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ETF是給對投資完全不懂者的選擇 II

Ref.: 地勢坤: ETF是給對投資完全不懂者的選擇

我並不反對主動投資. 彼得林區和巴菲特也都不是每次投資都賺錢, 整體來說賺錢就好. 我只是回應他的論點而已. 我只是覺得要公平比較. ROE 和 股息折現都是 巴菲特本來就有在用的. 應該只有 GDP理論是他自己的.

0050 有他的問題. HTC 就是我死都不想買的. 我從來都不認為這是完美的工具

至於裡面有很多不喜歡的股票的問題....0050 和 0056 不同, 主要的目的是要去追蹤台灣加權指數. 台灣大盤裡有更多不想買的股票. XD 實際上 0050 追蹤效果很不錯, 這些年下來相關係數高達 98%. 我個人是覺得蠻適合拿來當作 投資組合的基調.

原則上投入越多時間研究, 當然會期望有越高的投資報酬. 0050 年化報酬有5~8%, 基本上已經滿足很多人的期望了. 所以很多大師都說不想花時間研究股票的人就是投資 ETF (但是我想他們指的是 S&P500 這種大盤 ETF....不是 sector ETF.)

價值投資存股 和 價值投資賺價差, 基本上還是不太一樣.

我是覺得初學者, 以 ETF 為主, 慢慢調降比例比較好. 我自己大概 70% 的資金放在 ETF 裡. 什麼叫初學者? 像我媽這種菜籃族, 想投資股票又不想研究...我直接給他一個簡單的公式: 00X0 低於 50 就開始買, 高於 55 就開始賣....XD

投資理念這件事, 就跟認定房價會不會跌一樣. 很難改變....

我個人其實不排斥期貨選擇權之類的投資工具. 只是人生只有一次, 我是覺得不值得賭太大....XD 穩定中慢慢求獲利就好.

就像我之前問你的問題....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研究投資!? 我個人把身價分成三等....身價十億以上 (有錢人), 身價千萬以上 (普通人), 身價百萬以下 (窮人)

簡單試算...假設一個30歲的人有五十萬, 然後一年可以投入 40 萬元投資, 年投報率 20%, 65歲退休也不會變成有錢人....

比較保守一點, 假設一個30歲的人有五十萬, 然後一年可以投入 24 萬元投資, 年化投報率 15%, 65歲退休資產現值約 1.6 億....

雖然沒辦法變有錢人, 但是似乎也很多....

然而, 這是 35 年都不能夠從投資帳戶提錢出來的結果, 不但投報率要維持穩定, 原則上還要省吃儉用....(每個月省兩萬下來投資並沒有很容易....年輕未婚是可以拉~~ 結婚就很難了, 加上保險旅遊什麼的, 我想要每個月省兩萬也不是那麼容易...)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ETF是給對投資完全不懂者的選擇

Ref.: 巴菲特班 洪瑞泰 (Michael On): ETF是給對投資完全不懂者的選擇 ?
Ref.: 巴菲特班 洪瑞泰 (Michael On): 買ETF還不如買台塑

最近 洪 有幾篇文章在討論 買 ETF 的問題. 我覺得蠻有啟發性的. 可以延伸討論.

我個人的淺見是....

ETF 是投資工具, 股票是投資工具. ETF 和指數投資並不能劃上等號, 如果單純指買 ETF, 基本上跟買股票沒有太大差別. 所以這裡我是從指數投資來談, 以下所指的 ETF 都是指 指數投資. 巴菲特法 是投資方法, 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1. 選股 2. 選點. 指數投資基本上只是代你處理 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基本上可以用 市場 PBR/PER 來替代. (這個部分也有學術研究的結果)

買 ETF 和選股票兩件事不能混在一起談. 金融世界嚴格來說沒有"定律", 一個是假定過去穩定經營的公司未來也會穩定經營; 另一個是假設資本市場長期來說是不斷進步/成長的. 所以不論 巴菲特法 還是 指數投資 都是 合情推理 (plausible reasoning). 基本上要看你相信哪一套. 我個人是兩個都相信.

其實學術研究都有做過 葛拉漢法和 巴菲特法的回測, 表現都很優異. 但是 這些回測也都是 採用 一籃子股票的作法. 這可以進一步改善績效的浮動. 除非洪的盈再表選出來的股票保證每隻都賺錢, 否則其實也是一籃子股票的做法.

目前大部分的ETF回測都是希望能夠凸顯 ETF 簡單穩定的績效表現, 所以常常都是用簡單的定期定額 或者是 每年年初買進年底賣出的方式 去估測績效. 如果採用比較聰明一點的方式在高低點作調整, 基本上績效應該會更好一點.

至於巴菲特法, 我反倒想問, 這麼厲害的心法, 為什麼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只有 20%, 不會太低了嗎? 動輒兩成的安全邊際, 再加上成長股特性, 怎麼會只有 20%? 低得不合理吧~~ 這中間的貓膩難道不用說明?

更何況他的討論區也常有徒弟會問說 XX 股可不可以買. 這就是主動選股的風險, 引誘度比被動投資還要高得多~~ 而且一樣可能凹單. 我個人是認為在心理上, 買 ETF 比用盈再表選股票來得好. 即使是盈再表, 非機械式操作的部分仍然比ETF多, 心理不可能不受影響, 如果不是很了解價值投資的概念, 就是對洪泰瑞有異常的信仰XD 反過來 ETF 有比較完整的整套理論. 比較容易被人接受, 再加上幾乎都可以是機械式操作. 所以我認為先了解 ETF 才是比較適合初學者的做法.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美股投資 相關費用

基本上主要有匯款費用和手續費. 每一家都有點不同.

股票買賣手續費
每一家都不同, TD Ameritrad 是 9.99, E*trade 是 19.95. 買 ADR 和期貨選擇權都有不同的計價方式. 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費用是 SEC Fee, 也就是 美國證管會(SEC) 收的證交稅! 證交稅其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 可能會在年中調整. 基本上這個費用是根據 SEC 計算出來的預算去收費 (法案 Section 31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所以每年預估的數字都不太一樣. 如果達成率很高, 其中也可能會調降. 網路上有文獻討論他們的公式. 他的抽稅方式跟台灣一樣, 是以一買一賣為單位, 所以只有在賣股票時才會跟你抽稅!

稅率可以在 SEC 網站上找到. 可以看到這樣的字樣

$17.40 per million dollars.

計算方式就是 交易金額乘上 17.4/1000000. 這裡的交易金額是沒有扣掉卷商手續費之前的數字, 計算出來的費用應該是 無條件進位到小數後第二位. 所以一般人單次交易應該不太有機會繳 USD 2.


匯款到海外證券戶頭

基本上海外匯款有四個手續費, 當地銀行的手續費, 當地銀行的匯款電報費, 中介銀行的手續費, 海外銀行的手續費.

其中變動最大的就是第三項, 中介銀行的手續費. 如果要轉很多次中介銀行, 手續費可能就很高. 網路上有很多關於這個費用的討論 (1, 2). 基本上電匯不見得能夠一次到款 (非金融從業人員很難理解的流程), 所以可能會分批到達, 這個時候每批中介銀行都要收手續費.

海外銀行的手續費, 基本上跟券商指定的銀行有關, 沒有太多選擇. 中介銀行基本上也沒得選, 看運氣, 即使同一家本地銀行匯兩次也不一定會是同一家中介銀行.

我第一次匯款是用 HSBC direct 網路銀行約定帳戶匯款, 手續費共  USD 56.61. (包含 HSBC Direct 收的手續費 NTD 500)

匯第二次, 我匯了比較大額, 依據規定要用電話匯款 (手續費也比較高), 我有要求 HSBC direct 匯款並加一次到匯的電報, 手續費共 USD 40.01

匯回到台灣

一般匯回台灣的方式大約和匯到美國差不多. 這裡介紹一下光票託收. 有一些券商可以寄支票到台灣, 只要你有在台灣的銀行開外幣戶頭, 就可以請他做光票託收, 也就是請銀行代為兌換支票後存到你的戶頭的意思. 但是銀行還是要郵寄支票, 所以大約要一個月的時間才匯入帳.

券商寄送寄送支票的手續費 USD 15
銀行臨櫃手續費 NTD 200 (每一家不同)
跨國美金處理手續費 USD 15 (這個跟 匯款一樣, 要看中介銀行, 不見得每次都是固定值)

所以總手續費大約是 USD 37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多元化成家方案

Ref.: [破除山寨版草案解說]伴侶盟多元成家草案表解來了! |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目前為止我是反對 多元化成家方案.

這份方案包含三份草案. 大部分的我認識的人都同意第一份 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 但是其他兩份都很有問題.

舉個例來說, 伴侶制可以單方便解約, 也可以不經過伴侶同意認養小孩. 這個制度的約束實在太過鬆散而好處實在太小. 如果沒有辦法取得共識的伴侶, 到底適不適合領養小孩? 我個人是非常懷疑的. 更何況契約基礎的下, 很多裡面提到的東西都是可以事先約定並滿足之.

這兩份提案到底是要增進人的福祉, 還是要滿足少數人的"理念"!?

我想以廢除死刑為例! 這兩方面的人都有他們的立論依據. 有的可能偏重防弊, 有的可能偏重人權. 這件事也是一樣! 到底該用哪個角度去看待? 我相信還有待辯證. 我們有些法律是以重視人權的角度去設立的 (例如微罪不舉等等), 也有一些是以防弊的角度設立的 (例如結婚改成登記制!). 我個人很懷疑是否有哪個原則是舉是通用的. 但是我想一般人應該都同意對與抽象原則應該以人權為基礎, 具體條例反而應該以防弊為主. 但不管如何, 不是先進國家怎樣我們就要怎樣.

實際上台灣已有判例 同居人在分手後一樣可以要求贍養費. 第二項方案來說, 就是可以要求支付家務付出的費用. 既然現行法律已經可以保護這樣的案例. 是否真的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法律? 我本身不是法律專家, 但是我之前看過(應該也貼過)一篇法律人對於現行法律與多元成家方案的比較. 依照該文的論點, 現行法律其實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多元成家方案的需求. 這種情況下是否還有必要另外修法? (我個人期待更完整的教育與討論! 但我個人很單純的無法理解一個可片面解約的契約的實質意義!)

我個人也同意應該放寬法律. 畢竟社會在改變. 但是目前這種一步到位的模式我是沒辦法接受的. (他們的網站有提到, 三個綁在一起是她們的理念, 他們無法接受只有單一方案.....老實說, 我才不在乎他們的理念. 我在乎的是這個法案所影響的社會福祉.) 法律是公器. 如果我們今天認定法律是壓迫少數團體的工具, 那其實就沒啥好討論的, 我們乾脆走入無政府狀態. 因為法律是公器, 我認為更應該妥善討論. 第二第三方案不是"錯誤", 而是不成熟! 不贊成這個方案也不代表不贊成背後的理念. (今天有這麼都多目光注目多元成家方案, 不管有沒有通過都是好事!)

有人會說, 認養應該交由認養團體去認定, 不應該在法律上限制! 問題是我們在認養制度方面已經夠成熟了嗎? 很遺憾, 不只認養制度, 我們的整個社福制度都還有很大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 我們應該放寬法律限制, 將判定權留給更不成熟的領域嗎?

選擇不結婚的人很多, 有的人可能有難言之隱, 有的只是便宜行事. 如果真心關懷伴侶的權益, 應該有更完整的管道給她們諮詢和幫助. 也更應該"主動"去了解如何保護對方. 以我自己來說, 我和我女友交往近七年了. 我有跟我媽提過, 我接下來保險會把受益人改成我女友. 即使我們不結婚或者很久以後才會結婚. 我之前曾幫我女友買 ETF, 我也寫一張借據給她, 確保我發生什麼事, 她還可以拿回錢.

有時候我覺得這些方案追求的不是實質的權益, 而是意識形態與"公平". 我們的確給婚姻很多保護 (例如我們一直沒辦法把通姦除罪化XD), 但是這些人取得這些保護是有付出代價的. 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伴隨的. 但是在可片面解約的關係裡, 這個權利義務似乎並不對稱. 我的核心意見很簡單 --- 義務與權利相應. 拿掉了某些義務, 其實差很大. (拿掉一些 constraint, P 的問題會變成 NPC 喔!)

