究領域比較重要阿, 如果今天是說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沒錢運作, 可能敝魯就直接大聲哭喊動搖國本了XD 如果說沒有整個配套措施的說明, 我覺得一般人應該是無感吧 XD 例如我們當初建這個光子源時的整體規劃, 後續打算投入多少經費在相關研究, 或者說我們某些國家級發展計畫 (例如失敗的兩兆雙星XD) 會用到這個儀器, 這樣比較有感吧.

    BTW, 有的新聞裡, 林一平說光子源的計劃書不夠完整, 但是好像某些新聞就沒提到這件事. 林一平說未來希望能透過國際合作機會,將台灣光子源設備租借給國外研究團隊,挹注建設、運轉資金。這也蠻合理的. 似乎沒有這些新聞說的這麼嚴重, 好像有點炒作的 FU?

慈善的選擇

Ref.: 不堪慈善彈藥轟炸 英國92歲婦人躍落峽谷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我會覺得如果有自己認同的慈善機構, 長期穩定的捐點小錢, 會比隨機的善舉要好. 畢竟有穩定的收入那些單位才能規劃實行計畫.

量力而為, 支持自己認同理念的機構, 這樣就夠了, 沒必要什麼都捐.

我自己就比較重視教育類的, 像是 Wikipedia 或者是提供弱勢兒童教育的. 那種照顧動物或老人的我就比較不會去捐.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被討厭的勇氣

Ref.: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這本書透過對話論的方式去闡述了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或者應該說 岸見版本的阿德勒心理學. 我本身不是心理學專家, 就不在這個方面著墨了.

對話錄的表達方式算是相當容易閱讀, 作者算是很成功的介紹了一個完整的心理學體系, 由內而外討論了人心的渴求和與社會的互動, 最後再由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認同貫穿整體的架構. 算是相當精采了, 以對話錄的方式能夠做到這麼易讀, 相信作者花了很多時間去安排敘事方式.

但是整體來說, 這個理論相當偏向唯心論, 並且有很重的道德知識主義的味道 -- 一個人沒有辦法過得幸福, 往往是沒有真正認知到 幸福道理. 只要認知到了, 人人都有機會幸福.

但是在實踐上的困難, 卻被對話錄略去了. 實際上, 這是相當唯心理論, 並沒有辦法從實務上證明這套方法真的有用, 或許這個理論點明了一個可能的道路, 但是這條道路的可行性卻是渾沌不明, 更不用說忽略很多認知科學和生理學上可能的困難.
從這個層面來說, 我個人會比較推薦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的作品. 或許正向心理學沒有這樣完整的哲學架構, 但是她的確提供了實務上可行的路徑.

雖然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 但是我不免懷疑在一時的震撼或感動之後, 這本書能夠帶來什麼實質的改變. 對我來說,如果只看這本書,我很難去接受這是一個有實用性的理論。

或許這個理論在實務上很有用, 但是這本書在這方面實在不足. 正向心理學的書有比較多實務技巧的介紹。這是我認為比較有幫助的原因。並沒有貶低阿德勒心理學的意思。 這種大眾心理學書,除了對很有興趣的人之外,一般人找來看應該是為了自學自助,所以我才會覺得正向心理學的書比較容易從"做中學"。至於有嚴重問題的人就該找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