有很多情況, 其實我們應該要教育那些男生或女生不要自甘當工具人. 應該爭取自己的權益. 這應該比伴侶制更有實質效益. 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些法制選擇用習慣法處理 模糊地帶是有她的道理的. 台灣法律的問題之一就是東拼西湊, 有些是歐陸法系, 有些是英美法系, 有些是學日本. 法條本身可能沒有問題, 但是碰到要處理模糊地帶時, 基礎精神可能就互相矛盾了.

我是認為與其推動第二第三方案, 不如更廣泛的將 "關係"契約化, 並由伴侶盟提供多種定型化契約.(應該很有需求) 這應該會讓社會變動更快速, 並會讓民眾更加熟悉第二第三方案的相關延伸問題, 而且律師的生意也會變好 XD 一舉多得 XD

我在網路上有看到他們說並不是一起送審. 但是我沒找到完整的解釋. 至少聯署的部分並不允許只聯署其中一個. 這是否表示我支持同志婚姻的話我也要護送其他兩個方案進入立法院?

基本上, 網路上很多討論都沒有交集. 根本是同一件事從兩個角度去找解決方案而已. 我們都同意條文不是完美的, 所以最後還是需要依賴司法來做裁決. 這裡就出現兩種方案

1. 維持現有法律, 特例交由司法系統處理
2. 修改現有法律, 特例交由司法系統處理

顯然目前贊成多元成家方案的人是比較偏好第二的走向. 但, 為什麼選這條?

其實我也很激進 XD 我希望能夠修改成任意指定權利代理人 (例如 緊急的時候可以簽名). 所以我不是因為潛在的問題反對多元成家方案. 而是認為第二第三提案沒有建設性. 正如學長所說, 許多弊端都會出現在婚姻制度裡, 那為什麼我們模仿婚姻制度再弄一個類似的有缺陷的制度出來? 家庭的意義是什麼? 伴侶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真的有必要透過法律來定義嗎? 為什麼我們不能以尊重個人意志的角度去修訂法律 (例如我說的定型化契約), 而是從 名目 去下手?

第二第三方其實隱含中國傳統的觀念 --- 名不正則言不順, 但我們真的需要用 抬頭來定義關係嗎? 家庭概念本身有他的倫理價值和意義, 這中間有太多複雜難以釐清的糾結. 我實在不懂為什麼要跳進這個窠臼去立法.

如果今天他們提出的是 "自由意志法案" --- 可以自行決定 權利代理人與繼承人, 那我一定舉雙手贊成. 加入新的概念, 伴侶, 只是多餘而已, 依據 Ocam's Blade, 我們根本不需多額外的假設, 強調個人意志權利的伸張即可, 這更是我們熟悉而且普遍被認定的價值.

如果贊成一個提案只是因為道德偏好 (幫助那些可憐人), 那麼跟只是因為道德偏好 (同性戀是錯誤的) 反對是沒什麼差別的. 我贊成讓不在婚姻制度下的人取得更多保護, 我反對的是提案本身. 如果有更完整的討論資料, 我是很樂意轉變自己的立場. (老實說, 我希望看到各大法官和法學教授跳出來論戰, 但是好像大部分都選擇逃避這個風頭)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Ref.: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最近在看這本書. 因為我對 "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覺得蠻有興趣的.

我個人覺得是蠻精彩的一本書, 但是裡面的科學證據並不足以讓我信服. 裡面的一些分類方式, 我個人是覺得還有暇疵. 具個例來說, 要將人分類, 要先定義類別, 但是心理學家怎麼定義呢? 是把已經被認定為"內向" 的人, 作為基礎定義 內向的特色, 然後在回頭去做統計看看是不是可以把人分成內向和外向. 我是覺得這種做法很容易被質疑數據操弄, 畢竟不同的參數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要從這裡面推論出因果關係似乎頗為勉強.

為了要增加解釋力, 作者引用相關學者的理論, 將內外向區分為先天後天, 以及 高低度反應等等. 但是又沒辦法得到決定性的判準. 所以會變成類似 百分之XX 的先天內向會有百分之YY 變成後天外向 之類的統計數字. 但是這是不是也可以說他們的理論的準確度其實很有限!? 再加上, 這本書又嚐試把內向和害羞區分. 內向的人只是比較抗拒暴露自己, 比較怕生, 但是並不是自閉, 所以還是可以成為優秀的演員, 律師, 演講家 之類的. 如果是這樣, 真的還有必要去區分內外向嗎? 當然這個不是我這個外行人可以評價的, 只是一點小小的困惑而已. 這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去評價.

但是當作一本文化討論的書, 這本書還蠻精彩的.

其實我們雖然美其名為 尊重多元文化, 但是卻偏好外向特質. 就像 "宅宅" 跟 "陽光男孩" 這兩個詞帶給人的觀感一樣, 實際上是有落差的. 而這可能也是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原因. 以東方文化來說, 我們過去比較偏好的文人形象其實是比較屬於內向的. 但是現在我們其實會期待學者也能夠說學逗唱了XD 甚至在工程師界, 也流傳一種觀點, 期待工程師會變成管理人員, 而否定當一輩子工程師的人.

這本書舉了很多例子去說明, 我們把很多東西錯誤的連結在一起, 例如 表達溝通能力 和 領導能力. 所以公司體系往往會錯誤拔擢比較會講話的人, 而不是比較有能力的人.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讀這本書, 舉了非常多的例子. 不過這本書的內容也容易誤導人認為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優越. 雖然作者有聲明並非如此, 但是整本書都在讚揚內向貶抑外向, 這個聲明的效果可能不會很好.

姑且不論這些問題. 基本上這是讓內向的人看得很爽的一本書.

貪小便宜和 Cost Down II

Ref.: Re: [心得] 22K怪老闆怪政府? 可笑阿! - 看板 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心得是 不要一直批評貫老闆如何 說真的 等到是你出資時

你是否又能脫離高cp值的思維 去除貶低別人專業的思維

尊重服務是有價的思維...

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是這種思維 又如何能怪貫老闆

文化影響我們太深 我們不如先從自身做起 再怪別人也不遲
每次看到這種文章, 我都有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 這一篇算是比較中肯的言論. 我之前論 貪小便宜和 Cost Down 的關聯時, 也是類似的觀點.

出張嘴大家都會~~ 老實說到底有多少人做到? 我身邊很多人都還是很喜歡佔小便宜. 盜版影片/音樂/軟體爽爽抓. 但是大家還是一樣很愛幹譙 爛政府和慣老闆...., 這些東西是基本上是群體文化都是這樣....批判是沒錯啦~~

但是我每次看這些文章, 都覺得作者好像認為自己不屬於那個族群....有點噁心....

有沒有上網抓過有版權的東西? 有沒有用過影印版教科書? 有沒有盜用過軟體? 有沒有貪小便宜? 我目前為止還不認識一個完全沒有幹過這種事的人.

不是說有道德瑕疵就不能指出別人的錯誤. 但是自己有沒有慢慢地改進? 有沒有自我反省?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就業一年回顧 I

一直想要寫就業一年的回顧.

當學生時期一直有寫這種反省文的習慣. 出來工作我想也應該持續這個習慣. 當學生和當上班族當然有很多不同. 其中之一就是寫 code 的習慣, 像是 revision control, naming, testing 和 code review. (剛好跟最近大家一直轉載的 投票結果出爐!對軟體工程師來說最困難的是… 很類似.)


版本控制

我們公司基本上是使用集中式的原始碼管理系統. 所以在寫程式上有相當程度不方便. 如果是簡單的小修改也就算了, 如果是要開發新功能, 或者要動到好幾個檔案, 而且好幾百行的程式時, 我個人覺得還蠻不方便的. 畢竟不能夠把半成品直接 check in 到源碼庫.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看個人了. 有人是直接備份檔案夾, 我是偏好使用 git 做個人的備份.

不過還是有一些習慣有待培養, 像是把 git 當作是工作日誌. 這點我覺得還蠻重要的. 我常常忘記做這件事. 尤其是想測資料或者修改小東西時, 常常會先改先測再說, 結果常常忘記自己跑的某些資料是要做什麼用的, 或者某些修改有什麼用.

測試應該也可以套用這個概念利用 git. 其實 QA team 就是這樣做, 要跟他們學習一下. 不過有點困擾的是, 我們公司不允許 check in 測試程式進去源碼庫, 所以自己的一些測試碼沒辦法保留或共享, 這點我還蠻不能理解的. 難道某個工程師離職後, 他負責的 module 就要重頭開始嗎? 不過說歸說, 我的 test code 寫的量不是很多.

其實我不是 TDD 的信徒. (其實我也不太喜歡 refactoring) 不過我真的覺得需要 TDD 或者說弱化的 TDD. 因為我算是不太細心的人. 如果沒有 test case 輔助, 我覺得會很危險.

Naming & Commenting

老實說這真的是很煩的事, 無怪乎榮登第一名寶座. 當有人覺得這不重要時, 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但是當大家都覺得很重要時, 就變得很煩人.

理想上, Code 本身就是最好的文件, 但是現實是, 這幾乎是不可能. 除非真的是功能或架構很簡單的程式. 即使是真的很努力要把程式寫得好懂的人, 通常也會面臨到每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同的問題. 對 A 好懂的東西, 不見得對 B 好懂. 對菜鳥好懂, 可能對老鳥來說就太繁瑣, 反而妨礙閱讀.

我個人是屬於喜歡寫注解的人. (如果給我足夠的時間的話) 尤其是用到演算法或數學式時, 我習慣在註解中解釋或加上citation. 因為從源碼去回推數學式或演算法真的非常痛苦. 尤其是那種發展很多年的程式, 通常都會有很多針對 special cases 的最佳化, 如果其中還有用到 magic number, 真的不知道要怎麼 debug.

如果 code review 時, 大家都在討論 comments 和 naming, 有時候真的很煩人. 如果說很明確有違反 coding style, 或者錯誤命名時, 這比較沒有爭議; 但有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在 "怎麼命名比較好", "那個名字比較好" 之類的議題, 難免覺得蠻浪費時間的. 舉個例來說, 對於會傳回布林值的函式, 我個人習慣用動詞開頭, 所以看起來會像是 IsPrimeNumber() 或者 IsDuplicated() 之類的.
if (IsPrimeNumber(x))
{
....
}
if (IsDuplicated(y,z))
{
....
}
但是有些人偏好下面這種寫法.
if (PrimeNumber(x))
{
....
}
if (Duplicated(y,z))
{
....
}
老實說我個人不太喜歡第二種寫法, 雖然 C 裡面不會有建構式, 但是這樣寫還是會讓人誤會, 而且如果不放在 if-statement 裡面就有可能會造成困擾. 但是基於團隊合作, 我會依循大家的做法. 這些東西很難有什麼結論, 只能說盡量習慣大家的做法比較好.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人口紅利

Ref.: 養不起的未來 - 柏克希爾哈薩維 - 無名小站

這篇文章寫得還不錯, 但是我認為其中有一個核心觀念是錯誤的 -- "人口紅利是重要的"

實際上, 人口紅利的意思是指 就業人口高過被撫養人口的一個狀態. 所以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會大幅提升. 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好好掌握這個機會, 幾乎都可以有很好的經濟成長表現. 所以亞洲經濟奇蹟不是奇蹟. 是大家在天時地利下, 刻苦努力的結果....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的研究, 這是大量投入勞力和資本的合理結果.

但是台灣並不像美國是得天獨厚的地方! 美國兩億多的人口還有大量的資源和空間提供給新生兒和移民. 但是台灣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一些天然災害怪罪給大企業和政府, 但是現實是, 台灣這塊小地方並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的人口.

談人口不能只談經濟成長, 台灣的天然資源也是有限的. 這是比較殘酷的一面.... 當人口負擔超過環境時, 其實為了要得到相對應的生活品質, 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是指數成長. 經濟成長可能還跟不上成本成長. 這幾年的食安問題其實就可見端倪. 照理說我們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 我們應該可以享用到更便宜更高品質的食品, 但是結果並不是如此. 如果我們要食用合理品質的食物, 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費? 我們偏低的 CPI 成長率, 其實只是因為價格沒有改變但品質默默降低而已?

之前的據說有研究估計台灣天然資源只能承受 一千五百萬不到的人口.....(我還沒找到出處)

但若果真如此, 理想上, 我們該考慮的是 維持一定的人口替換率 來降低人口數. 但是人口結構會造成有很恐怖的劇痛 --- 當年的人口紅利 其實不是紅利, 而是高利貸.

如果沒有辦法透過產業升級等方法, 把資源轉換給我們的下一代, 當二三十年之後, 大約就是我們下一代出社會之時, 他們的日子可能會非常慘.... 現在的房產泡沫其實相較之下反而是小事, 買不買得起房子, 說難聽一點, 只是奇檬子的問題.

貪小便宜和 Cost Down

最近看到一篇很無聊的文章, 討論的是最低消費合不合理.

我是覺得這個主題蠻有趣的. 有趣之處在哪? 在於出一張嘴XD
藍藍路:平常我都是使用者付費
藍藍路:但是我想每個人一杯咖啡坐個半天以上應該給店家很大壓力吧
啾啾綠:應該都是這種自私鬼害的
啾啾綠:變成乖乖牌的使用成本提高
藍藍路:一直都這樣啊
藍藍路:而且你這個朋友都自己開公司了
藍藍路:卻還有這種觀念
藍藍路:感覺更糟糕
藍藍路:很像別人的東西都不用成本
藍藍路:這貌似是台灣人的通病
藍藍路:台灣很多人很愛以貪小便宜而沾沾自喜

我其實是很認同藍藍路的觀點啦. 我也常常跟朋友提到這點. 很多台灣人都喜歡貪小便宜. 但是又很喜歡幹譙台灣的大老闆只會 Cost Down.

其實貪小便宜, 基本上就是一種最簡單最直覺地改善生產力的方式. 只要凹一下別人, 立刻可以省下成本, 當然投報率就變高了!

我一直在默默觀察這類人到底能夠做到哪一種 "創新". 目前還沒看到就是了....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原來錢是這樣賺的

麥樹仁 寫了一系列關於投資這件事的文章. 和一般的投資文章不同的是, 這一系列不是談選股心法之類的, 而是針對投資這件事的一般性看法! 有點像是窮爸爸富爸爸的角度, 去談一般人對於投資常見的錯誤認知.

原來錢是這樣賺的 系列

好事的發生,源自於不經意的累積
其實我一直覺得, 像 Google 這種公司, 是真正天才型的公司! 很少有這種技術型的公司可以改變網路生態. 一般的網路公司, 一定要透過和現實連結才能夠生存下去! 我從來就不看好那些純網路公司 (包括 Facebook!) 而和現實契合的公司其實很難做, 要去跑廠商等等! 這絕對不是容易的創業!

光是勤奮是不夠的,螞蟻也是勤奮的
寫爭議文字其實要有很強的心理建設. 我是做不到啦 Orz

揭開巨富不為人知的超能力
沒有人是靠投資致富.....投資賺得錢可以很快. 但是有規模限制. 基本上要賺大錢, 還是要開公司才有可能.


當個職業股票投資人,如何?
所以沒有人是靠投資致富XD 巴菲特早年也是靠替人代操累積資金 XD 更何況他更算是內部投資人而不是外部投資人XD BTW, 穩定的年化報酬 15% 也太強了吧XD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開始都選擇高風險的投資吧~~ 輸了也只是歸零, 贏了就能夠累積幾千萬的財富來慢慢搞長期投資.

就我個人的看法, 單就股票投資, 葛拉漢和彼得林區等人都比他強. 他有好幾個投資都讓他陷入很危險的狀況...但是其他幾位投資大師卻沒有這種紀錄. 巴菲特的搞法其實比較接近現在所說的私募基金. 他什麼都搞, 套利, 收購分拆, 放款, 股票投資等等. 他也曾經大量購入股權強迫公司把多年累積的保留盈餘分配給股東! 說得誇張一點, 超愛 Geico 的巴菲特就是比較不貪婪的 Gekko而已 XD

我個人非常佩服巴菲特. 但是他基本上是不可模仿的. 巴菲特最特別的不是積效的數字, 而是維持這個積效的時間長度, 45年來年化報酬率 20%, 也就是說, 資產成長3660 倍. 基本上他大概是唯一能夠超越規模之牆的投資人, 但是靠得是轉型為企業家和銀行家! (他自認自己最大的價值,是來自於資本管理的能力, 或許他就是半澤直樹心中那種真正的銀行人吧) 他的特長, 必須是在他那個位置才能發揮. 這對散戶來說, 太難做到. (當然只學到他的一部分, 也夠不愁吃穿了XD)

寫書,經營出版社,開書店,哪個賺??

幫別人投資賺錢
同上 沒有人是靠投資致富XD 巴菲特早年也是靠替人代操累積資金 XD

第一桶金有多難賺??

懂"瓢竊"與"複製",才能當富翁
不以為然...

收入管道愈多,愈難致富
其實也要看哪個產業! 如果是那種薪資增漲幅度很低的產業, 其實也只能靠業外收入了!

寫個美妝部落格,能賺多少錢?
老實說, 一天花五六個小時的話, 根本就算是正職了. 如果原本是有工作的人, 那一天就要工作13個小時以上, 實在很划不來. 經營跟自己的工作有關的部落格還是比較划得來. (還是要看所處的產業和個人對部落格的熱情啦~~)

有天份,但賺不多
投資人和專業人士都是靠自己賺錢! 賺再多也有限!

要賺快錢,還是慢錢?
雖然從結論上這樣看, 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熱衷投資的人很多, 但是真正的職業投資人有多少? 創業應該也要包含各種微型創業(機排攤), 這些成功率有多少? 很多創業者的成果還是不上不下, 比一般上班族好一點, 但是很可能比不上高階經理人. 這樣能算是成功嗎?

當上總經理與CEO的秘密
機率的算法有點奇怪.....有高學歷的人數量遠低於沒有高學歷的人. 所以有高學歷的人當上 CEO 的機率應該還是比較高!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投資理念

Ref.: 會計入門41—權益法認列長期投資,巴菲特擊敗市場先生的利器 – finance168財經學院(CPA CSIA)百萬部落格 – 無名小站
但是巴菲特認為,該我的就是我的,我不管市價如何的變動,我只管我投資的股東盈餘,所以當B公司賺了50萬元時,他就認為他賺了15萬元,所以巴菲特在計算投資股票的賺賠,其未實現投資利益是以權益法認列的,而不是以市值減去成本評估其未實現投資利益。所以當股價大跌時,只要他的投資利益仍然增加,他就老神在在。因為他計算投資損益的方法與其他人不同,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帳。而且他從不對市場先生敬畏,他視市場先生的急躁與不理性為獲利的的來源。

依照 Keynes 的定義 --- 投資是 追求標的物未來所能夠產生的利潤;投機是 追求標的物未來的價格。

所以開工廠是投資,買房子出租是投資,賺股利股息是投資;但是賺股票價差是投機,賺房價價差是投機,買賣黃金,貨幣,紅酒,或者藝術品,都是投機。

所以我認為巴非特的觀點,更接近投資,我們不是要看市價,是要看經營成果。(雖然波克夏不太發放股利 XD)

台灣物價比日本還高?

Ref.: 商周媒體討論區-時事-時事-哇!原來台灣物價比日本還高得嚇人!?
一樣是在7-11打工,日本一個小時是1000日幣,台灣一個小時是100台幣,我們來看看日本的物價真的高嗎?一樣工作一個小時,日本可以買的東西幾乎都是我們的3倍以上,這樣台灣的物價真的低嗎?這個問題我左思右想了好幾天,有人說是不是稅負的關係,加入稅負差距也不該有3倍。還是日本衰退了20年,進入通貨緊縮,所以大家都不肯消費?其實日本的GDP這幾年只能說沒有成長,並沒有顯著的減少。我想主要的原因還是台灣的薪水太低+台灣的物價太高!
台灣的狀況是蠻惡化的. 不過拿日本產品來比很怪XD 這就要考慮關稅等貿易問題了XD

日本最低薪資大約 850 日圓, 台灣大約 109 台幣, 換算美金大約 8.58 和 3.63 (匯率我用 99 和 30 來算)

根據經濟學人的大麥克指數, 日本大麥克 是 4.16 美元 台灣大麥克是 2.63 美元!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 台灣人的時薪基本上不夠買兩個大麥克, 但是日本可以 XD

至於房地產, 我沒查到資料, 但網路上很多新聞都說日本房租投報率約有5%(廣告文?), 既然利息才 3 %, 為啥日本人自己不買? 我查了一下日本最大的 REIT 殖利率大約 2.7%, 跟台灣 2.4%. 差距不大. (人民有居住的權利, 但是沒說一定要擁有房子, 所以應該要分開考慮, 或者說應該考慮房租而不是房價)

各國消費是很難比較的. 這些都只能在數字上比較, 但是只有長住當地的人才知道省錢的方法.

不知道對中等收入的人來說如何 (消費組成不同), 但是對低收入的人來說, 應該是過得更辛苦得多. 我自己在台北工作, 在世貿附近租小套房, 一個月生活費大約 20~22K. (沒加一些孝親, 稅金, 約會預算等不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支出...) 我的收入還不錯, 所以我不太節省, 這是我沒有壓力的生活的費用. (如果要壓低生活費就有壓力了XD) 我本來自以為自己物慾不強, 但是在網路上看到的分享, 很多人一個月可能只要花我 三分之二的錢!

生活方式的認同也有差別. 很多台灣上班族幾乎三餐都外食, 但是對很多國家的人來說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這是好還是不好, 就端看你想要怎樣的生活了.

所以說要在嚴謹地討論各國國民幸福程度非常困難. 姑且不論主觀的部分. 我們可以問問幸福指數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比較不幸福又能怎樣? 所以這個東西基本上也是拿來臧否政府的一項指標. 但是我們又可以延伸 -- 天然資源和人口密度都不同, 要如何評估好壞? 在天府之國可能政府隨便搞搞百姓就很開心, 但是在撒哈拉沙漠, 即使殫精竭慮百姓可能還是痛苦不堪!


姑且不論對外如何比較. 但是國內的生活環境的確日漸劣化. 薪資倒退, 物價上漲, 政治動盪....

台灣物資缺乏, 太多東西都要進口, 物價上漲是很難避免, 但是薪資呢? 基本上我可以接受一些大老闆的言論 -- 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 要看發展性!

但是, 22K 基本上是在生存邊緣掙扎的收入, 我實在不認為我們應該認為這樣的新水對年輕人是夠的. (限定最低薪資不見得是好的解法, 但是我們應該關心這個問題.)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一定要買房

Ref: 破解民眾三大「一定要買房」迷思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最近我去看了一位客戶的寶寶。這位客戶的家庭年收入約在400萬左右,他們租了一間位於敦化南路三房的公寓,甚至自己花了錢裝潢房子。他的做法是跟房東簽6年的租約,並且一次付清了3年的租金,所以他租屋所花費的費用約是行情的7折左右。如果房子僅僅只是要提供「居住」的功能,那我們應該理性的以最少的成本去滿足需求,並且用省下來的錢替人生創造出更多的精彩,這才符合我認為的理財最高原則:「享受理財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幸福。」
最後要離開的時候我問他:你打算就這樣不買房子了嗎?
他說:「不,等我這幾年運用簽長約省下的租金、少付的房貸利息,以及我累積的本金所投資出來的收益入袋後,等我的小孩過了若干年懂事之後,我會買一間房子,並且讓他參與設計他的房間。或許像google的辦公室,裡面有溜滑梯或是超炫的午睡艙一樣,到時候這才是完整屬於我們全家的房子。」


房價下跌的機率就算很小,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往往是壓了絕大部分的資產在房產上. 拿這麼大的部位去冒風險,不要說跌, 只要不漲, 基本上殺傷力就很大! 因為有很大的部分是貸款! 如果家裡經濟支柱不小心掰掰, 那就.....!

租房省下來的錢除了生活品質之外, 也多了自由運用的機會. 如果好好理財, 理論上退休後是可以在比較僻靜的地方買個便宜房子來養老, 不用擔心人家不租! (如果一定要住台北我想可能就沒辦法了XD. 可以參考長庚養老村, 房租大約3萬)

既然從理財的角度看, 那當然就有風險, 可是審慎理財至少可以分散風險, 一旦買房子, 就是重壓單ㄧ標的. 同樣, 從理財的角度看, 買房子沒有不好, 只是要負擔得起! 如果買房子只要消耗部分資產, 然後貸款比例不高. 那房子當然可以買, 但是現在動輒貸款 七八成 分 20 年償還....

其實我也不認為房價會有太大的跌幅. 這對台灣的動盪太大了XD 但是我想或許可能會凍漲, 然後靠通膨來慢慢把實值房價壓下來.

所以我說這最終還是風險評估的問題. 雖然目前看起來租房很像幫人家養房, 但是我除了換到生活品質, 也降低了單壓標的風險, 增加了理財標的多樣性. 難道不也是一種互惠?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EDA 產業故事

轉貼自網路. 單純是對這幾家大頭的恩怨感興趣而已

作者: ttucse ()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商業] 一個高科技業竊取商業機密的八卦
時間: Sun Oct 8 09:16:29 2006

在網路上看到的 有沒有人知道八卦啊

h ttp://140.130.117.206/~jaw/mixed/cadence.txt

序幕

一九九四年三月中的一天,在Cadence(Cadence Design Systems)的辦公大樓的總
裁辦公室內,氣氛緊張而詭異,辦公室內兩個人都面無表情。在桌子後面的是Cadence的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約瑟夫‧卡斯特羅(Joseph B. Costello);在桌子前面的是一位來
自台灣的中國人,徐建國(Gerald ''Gerry'' C. Hsu),徐此時是Cadence的晶片設計部
的總經理。

徐建國正將手中的辭職信遞給卡斯特羅。

在數輪對話之後,卡斯特羅已知徐建國的離開是不可 避免了。

「你有什麼打算?」卡斯特羅問到。

「我會先去度個假。」徐建國回答到。

「你將去那兒?」卡斯特羅說到,技巧地問起。這是 一個試探性的問題,既問徐的
度假之地,也問徐在離開Cadence後將來的打算。

「我將去海灘。」徐建國回答到,躲開了對將來去向 的回答。

數日後,新聞發佈會結束,徐建國已經正式接任成為了阿卡瑟斯(Arcsys)的總裁與
首席執行官。他接過一個找他的電話,裡面是他熟悉的卡斯特羅的聲音:「原來,這就是
你的海灘。我希望你注意著,不要被太陽曬脫了一層皮。」然後,卡斯特羅掛掉了電話。


於是這拉開了矽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起商業機密盜竊 案法庭對抗的序幕。

(Avanti:Arcsys後來與另外一家公司ISS合併,改公司名稱為Avanti。中文譯名為
先驅)

背景:史前時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末期,集成電路的設計開始走向商業化。於是開始出現了為這
些電路設計提供服務的專用軟件,這被稱為電子設計自動化(EDA: Eletronic
DesignAutomation)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 Design)。

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初,EDA的領頭羊是Calma,Computer Vision與Applicon。但
是很快,從八十年代中開始,另外三家公司Mentor Graphics,Daisy,Valid佔有了市場
的最大份額。

從八十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進入了商用階段,晶片設計的無限潛力已經逐漸被商家
認識到,無數的新興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與之配合的CAD軟件行業也開始進入黃
金時代。我們故事的主角之一卡斯特羅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EDA職業生涯的。

現在已經成為矽谷偶像級人物的卡斯特羅與矽谷中其它的傳奇人物不同,他最初並不
是矽谷人,只是偶然的一些事件使得他走進了矽谷,而留下了足跡。

卡斯特羅最初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物理學家,專心於科學事業。他在七十年代時就讀於
東岸的耶魯大學,但是他的女朋友就讀的學校卻在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在完成了在耶魯的
學業後,卡斯特羅轉到西岸的柏克利大學繼續攻讀物理學位。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在
National Semiconductor做暑期工。一次在他向女朋友描述完他暑期工的內容時,他女
朋友對他說,你似乎喜愛你的暑期工勝過你的博士攻讀。卡斯特羅在仔細思考之後,放棄
了對博士學位的繼續攻讀,轉而進入了電子行業。

在輾轉兩三個職業後,卡斯特羅在一九八三年進入了SDA 。一九八六年,卡斯特羅成
為SDA的總裁。一九八八年SDA與另外一家EDA公司ECAD合併,更名為Cadence,卡斯特羅任
出任新公司的總裁與首席執行官。

從八八年到九二年,是卡斯特羅成績最突出的年份。在他的領導下,Cadence通過不
斷擴展、兼併、收購,從八八年的行業第七位,成為九二年的行業龍頭。他的市場驅動的
公司管理模式,成為了他成功的最大特點。

如果粗略地劃分,我們可以將EDA的CAD市場分為三部份:前端技術(frontend,包括
Verilog 等的模擬與器件組合。),後端技術(backend,包括Place&Routing 晶片佈
局與繞線。),驗證技術(DRC/LVS 等)。

在九二、九三年時期,EDA的市場在硝煙之後,能留下來的是兩巨頭:Synopsys基本
壟斷了前端技術,佔有其中將近六成的市場;Cadence基本壟斷了後端技術與驗證技術,
佔有其中將近八成的市場。其它的EDA公司雖然生存著,市場份額與利潤都舉步艱難。

不過正如EDA的以前歷史一樣,一時的表面平靜往往是突變的前兆。

烏云:Avanti的出現

當然,對Cadence來說,並不是沒有威脅。一是電子設計的日趨複雜,時刻需要新的
軟件,新技術的公司在不斷湧現。遇到這種情行Cadence對付的辦法是發展自己的技術並
伺機收購新 技術。一般說來,新出來的小公司缺乏類似Cadence這樣強有力的銷售能力。
Cadence高價收購後,再配以強大的銷售人員,收益更大。

另外一個威脅則是卡斯特羅沒有預期到的,這是一個只有 十幾人的一家小公司
Arcsys ,這家公司的目標正是Cadence的 核心:晶片佈局與繞線。

在一九九一年初,四位原是Cadence僱員的中國人史帝芬.伍(Stephen Tzyh-Li Wuu
),廖育曾(Yuh-Zen Liao),卓艾克(Yuln-Chung "Eric" Cho),蔡麥克(Michael
Mon-Yen Tsai),辭職離開了Cadence,自己組成了一家新的EDA軟件公司Arcsys。

在接下去的兩年後,Arcsys開始推出自己的佈局與繞線產品ArcCell,儘管ArcCell還
只是在很粗糙的試用階段,Cadence已經感覺到它的威脅。Arcsys就如同所有的小新公司
一樣,雖然有強大生命力,但是銷售的能力非常有限。卡斯特羅決定將這嬰兒敵人扼殺在
搖籃裡。

在九二年底,卡斯特羅決定讓他最得力的助手徐建國領導這場針對Arcsys的戰爭。徐
建國在Cadence內以他的粗暴作風而出名,徐最喜愛以戰場來形容商場,並將中國的孫子
兵法中兵不厭詐做為自己的指導。「他時常解僱人,就如同以前的皇帝砍失敗的大將的頭
一樣,」一個他以前的手下如此說,「不過,他總能找到更好的人來代替那被解雇者。」


商場:兵不厭詐

為徐建國工作的手下常覺得自己是生活在恐怖之中。徐建國強烈地堅持自己軍隊作戰
的作法,甚至在Cadence內部引起爭議。他曾經指使手下對Arcsys所有工程師進行移民狀
態調查,準備將任何有非法居留嫌疑者檢舉,達到打擊對手的目的。

徐建國在一九九二年年底成立了一個B小組(B-team),裡面有技術人員與市場人員
。徐將戰爭在兩個方面打起:在技術上要超越Arcsys;在市場上要壓迫Arcsys。

在B小組的內部會議中,徐建國將戰役名稱取名為AK47。這個名稱當然是為了與前蘇
制AK47突擊步槍相同而順口好記,不過徐建國給了它另外的新意,「Kill Arcsys in 47
weeks」, (在四十七周內消滅Arcsys)。

據說,徐建國將所有的小組成員召集一起,然後從口袋中取出裝有四打子彈的子彈盒
子。他說他將在每個禮拜到靶場射擊一顆子彈,如果四十七顆子彈之後,Arcsys還沒有被
打敗,那麼最後一顆子彈將留給自己。

在市場方面,徐親自帶領著銷售人員走訪叛變的用戶(指拋棄Cadence而用Arcsys的
用戶),詢問產品差異的每個細節,問清用戶轉變的每個原因,並答應每個用戶歸返的各
種條件。徐建國很清楚自己手中的力量,Cadence有著強大的銷售人員網以及經濟背景,
Arcsys沒法打這種陣地戰。

在技術方面,晶片設計開始進入亞微米與超亞微米技術時期,舊的通道繞線技術將會
被新的面積繞線技術取代。他給技術人員留下緊迫的創新時間,要求研究與開發部門必須
在Arcsys之前完成新技術的革新。

可憐的是這剛出世的Arcsys,在Cadence的強大壓力下,公司運作狀態惡化。在整個
九三年間,ArcCell 只有一百七十萬的銷售額,不僅沒有賺到任何利潤,一年的虧損就
有二百二十萬美金。對Arcsys來說,徐建國開展的陣地戰與價格戰確實讓Arcsys處於崩潰
的邊緣了。

背叛:從戰友到敵手

然而,就在Arcsys謀求生存機會的同時,Cadence的內部卻開始出現分裂的痕跡。

徐建國不盡人情的緊逼終於引起了反抗。研究與開發部 門的工程師開始向他們的主
管抱怨,對徐這樣喜怒無常而又常常下達不可實現的目標時間表表達不滿,這種反抗終於
激發起來而不可收拾。

在一九九三年年底,徐建國與晶片設計部的另一位總經 理James Solomon衝突表面化
,James Solomon 的背景來自技術部門,深受Cadence設計部門工程師們的尊重。兩人為
旗 下工程師的匯報所屬發生爭執。

兩人的爭執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打到了總裁卡斯特羅的面前。卡斯特羅在事件的最
後站在了Solomon(所羅門)的一邊,並從公司外面再請了一位總經理。

這對徐建國打擊沉重,徐建國將這種將帥間矛盾的失誤歸到卡斯特羅身上,他下了離
開的決心。

這對在困境中求生存的Arcsys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由中國人組成的公司因為偏重
技術與本身的語言困難,常有銷售與市場不良的軟點。而以銷售與市場出身的徐建國正
Arcsys最需要的人選。

於是出現了我們看到的序幕中徐建國向卡斯特羅辭職的 片段。

徐建國在一九九四年三月加入Arcsys,Arcsys的董事會答應給徐建國總共五十五萬股
股票、每股票面價值三毛的購買權,這在三年後大約價值二千多萬美金。

徐建國投靠敵人對卡斯特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只有他才真正瞭解徐建國對
Arcsys的意義。沒有徐的Arcsys只是眾多平凡新公司中並不突出的一家,然而徐建國個人
的強大市場開拓能力、廣泛的用戶網絡、堅強的個人信用以及隨之而來的財經資源,將會
使Arcsys成為一個具有挑戰力量的新對手。

冷戰:熱戰的前夜

徐建國脫離Cadence而加入Arcsys的舉動,正式拉開了Cadence的直接敵意行動。在這
之前,Arcsys只是被列為主要敵手之一,而在這之後,Arcsys成為第一敵手。

據Cadence內部的說法,卡斯特羅對此事件非常激憤(take it very personal)。任
何一個管理學的課程都會教導你,要將公事與個人感情分離開來,公司事務的處理如果攙
入過多的個人感情,常常是壞結果的開始。卡斯特羅對徐建國的不原諒,後來逐漸影響到
兩家公司的互動,最後更是成為雙方個人的仇恨。

矽谷本身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環境,工程師的平均任職時間大約是三到四年,人員的來
去相對是自由的。工程師從一家公司轉到另外一家公司,有時甚至到競爭對手的公司,並
不被認為有道德上的缺陷。不過象徐建國這樣領導一個團體作戰到一半而投敵的,確實不
多。卡斯特羅公開將徐稱為說謊者與背後捅刀子的人(liar and backstabber)。

確實,卡斯特羅急得有理。徐建國的離開,B組自然就崩潰了,對Cadence的員工士氣
是一大打擊。更可怕的,現在隨著徐加入Arcsys,Arcsys是處於知己知彼的有利形勢,進
退皆宜。卡斯特羅還有一個擔憂,就是雪崩效應:更多的人學習徐建國,投入Arcsys 。


在Arcsys剛宣佈徐建國的上任,董事會就接到了Cadence的律師信,威脅要將Arcsys
以不正當競爭告上法庭。兩家公司的律師在經過一系列的溝通後,終於達成了暫時性的協
議:

一、徐建國的上任時間從四月推遲到七月,以便交接在Cadence的工作。

二、在一九九四年內,Arcsys不得招聘任何Cadence的職工。這是防止雪崩的出
現。

有了這兩條保證之後,卡斯特羅開始做Cadence內部的災難控制。安扶公司內部的恐
懼氣氛,重振被打擊的士氣,加強員工的集體歸屬感,重新再建立客戶的信心。

因為沒有強大經濟背景不敢打官司的Arcsys雖然忍下了第一口氣,但是它當然是不服
輸的。一九九五年剛過, Arcsys就立馬開始了針對Cadence的挖人行動,在第一個月 內
,有九個工程師離開Cadence加入Arcsys。

在這樣的雙方態度下,冷戰自然就不斷地升溫。

陷阱:間諜對間諜

從九一年的四人成立公司到九三年的產品問世,Arcsys飛快的軟件進程,一直被
Cadence認為是有貓膩的。然而懷疑歸懷疑,在沒有任何證據之前,卡斯特羅只能鷹眼般
監視著Arcsys的一舉一動。

一九九四年九月,Cadence的一位資深軟件設計師,米奇‧依古瑟(Mitsuru
"Mitch" Igusa),此時已經是專管軟件架構、公司最重要的工程師之一,又向卡斯特羅
遞交了辭職信。

此時尚是Arcsys的挖人凍結期,卡斯特羅一方面追問米奇的去向,一方面許以高報酬
的承諾。米奇拒絕了卡斯特羅承諾的公司任何一個職位的誘惑,在去向上則自稱或許是成
立一家新公司,或許成為獨立咨詢人。

當米奇拒絕簽署一份不到Arcsys工作的說明書時,卡斯特羅已經過敏的神經更加懷疑
了。米奇‧依古瑟此時的工作主要是一個叫QPlace的新佈局技術,這是Cadence新一年為
了打敗Arcsys而新發展的秘密武器。米奇作為技術的軟件架構設計者,熟知這技術的每個
細節。

這樣一個非常專項的技術,在整個矽谷只有三四家做佈局與繞線的公司才可能有用,
而Arcsys是最大的可能買家。卡斯特羅覺得這又是一起Arcsys的陰謀,他覺得這是一個反
攻的時機了。

在米奇離開Cadence後,卡斯特羅請專人對原來米奇用過的工作站(比個人電腦更強
大威力的計算機)進行全面的細節偵訊。終於發現:米奇在離開Cadence的前一天,曾經
向自己家中的電腦發過一封6MB的電子郵件,這電子郵件中最大的一個文件有5.3MB,正是
Cadence的核心技術QPlace的源代碼文件。

有了這樣強硬的證據,Cadence通知了當地聖它克拉拉(Santa Clara)的檢察官,取
得了對米奇‧依古瑟的住宅與私人電子信箱的搜查權。他們找到了他們所期待的,QPlace
的全部源碼,數份拷貝,米奇與 Arcsys的管理人士的約會 記錄,以及Arcsys對米奇的錢
財支付等等。

這些發現證實了卡斯特羅的猜測,Arcsys是有系統地 有組織地對Cadence進行商業機
密盜竊。然而檢察官則審慎得多,這些證據只能說明Arcsys確實有意收買Cadence的技術
秘密,但並不能證實是米奇背後的黑手。收買贓物與組織盜竊是有很大的刑事上的差異的


卡斯特羅不得不再忍讓一次,期待下一次的賊贓俱獲。同時從這時起,卡斯特羅下令
對米奇進行私人偵探二十四小時追蹤。在這之後,米奇還數次與Arcsys的管理人員見面
,並接受經濟上的支付,這些後來都成為他的罪證。

有了這次的經驗,一九九五年年初,當九人從Cadence一離開,卡斯特羅立即讓專家
對他們的工作站進行詳查,他們找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類似事件,其中Chih -Liang
"Eric" Cheng 的一個叫「byebye.tar」文件是最嚴重的證據,這個文件包括了最新版本
的QPlace源代碼。因為QPlace是一個非常新的技術,Arcsys 還希望能得到已經更新後的
新源程序。

意外:第三者的重大發現

時間過去一年,轉眼到了九五年年中。徐建國執掌Arcsys已經滿一年,這是他的輝煌
時刻:他證實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在九四年六月到九五年六月,Arcsys完成了一千三百萬
美金的銷售額,這比前一年的一百七十萬要高了七倍,並實現盈利。更重要的,在一九九
五年六月 Arcsys成為上市公司, 每股價格26.50元,Arcsys 整個公司價值二億四千萬
。這個成績無論誰來評價,都要讚不絕口。

公司上市了,就意味著有了強大的經濟背景,也就可以不畏懼Cadence的法律威脅,
對卡斯特羅來說,徐建國一時看來更是不可觸摸了。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出現在卡斯特羅的面前。

一九九五年八月,卡斯特羅與徐建國二人的仇恨已經是人人皆知了。一位Cypress的
工程師打電話給卡斯特羅,覺得Arcsys的ArcCell的一條出錯信息,與Cadence的軟件一模
一樣,肯定了ArcCell至少抄襲了Cadence的部分源程序。

這位Cypress的工程師在測試ArcCell時,發現在開了太多顏色豐富的其它軟件時,
ArcCell會有時無法得到應有的顏色顯示,而報告一條出錯的信息。這是工作站軟件因為
採用X-windows,常有的一個毛病,不同軟件的顏色分配會出現衝突。這本來沒有什麼值
得特別注意的地方,然而這條 ArcCell的出錯是這樣的: Error a: color not found
in this file。這條錯誤本來是意圖寫成: Error :a color not found in this file
.

山不轉水轉,矽谷是一個太小的地方了。這位Cypress的工程師當年是Cadence的員工
,而且正是這段程序的創造者,而這個小小的語法錯誤因為實在沒有修改的必要,從來就
沒想去把它修改正確。

兩個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地方犯完全相同的低級錯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一個
明確的證據,表明Arcsys不僅僅是意圖盜取Cadence最新的技術,而且原來的ArcCell產品
本身就是對Cadence的直接侵權。現在卡斯特羅可以對 檢察官表明,Arcsys 不僅僅在後
面組織盜取Cadence的商業機密,而且其原來的產品本身就是贓物。

Arcsys並不知道這些事件的發生,在十一月期間,它宣佈與做驗證技術的ISS合併,
加強公司的競爭能力 ,合併後,公司取名Avanti(Avanti)。

檢察官同意了卡斯特羅的請求,在Avanti合併後一週,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初,對
Avanti整個公司進行搜查令。這樣大規模的搜查行動在矽谷歷史上也非常少見。

法庭:兩個巨人的戰場

然而對美國這個法律森林國家來說,進入法庭,就是另外一個戰場了,這是一個時間
與金錢的戰場。

這個戰場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奇特古怪,不是如技術般的一清二楚。Avanti憑借手中的
經濟能力,現在能打得起這個新的戰爭了。

因為Avanti的強大阻力,刑事訴訟進展非常緩慢,Cadence於是同時進行民事訴訟,
控告Avanti盜竊與銷售Cadence產權的產品。

Avanti也不甘示弱,反控告Cadence的壟斷與不公平競爭。因為Cadence在法庭尚未有
任何審理與判決的結論時,恐嚇Avanti用戶,強迫他們拋棄Avanti軟件,回到Cadence的
懷抱。

同時,卡斯特羅還在股票市場中買賣股票展開對Avanti的襲擊,Avanti股票長期處於
動盪狀態,這樣的結果是Avanti在需要新的銀行貸款進行收購新公司時,銀行對Avanti股
票的振蕩視為不可信任、投機的表現。這條行為,完全出於卡斯特羅對徐建國的個人仇恨
,走得太遠,終於導致矽谷眾人的反彈。

法庭的爭鬥是長期與艱辛的,戰爭的長度超過了任何人的想像。中間總共換過了三個
法官;有對反控的反控,有對反控的反控的反控;有法庭文件洩密事件;有SEC的插入調
查等等。

在二○○一年,對Avanti眾人的刑事訴訟終於有了結論。七月二十五日正式判決。

在檢察官撤銷了其中數項控罪、減輕大多控罪後,Avanti眾人以不爭辯(no contest
)承認了罪行。六人中有四人需服一到兩年的刑期,並判決Avanti對Cadence的損害性賠
償金額為一億九千五百萬美元,創下矽谷知識產權官司中,公司對公司最高賠償金額的刑
事案件。

六名被告的實際刑期和罰金如下:

總裁兼執行長徐建國,免服刑,罰金兩百七十萬美元;工程副總裁史帝芬.伍,州獄
兩年,罰金兩百七十萬美元;技術副總裁廖育曾,縣拘留所一年,罰金兩百七十萬美元;
行銷副總裁卓艾克,縣拘留所一年,罰金十萬八千美元;商業營運部門總監黃勁,免服刑
,罰金十萬八千美元;員工張艾克,縣拘留所三百六十四天,罰金兩百七十萬元。

現狀:五年後的今天  

從一九九六年官司開始,到二○○一年判決,五年過去了。對計算機行業來說,五年
就是另外一個變化的時代了。

這五年中,有下面的發展變化:

一、置身事外的Synopsys繼續其前端技術的領先,目前擁 有八成五的市場。

二、Avanti在一九九六年採用「潔淨室」手段重寫其Arccell的源程序,以保障
其合法性,新產品稱為銀河與阿波羅( Milkyway,Apollo)。

三、Avanti的佈局與繞線因為在時間驅動技術(Timing-driven)上的優勢,繼
續擴大其市場份額,到二○○一年與Cadence大致各佔市場的四成。

四、原來的Mentor graphics重新進入EDA市場。以多層次驗證(hierachical
verification)取得驗證市場以及一些新市場的最大份額。

五、卡斯特羅在一九九七年離開Cadence。按他自己的說法,與Avanti之戰讓他
噁心,在收購一家名為C&P的EDA公司後,終於可以將總裁與首席執行官的責任交給新的
首席執行官,從而脫離EDA這個市場。

在二○○一年的七月判決之後,Avanti可以說處於絕望的邊緣了。公司大多董事會成
員在監獄中;而每月首先需要對罰款進行支付;Cadence的民事訴訟依然進行;用戶對
Avanti將來表示懷疑,導致銷售額大減。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出人意料之外的,Synopsys宣佈將以八億美金收購Avanti。
立即在矽谷各公司與工程師們間引起爭論。

Synopsys是這樣回答一些工程師對其道德立場的指控的:Synopsys在八億收購中,其
中一億是給原Avanti董事局的數位董事,以保證他們在將來不會出現在Synopsys的任何管
理階層。Synopsys以金錢來洗清與原來Avanti眾人的聯繫關係。在這一億美金中,徐建國
個人將得到大約四千萬美金。

這算是EDA市場目前暫時歸於平靜。

回顧:兩個輸家的結果

到二○○一年,EDA市場可算是出現四大金剛的局面,從銷售額上:

第一 Cadence,大約十五億美金。

第二 Synopsys,大約九億美金。

第三 Mentor Graphics,大約七億美金。

第四 Avanti,大約四億美金。

隨著Synopsys收購Avanti,將使得Synopsys的技術力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強。隨著現在
工藝技術進入點一八微米(0。18 um)範圍,新軟件的呼聲更加強烈,在未來的數年中,
又將是另外戰爭的開始。

這數年的爭執,可說對Cadence與Avanti都是不利的。Cadence逐漸消失了自己在後端
與驗證市場的壟斷地位;Avanti則一直生 活在官司的恐怖狀態之下,最終被壓垮;而旁
觀的Synopsys加強了自己的前端壟斷地位;Mentor則藉機東山再起。

即使對卡斯特羅與徐建國兩人來說,也是糟糕的。

卡斯特羅在九七年心灰意冷離開EDA領域,因為個人感情參與太多而導致與整個矽谷
EDA界的某種敵視(因為在Avanti盜竊一案中,EDA各界反應冷淡)。

而徐建國目前絕大部分時間在台灣,也不願意回到矽谷,現在矽谷的工業界已經將其
視為犯罪分子,不再有任何的個人信用了。

後記

因為個人的工作是EDA的CAD領域,所以對行業算是比較熟悉。而徐建國領導Avanti的
故事曾經是矽谷華人引以為傲的。誰知事件的結果竟然是反過來:因為徐建國的行為,矽
谷出現一定程度的對華人工程師的不信任現象。

個人對此事的看法:我有使用過Cadence的Cell ensemble與Avanti的ArcCell與
Apollo,Avanti有少許的技術優勢,法官在最後判決中,主要針對ArcCell的Database部
分的抄襲是明顯的。這就如同一輛汽車,Avanti的數位工程師有了一個更好的引擎,然而
車身的設計就直接抄襲了Cadence的車身了。

商業軟件的產權保護與標準的開放,一直是行業爭論不休的話題,儘管許多用戶從使
用角度上呼籲資料的公開,標準的制訂,然而公司自定標準的強大門檻效應(其它公司難
以進入該市場),卻使得這些標準的推動進展緩慢。對資料的不公開,雖然保護了公司的
利益,卻明顯阻礙了技術的交流。

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又一個官司算是對這個故事的一個尾巴。Silicon 
Valley Research,一家非常老的EDA公司,向矽谷的各位工程師詢問徐建國的去向,以
便將法律告訴文件送到他的手中。在前數日,SVR在民事法庭上對Avanti提出控訴,不公
平競爭。在九十年代初期,SVR曾經是佈局與繞線的第二位市場,然而Avanti的興起導致
了SVR的失落。他們現在要討回公平。

一位行業精英落到過街老鼠的地位,值得我們思考。

二○○一年一二月二六於美國矽谷

華人在EDA產業界地位很高,名人也很多,教父級人物首推黃炎松,他是Cadence前身
益華(ECAD)的共同創辦人,與他攜手的是趙修平等人。黃炎松則以本土親和出名,現在是
多家公司的董事,也協助新一代創業,在GRIC創辦人陳宏的眼中,黃炎松是他的「導師」
。另一位有名的EDA傑出華裔則是 Montor最高職位的華裔副總裁南寧,但英年早逝。在
Cadence的李懷也是赫赫有名的。王山則是Epic的創辦人,後來公司被新思並購之後,現
在加入上市公司Nassda。

居龍原所屬的公司TMA(Technology Modeling Associates)在徐建國大肆並購的市場
策略之下,在九八年成為先驅並購的公司之一。居龍也隨著TMA的老闆傑威(Roy E.
Jewell)一同服務先驅。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財富執行力 富爸爸的槓桿原理

Ref.: 財富執行力 富爸爸的槓桿原理

這本書是 羅勃特.T.清崎 的系列作品之ㄧ.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內容, 就是對房地產的分析. 裡面討論到了很多稅務的問題, 對美國人來說, 他們給房地產投資很多稅務減免. 相對於 工資收入大約要繳 50% 的稅, 金融證券投資收入要繳 30 % 的稅, 房地產投資的稅更少減免更多! 所以 羅勃特.T.清崎 稱之為 0% 的收入. (但是考慮維護費用和房屋稅等等, 這個觀點未必正確, 有待進一步了解!)

稅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以台灣來說, 租金收入將近一半(43%)可以免稅, 假設租金收入不影響稅金級距, 則等於租金收入的稅率只有工資收入的稅率的六成. 股息收入就沒有這個優點了, 但是台灣資本利得不扣稅, 也是另一種 0% 收入XD 但是資本利得基本上不可能是 被動收入了 ~~~ 殘念!

房地產有一個很簡單的特色可以說是其它投資工具缺乏的 -- 長期貸款! 金融證券也可以利用貸款 (槓桿) 來籌措資金, 但是相對短期! 利率也高! 然而房地產貸款利率卻很低, 而且時間很長!

這本書很強調槓桿的利用! 但是對槓桿的風險討論得太少了!!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一個數學家的回憶錄

Ref.: Amazon.com: Adventures of a Mathematician (9780520071544): S. M. Ulam, Daniel Hirsch, William G. Matthews, Françoise Ulam, Jan Mycielski: Books
Ref.: 金石堂網路書店〉中文書〉一個數學家的回憶錄


雖然 Ulam 也是很知名的學者, 但是他那個時代的天才太多了, 比起他自身的故事, 讀這本書的人可能更希望多了解他和那個時代的大師之間的交誼! 以及他對這些大師的評價. 尤其是他與 Von Neumann 和 Nobert Weiner 之間的交誼. (這兩位都是神童, 也有非常耀眼的學術成就, 但是他們卻自覺沒辦法滿足大家對他們的期望.) Ulam 和 Von Neumann 算是很親近的朋友! 他的近身觀察當然是更加有價值!

書中提到 Brikhoff 的故事也很有趣, 基本上 Ulam 受了 Brikhoff 很多幫助, 某個程度上 Brikhoff 可以說是他的事業導師! 但是 Brikhoff 和 Von Neumann 之間卻有一些心結, 因為 Von Neumann 在遍歷定理的研究上, 曾經被 Brikhoff 婊過! 雖然 Brikhoff 的證明更好而且更一般性, 但是實際上是 Von Neumann 先做出突破性的結果, 但是卻被 Brikhoff 靠人脈搶先發表! 使得 Von Neumann 一直耿耿於懷!

Von Neumann had this habit of considering the line of least resistance. Of course, with his powerful brain he could quickly vanquish all small obstacles or difficulties and then go on. But if the difficulty was great right from the start, he would not knock his head against the wall, nor would he—as I once expressed it to Schreier—walk around the fortress and knok here and there to find the weakest spots and try to break ghrough. He would switch to another problem. On the whole in his work habits I would call Johnny more realistic than optimistic (p. 78)

Ulam 提到, 基本上 Von Neumann 是技巧的大師, 大部分的數學家只有幾招看家本領, 但是 Von Neumann 卻不受此限, 他的技巧非常豐富. 但是某個程度上他也是技巧的奴隸! 他偏向於解決他能夠解決的問題, 也因此他很少真正致力於超級難題! 或許這也是他在評價上略低於其他大數學家的原因.

在這個層面上, Ulam 認為 Von Neumann 和 Nobert Weiner 很像! 技巧超群但原創性就沒有這麼讓人驚艷! (Ulam 認為 Nobert Weiner 的技巧沒那麼多, 但是他對這些技巧的應用能力卻非常驚人) 他認為或許是因為他們太過重視有效的解決方案, 而少了一些瘋狂的想法!

Ref.: Ulam談von Neumann_聞笛賦_新浪博客

牛頓是外行?

我個人很不喜歡這種不尊重前人的人.

牛頓在南海事件的確是貪婪! 這個沒什麼好為他開解的, 但是說

"那些自以為聰明或專業的人,
隨便摸一下投資就以為什麼都懂了,
殊不知隔行如隔山。"

我就沒辦法接受了!

牛頓是十七世紀的人, 經濟學基本上是在十八世紀之後才開始發展. 基本上用現代觀點去看牛頓是很愚蠢的.

姑且不論牛頓在科學上的貢獻. 由於科學史比較不關心牛頓擔任至鑄幣廠廠長時的事蹟, 所以一般鮮有著墨. 但是他其實做了很多努力. 除了 WIKI 上可以查到的 "牛頓在1717年通過安妮女王法案創立了在金幣和銀幣之間的聯繫,非正式的把英鎊錢幣從銀本位轉移到了金本位" 之外, 他也是第一位利用數理統計方法, 去估計未來貨幣流量並進行調節的人.

牛頓是因為在皇家鑄幣廠的優異表現而被封為爵士, 這就表示他做得比大部分的廠長好! 當時的皇家鑄幣廠大概類似今天的中央銀行. 如果洪先生自認為比 彭淮南, 伯南克或者是葛林斯潘專業, 那他以這種態度去評論牛頓, 我就沒話說!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退休規劃

Ref.: 一生3錢過四關 善用保命錢、投資錢、投機錢富足一生 By 宋炎本
Ref.: 這樣退休夠了嗎?CFP教您作退休規劃

最近看了這兩本書. 都是關於退休理財規劃的書. 書的內容都不錯, 但是有一點讓我大惑不解的就是, 為什麼這類書都預設可以輕易做到 8~10% 的年化報酬率? 而且做退休年金的提領時, 都是用固定數字, 而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 這當然讓計算出來的數字比較可親, 但是也未免有點脫離現實. 不過書中關於資產配置的內容還是很值得參考.
一個完整的投資目標應包含下列六大要素,一般稱為「投資政策說明書」(Investment Policy Statement,簡稱IPS):一、報酬率目標;二、可承受的風險;三、可投資的期間;四、流動性要求;五、稅的考量;六、其他限制。
基本上, 依照書中的論點, 人生可以共有幾個錢關! 結婚, 購屋, 教育基金, 退休
三十歲結婚需要100萬元;
四十歲購屋需要300萬元頭期款;
五十歲為兩個小孩的高等教育金各準備300萬元,合計600萬元;
六十歲退休金要準備2,000萬元。
下面我造一個一般人的 CASE 來討論, 下面的 PV 是指"現值". 也就是說換算成現在的價值, 這樣才方便進行比較!

如果照帳面數字來看, 前兩關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問題是在第三和第四關. 如果房子的頭期款300萬, 那可以貸到 700萬到800萬, 一個月大約要付 4萬到5萬的利息! 還有兩個孩子要養! 這種情況下一年可以存多少錢? 固定的支出一年大概就要 120萬了吧~~ 對家戶月所得 10~12 萬的家庭來說, 應該不會剩太多錢可以投資! 也就是說, 投資的資本大多是要靠 30 ~ 40 歲之間存下來的錢!

假設30 ~ 40 歲之間, 每個月可以存五萬, 投報率 7%, 那麼可以存的錢的 PV 大約是 700 萬, 所以會剩下 PV 400 萬! 如果 40~50 歲之間, 一個月只能存一萬, 那麼到五十歲時 PV 大約 700~800萬. 這個時候付掉 600 萬的教育基金, 還剩下一兩百萬! 但是還有十年房貸! 雖然小孩可能已經可以自己打工賺錢, 但是多少可能還是要家裡資助, 所以可能只存 4 萬! 六十歲退休時大約有 800~900 萬的現金 + 付清貸款的房子 (假設比通膨高1%的房價漲幅, 大約 PV 值 1300 萬, 但是考慮折舊, 應該沒有那麼樂觀)! 算是勉強可以達到目標, 但是大部分的資金還是壓在房產, 難道才六十歲就要搬到鄉下嗎?

不過書中對於資產規劃的部分還是可以參考! 宋炎本建議把資金分成三類, 保命錢, 投資錢, 投機錢! 配置心法如下:
調整各筆錢的配置比重
1.根據過關目標的變化調整或不調整
2.投資錢不需頻繁調整(前提是投資績效表現一致)
3.投機錢必須停利停損
4.保命錢不需頻繁調整
5.重置法(固定比例調整,配置比重)
6.主動判斷
宋炎本建議可以將投資錢以三年為單位去檢視, 追求三年30%的報酬率! (雖然我個人認為難度很高! 還要做主動判斷!但是對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有幫助!)

其中保命錢的配置比較複雜, 他建議分為三層
  • 第一層保命錢 (應付日常開銷): 與投機錢、投資錢呈不相關. 至少六個月的家庭生活費。現金、活存、定存。國內有些保守的全球組合基金可以做到報酬高於定存,投資版年以上較不易虧損,且隨時可以贖回。
  • 第二層保命錢(救援投機錢): 與投機錢、投資錢呈負相關或不相關.
  • 第三層保命錢(救援投資錢與投機錢): 與投機錢、投資錢呈負相關
第二層和第三層救命錢的目的, 是因為雖然目標是每年10%, 但是難免績效難免起起伏伏, 所以用救命錢來支援投資錢. 此外, 投資標的最好和其他的投資標的呈現負相關! 這也是少數理財書真的談到這方面的概念!

救命錢很重視流動性和變現性! 但是使用方式卻沒有一定的規範! 以宋炎本的說法, 甚至可以用來攤平大幅虧損的投機錢! 這顯然和他所說的停損停利相違背! 如果投資組合中, 本來就有利用 相關係數分析 來進行配置, 則我想可以不用特別去區分第二三層的保命錢!

我認為保命錢可以分為兩類: 日常開銷用 -- 六個月的家庭生活費! 直接定存! 另一類是高於定存但報酬率比較低的投資標的(相對於投資錢的 10 % 目標), 例如 5%! 而且偏向相關係數與投資錢相反的標的! 像是債券和房地產! 至於實際的配置, 宋炎本有建議一些區間, 我是覺得 20%, 60%, 20% 的比例還不錯! 但是最好可以模擬計算一下!

Ref.: 落實資產配置 退休沒煩惱 -- 怪老子
Ref.: 一生三錢過四關 筆記 @ enjoy life :: 痞客邦 PIXNET ::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賺外匯才是能繁榮台灣的八掛?

Ref.: 台灣對中國的持續貿易順差,值得誇耀嗎?

韓國也面臨了低階製造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但是韓勞和韓商皆是受害者,是命運共同體,韓商要求政府給予暫時補貼苟延殘喘,並趁機努力轉型至中階製造,在共同危機意識和激烈競爭下,原有的低階升級至中階,造成原有的中階製造商的生存壓力,如此一來又逼出了幾家升至高階技術的廠商。

反觀台灣低階製造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中,台勞是受害者,台商卻是受益者,不旦沒有採取產業升級的策略,反倒是向政府遊說解除投資限制,大量外移至中國,然後用舊有的技術、更低的工資另起爐灶。這就是台灣輸韓國的關鍵。

個人的一點感想....

台灣人口這麼多, 天然資源又匱乏~~ 做附加價值高且技術密集的外銷是最好的(e.g., 鐘錶, 花卉, 設計, 軟體), 這種產業不太需要進口原料, 主要是依賴人才!

其次是做附加價值高但資源密集的產業, 像是 金融, 半導體 和 生醫 (資本密集), 高科技材料 (需要進口鋼材或塑化原料)等等;

至於觀光之類的產業呢? 我個人並不認為台灣應該走這個方向. 我這麼說, 很多相關從業人員可能會很恨我XD 但是觀光業其實是很消耗天然資源的. 台灣地窄人稠, 一些觀光景點光是台灣人自己就搞到水洩不通, 如果真的有很多外國觀光客來, 那麼自然資源的消耗一定更劇! 像是溫泉區的水土保持等等, 都是已經知道的問題了! 如果要限制來客數量, 那麼能夠賺到的錢也很有限...除非我們要走的觀光方向是另一個新加坡....

財務自由和富裕

前幾天和一個很熱愛投資的朋友聊天,聊到了財務自由的概念.

一般來說, 財務自由的定義指 "被動收入超過生活支出". 這裡又多了兩個詞需要定義 -- 被動收入生活支出. 生活支出 比較直覺, 這就是你想過的生活品質的花費! 所以這是非常主觀的數字, 一個月五萬, 一個月十萬, 甚至一個月二十萬, 都沒有不可以! 只是可不可行而已.

被動收入 的定義比較模糊, 有人認為是 "被動收入是一種只要付出一點努力進行維護,就能定期獲得的收入。" 但是如何 "一點努力" 要如何去界定? 以我這位朋友來說, 他就以為炒作外匯和期權也算是被動收入! 這個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這些金融交易往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盯盤! 所以用錢賺錢不等於被動收入!

從理財的角度來看, 我認為最理想的被動收入應該是 "付出努力建立之後, 無需費力維持就可以持續的盈利". 舉個例來說, 買房子出租算是被動收入, 雖然有一些維護的工作要作, 但是這些維護工作其實也可以交由代理人來做; 基本上股票和債券的股利也能夠算(賺價差不算), 年金保險應該也算! 當然我們必須先付出心力去建立投資組合, 但是建立之後就可以持續的盈利!

我這裡特別用"盈利"兩個字來定義被動收入, 因為以本金攤提的方式並不能算是被動收入, 舉個例來說 "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 也就是所謂的以房養老, 實際上是攤提自己的本金! 這個就不能夠算是盈利! 當然! 建立投資組合之後, 如果不管理, 還是有可能虧錢!(其實管了也可能虧錢!) 但所有的投資都有這種風險, 如果要考慮虧錢問題, 那麼大概沒有被動收入可言 -- 畢竟定存也可能因為通膨而虧錢....就算是版權和專利權的收入, 也會因為年限到期而價值消散.

回過頭來談財務自由. 如果一個人要算是達到財務自由, 就得先問她打算一年花多少生活費. 如果打算花 100 萬, 那麼一年的被動收入就要高達 100 萬! 直白地說, 資產足以安心退休就是達到財務自由! (嚴格來說有點不同, 安心退休應該是指資產在死之前花不完XD 所以如果本金夠多, 其實 0 被動收入也可以安心退休XD)

所以簡單的公式如下:
年生活費 = (資產提領率 + 年化通貨膨脹) X 總資產

因為 資產提領率 = 年生活費 / 總資產, 所以其實我們追求的實質年化報酬率就是資產提領率. 因此, 如果我們認為年生活費要 60 萬, 實質年化報酬率為 0.02, 則總資產需為 3000 萬!

那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富裕呢? 我覺得比較客觀的定義是, 年生活費到達全台灣前 10% 家庭的可支配所得.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 2011 年 的數字應該是 160 萬出頭. 由於債券的實質年化報酬率大約才 2%, 所以 資產提領率 用 2% 計, 可以算出來, 家庭總資產要超過 八千萬才算是 富裕.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專業投機原理

Ref.: 十分鐘讀經典--專業投機原理 | 幣圖誌Bituzi - 挑戰市場規則



《專業投機原理》(Trader Vic-- methods of a Wall Street master ,作者:Victor Sperandeo, T. Sullivan Brown,俞濟群先生譯 ,出版社:寰宇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96417)。

Ref.: 專業投機原理I書摘(一) @ 賴老師投資教室 :: 痞客邦 PIXNET ::
Ref.: 專業投機原理I書摘(二) @ 賴老師投資教室 :: 痞客邦 PIXNET ::
Ref.: 專業投機原理I書摘(三) @ 賴老師投資教室 :: 痞客邦 PIXNET ::
Ref.: 專業投機原理I書摘(四) @ 賴老師投資教室 :: 痞客邦 PIXNET ::

Sperandeo 主要的投資工具是期貨選擇權. 所以投資的長度主要是中短期! 因基本分析只是選擇標的的基礎, 實際操作更依賴 "技術分析". 也因此他十分推崇道氏理論! 但是他的技術分析偏向並不是以靠盤感為主, 而是依賴統計分析! 所以在他的書中, 十分強調電腦的應用. 請注意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談他 1968 到 1990 之間的經驗, 而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是在 1982 之後才建立, 所以 Sperandeo 算是很有先見之明而且很跟得上時代的投資大師!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 Sperandeo 對投機的定義! 凱因斯對投資和投機的定義為
  • 投資: 追求標的本身產生報酬的能力
  • 投機: 追求標的在他人心中價值的改變

所以收藏藝術品和紅酒都算是投機! 而 Sperandeo 對投機又再度細分! 他認為投機和賭博很像! 真正的投機者, 他們其實會去精算機率, 只有在贏的機率夠高時才會出手; 但是一般的賭徒則否!
  • 投機: 透過風險控管追求期望報酬 (在勝算有利時才承擔風險)
  • 賭博: 無視風險控管追求報酬
Sperandeo 認為合理的比例是 利潤:風險 = 3:1. 但是不像賭撲克牌, 基本上股市和期權都無法精算機率! 要能夠利用機率, 基本上就是利用統計資料,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分析, 而是套用了電腦計算和統計的技術分析!

至於交易原則, 則是由高而低如下所視
  1. 保障資本
  2. 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3. 追求卓越的報酬

風險控管

可以看出來, Sperandeo 相當重視風險控管! 同樣的概念也可見於 "隨機致富的陷阱"! 所以 Sperandeo 十分重視交易紀律和停損! 最初的部位不應超過總資本的10%,而停損應控制在部位的10%到20%之間。這麼做,虧損絕對不會超過總資本的1%到2%。一旦停損出場,任何新部位都應按比例縮小。如果有獲利,應將一部份獲利用在新部位上,另一半存入銀行,如此不但能增加獲利潛能,又可以保障部份獲利

相對之下, 彼得林區就不是那麼在意停損! 這是因為交易方式的不同!很多期指專家都強調停損, 但是很多股票專家卻認為不該停損! 我認為這中間的差異是在於
  • 股票不須考慮時間價值, 但期指要考慮!
  • 停損並不是因為跌價而停損, 而是因為判斷錯誤而停損! 所以價值分析停損應該是因為意外的基本面改變, 而技術面分析停損則是訊號失靈! 如果依賴盤感就很難有一致的作法!

好用的技術指標
最常用的輔助性技術工具包括:移動平均線、相對強度指標及動能指標。

移動平均線
如果價格在均線之下,他絕不會買進;在均線之上,絕不會賣出。此外,當10週移動平均線穿越30週移動平均線,而且兩者的斜率都向上,價格又位在兩條均線上方,代表買進訊號。
相對強度指標
當指數創新高時,尋找同時或領先創新高的領導股票,上漲的機率最高。但切記不能在創新高時買進,必須在回檔的跌勢中出手,這種股票迅速回升的機會較高,上漲速度也更快。
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應該買進相對強度最強的股票。
動能指標


騰落線會和指數呈現同方向變動,一旦兩者出現背離,通常代表趨勢即將反轉。投資人也可以計算價格震盪指標,方法是計算前一天與前五天的收盤價差值,然後加總最近十天的差值,這便是10天期移動總和。

趨勢的平均餘命

Sperandeo 評估趨勢持的方法,是利用過去的統計數據,來判斷目前行情達到特定幅度及期間的機率。舉例而言,1987年10月崩盤當時的主要中期趨勢,在96天內上漲了22.9%,這不論在幅度或期間而言,都已經達到歷史上多頭市場中期走勢的平均水準。以壽險的術語來說,行情已經達到平均壽命,歷史上有一半中期走勢都在此之前結束。

Sperandeo 的建言
  • 根據計劃進行交易,並嚴格遵守計劃
  • 對交易者而言,最困難的是行情觸及停損點時認賠出場,而預設的到價停損單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困擾。
  • 如果依風險/報酬比1:3的比率進場,當價格漲到風險/報酬比1:2時,應該將停損點調整至成本之上。當價格漲到目標價位時,必須了結三分之一或一半,並調高剩餘部位的停損點。
  • 虧損部位不可加碼
  • 不可僅因價格偏低而買進;或價格偏高而賣出。
  • 只能在流動性高的市場中交易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2013 Presburger Award

2013 Presburger Award 頒給傳說中的天才 Erik Demaine .... 網路上有提供他的演講影片.

但是去年的得主是他的學生 -- Mihai Patrascu XD

Mihai Patrascu 曾經在他的 BLOG 上說, 他覺得 Erik Demaine 不太聰明, 都搞不太懂他的研究XD

天才真是永無止境阿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Ref.: 博客來書籍館>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彼得林區想買的就是成長股! 他和 FISHER 一樣, 不在意買在高本益比, 因為他認為 盈餘成長率可以維持住本益比. 也就是說, 如果買入時本益比是 20 (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 5%), 而盈餘成長率每年高達 10%, 表示持有股票第二年時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本益比的倒數)等於是 5.5%.

所以當買到彼得林區所謂的快速成長股時, 就算買入時本益比是20, 五年後外部股東報酬率會飆升到 12%. 這就是查李孟格說的, 在普通的價格買到好公司, 會比好價格買普通的公司更好.....不過判斷所位的好公司難度實在太高了! 除此之外, 彼得林區和價值投資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 價值投資認為等待時機很重要, 但是基本上彼得林區認為手上的現金不該保留太多.

第七章: 我買到了! 我買到了! 買到了什麼?

在這個章節中, 彼得林區將股票分成六類:緩慢成長股、穩健成長股、快速成長股、景氣循環股、資產股、轉機股. 我之前也曾經稍為討論過股票的分類! 但是不太成功! 所以這讓我很感興趣!
  • 緩慢成長股: 股利豐厚! 年盈餘成長率 2%~4%
    • 緩慢成長股還是成長股! 彼得林區的選股風格就是找成長股! 但是因為缺乏成長力道, 所以基本上彼得林區不買這種股票, 也就是說, 他更不會買定存股! 或者說, 以彼得林區的定義, 這種股票就是定存股! 如果買這種股票就是想要他的股利!
  • 穩健成長股: 大型股, 像是寶鹼和高露潔! 年盈餘成長率大約是10%~12%! 這種股票通常經得起考驗, 即使是在景氣很差的時期, 他們衰退的比別人少, 而且可以撐過低潮!
  • 快速成長股: 年盈餘成長率大約是20%~25%! 通常是年輕, 小型, 積極的新公司! 當然也有可能反轉XD 林區認為買這種股票的訣竅是健全的資產負債表和推算會成長多久以及值得用多少錢去買!
    • 這其實難度不小! 快速成長股基本上就屬於 費雪說的超級成長股!
    • 此外, 健全的資產負債表, 表是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展現其穩定性, 例如 5 年! 但是連續五年都有這種好表現的公司, 其營收會到達 2.5 ~ 3 倍!台灣的市場有這麼大嗎? 依照台灣上市的規定, 盈餘至少要有近 4 千萬, 如果稅後純益率是 10 % 的公司, 則其營業額要四億! 也就是說, 五年的時間會從 四億成長到 12 億! 這會不受注目嗎?
    • 而且, 台灣的市場有那麼大嗎? 大到 12 億嗎? 像是茂順的營收大約是 23 億! 這已經是那個行業的台灣主要廠商了! 也就是說,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看待, 這種成長速度頂多再繼續個3 ~ 4 年!
  • 景氣循環股: 汽車航空鋼鐵類股都算是景氣循環股! 散戶很容易掛在這裡, 因為這些幾乎都是大公司, 感覺很安全XD 能否正確判斷"時機"是買進這種股票的成功因素!
    1. 有點懷疑可行性! 畢竟這必須很懂某個產業並且很了解財報的閱讀.....
  • 資產股: 林區對這種股票的定義和一般人不同! "資產股就是你知道某家公司握有某種資產但是華爾街不知道"!
    1. 買這種股票, 概念類似 葛拉漢! PBR 要低, 像中華電信, 資產固然很多, 但是股價也高, 想當然不是啥好投資!
  • 轉機股: 衰退的好公司! 這是一個可以大賺的選擇, 當然風險也很大, 就算是彼得林區也失敗很多, 所以買的股票占資產比例不能太大, 林區自己舉的成功案例也才買5% 而已!
    1. 所謂的危機, 包含了意外災難和企業重整! 這讓我想到 力成和爾必達的事情, 還有最近鴻海的問題.
    2. 買這種股票期望的就是大賺小賠, 所以佔持股比例決不可高, 而且要嚴格注意停損問題!
彼得林區在第十一章:兩分鐘的推敲裡面有提到, 買不同類型的股票有不同類型的操作方式! 所以在考慮買進之前, 應該做個推敲! (當然要作研究, 這個推敲有點類似檢查表!) 推敲的內容可以參考下面的最後檢查表.

Ref.: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重點整理 - 柏克希爾哈薩維 - 無名小站
◎最後的檢查表
◎所有股票都適用:
1.本益比與盈餘成長率的關係
2.法人機構的持股越低越好
3.公司內部人士是否買進自家公司股票
4.企業是否回購自家公司股票
5.到目前為止的盈餘紀錄是否穩定
6.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健全還是疲弱
7.現金部位(現金總額-長期負債=現金淨額→計算每股現金淨值)
◎緩慢成長股:
1.是否持續發放股利,並且持續調高股利
2.股利佔盈餘的比例越低越好
◎穩健成長股:
1.這類股票是不太可能被三振出局的大型公司。因此其關鍵就在於股價,而本益比可以告訴你目前的股價是否偏高
2.檢視公司可能進行的「多慘化」經營,看看是否會拖累未來的盈餘
3.檢視公司的長期成長率,看看近幾年是否維持相同的成長動能
4.如果你準備長期持股,要注意該公司在過去幾次景氣衰退和股市大跌時的表現
◎快速成長股:
1.仔細調查讓特定公司賺錢的特定商品是否佔該公司業務的主要部分
2.檢視最近幾年的盈餘成長率(20%到25%之間最好,如果超過25%,就會擔心成長率是否難以維持)
3.這家公司是否已經在一個以上的城鎮,成功地複製其經營模式,並證明未來的擴張將會成功
4.這家公司是否還有成長空間
5.本益比是否和其成長率相當
6.擴張的速度是否正在加快,或是正在減慢
7.很少有法人機構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
◎景氣循環股
1.密切注意存貨的狀況,以及市場上的供需關係
2.在景氣復甦時,本益比通常會降低;而一但盈餘創新高峰,投資人就要小心景氣擴張或許即將結束
3.如果你對自己所投資的景氣循環股相當了解的話,便擁有研判景氣循環變化的優勢
4.「時機」是投資景氣循環股的最大關鍵
◎資產股
1.資產價值為何?是否擁有隱藏資產?
2.有多少負債要靠這些資產來償還?
3.這家公司是否有新的負債,並使得資產價值更低?
4.是否有人準備收購這家公司,並讓股東能從這些資產中獲利?
◎轉機股
1.最重要的是,這家公司會不會被債權人逼上絕路?它有多少現金?負債又有多少?
2.如果公司已經宣告破產,股東還可以分到些什麼?
3.這家公司計劃如何起死回生、東山再起呢?
4.生意好轉了嗎?
5.成本是否縮減了?如果是,其成效如何?
6.投資成功的轉機股的最大好處是,這種股票的漲跌最不會受到大盤起落的影響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If you think it's that simple, then do it yourself.

Ref.: 設計師希望天兵客戶知道的五件事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f you think it's that simple, then do it yourself. (Designed by Ams Design Studio)

好像不用多說什麼! 我怨念很重的樣子! 看到就決定貼上來了! 科科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土耳其"王"

Ref.: 王凱傑睡百台妹、拍性愛帶 陶晶瑩:李宗瑞更過分 | ETtoday社會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最近因為這位 土耳其"王", CCR 吵得很兇.... 網路上還出現 CCR 實驗

老實說這個新聞我覺得跟CCR 沒啥關係! 一個有點錢, 又帥, 又溫柔, 又懂得把妹手段的人, 本來就很吃香~~ 如果今天 Liv Tyler( or 蒼井優) 跟男生說要回去餵兔仔, 很多男生也會乖乖跟著去吧 (仙人跳?那是什麼?)

雖然蠻多人批評這些女生有 white fever 之類的症狀 (難聽ㄧ點就是西餐妹); 但是想要找到優質的伴侶是人性.....頂多只能說這些女孩子天真或者智商不高罷了~~

有時候我不太懂為何有這麼多男性對這些現象義憤填膺! 反正在找伴侶時, 自然會把不適合的排除, 而這些被他們貼上特殊標籤的女性, 也必然是會被他們排除的對象, 所以其實也沒啥利害關係....XD

其實根據 small world 的研究, 那些私生活比較混亂的人, 都是自成一個圈子, 所以那些在夜店撿屍體或者當屍體被撿的始終是那些人. 某個程度上, 這是類似上下交相賊....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高斯

剛剛和我女友通電話....題到 "丈量世界" 裡面有高斯....

我女友問說: "這個高斯是 photoshop 的高斯模糊的高斯嗎?"

我說: "應該是吧~~! 那應該是根據高斯分布做模糊處理..."

我女友又問: "高斯很厲害嗎?"

我驚訝道: "當然阿~~~他是天才中的天才ㄟ....高斯分布, 最小平方法, 正17邊形尺規作圖, 非歐幾何, 物理上也有高斯定律...."

我女友又問: "這樣有很偉大嗎? 到底有多偉大?"

我: ".....很難明確跟你說有多偉大...., 雖然我常常說, 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有他的價值, 但是老實說, 跟高斯比, 我的研究基本上是垃圾.....印我博士論文的那些紙, 如果拿去給高斯當計算紙都還比較有貢獻."

講完這句話, 我有點起雞皮疙瘩~~

某些有趣的練結

沒空整理, 先貼上來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多一點對前人的尊重吧

Ref.: The Sky of Gene: 問題出在經濟嗎?笨蛋!

典型的護航文阿~~

不論是牛頓力學還是計算理論, 都也有它本身的缺陷和限制, Laplace 也曾經很自豪的認為物理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c.f.拉普拉斯的惡魔) XD 以前基因體學的全盛時期, 也有人認為基因圖譜解出來~~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切遺傳疾病XD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還差得遠XD

我是佩服彭教授的努力! 但是我實在不喜歡他那種 "別的領域的學者很笨" 的態度...; 前人的理論當然有很多缺陷, 不然學術也沒有可以進步的地方了....但是我們對前人的努力和成功應該要有更多的尊重吧~~

動則用 "XX派的盲點", "XX派搞不懂", 的角度去看, 怎麼可能真的去欣賞和了解前人的想法和學術理論歷史背景?

跟我比較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還喜歡經濟學的思考模式! 但是我也一向不掩飾我對很多經濟學者的質疑! (例如對科技進步的極端樂觀信念) 但是這真的是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嗎? 還是被政治人物扭曲後的思想?

"The ideas of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both when they are right and when they are wrong, are more powerful tha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Indeed the world is ruled by little else. 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fluence,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老實說, 我的不滿只是在於~~ 身為學者, 應該對這些前輩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尊重....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國際觀

Ref.:幹嘛要有國際觀?菲律賓事件過後…… @ 明騎西行記 :: 痞客邦 PIXNET ::
Ref.:天殺的國際觀 | 永遠的聖誕節

最近的菲律賓事件, 很意外的牽扯到了"國際觀"....

身為一個阿宅, 我一直很好奇要如何定義國際觀! 我個人很小家子氣的認為, 台灣很多人心中的國際觀, 大概就是英文很好, 出國經驗豐富(例如留學), 對外國文化友善(CCR?), 很熟悉國際新聞 等等!

可是依這些標準判斷, 我們可以很輕易的舉出一些反例 -- 絕對不會被認為有國際觀的類型!

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下, 發現其實還真的找不太到相關的定義! 劉必榮教授雖然有寫一篇文章討論如何培養國際觀. 但是在我看來太過注重細節了, 太過強調實用面和工具面! 我們在談價值觀, 人生觀, 金錢觀, 兩性觀 等等 "觀" 時, 指的通常是一種精神, 一種態度, 一種哲學, 一種思考方式....而不是強調知識和技能的累積. 劉教授建議的培養方式, 或許對政治系, 國際關係或者國際貿易系來說是必要的, 但是未必是一般社會大眾所必要的!

Bournemouth University 也嚐試定義國際觀
  • Enabl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links between their own lives and those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which shape life
  • Develop skills, attitudes and values to enable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to bring about change for ‘common good' and to take control of their own live
  • Work towards a more just and sustainable world where power and resources are more equitably shared.

第三第四點似乎有點立意過高, 但是大學當然要強調他們是要培養未來的領導者, 所以這點就不強求了! 至於第一第二點, 顯然只需要對全球有一個概略認識. 這有點像是身為台灣人, 我們需要知道概略的台灣氣候生態, 政治, 以及各地的文化, 但是我們未必要了解到一些細節! (例如中壢三寶是啥! 這一點也不重要! 一個基隆人好像也沒啥必要知道屏東縣長是誰!)

同理, 我們也沒啥必要知道馬來西亞的選舉有多可笑 或者 哈佛學者計算錯誤的問題. 這些基本上屬於沒有歷史價值的新聞. 難道沒有這個選舉醜聞, 馬來西亞就會是一個高度民主的國家嗎? 難道因為哈佛大咖學者的計算錯誤, 經濟學研究就沒有價值了嗎? (其實真正應該反省的是整個學術界和政界的急功近利, 竟然會仰賴單一研究的成果! 諾貝爾醫學獎也曾誤頒給錯誤的理論和研究! 這是每個領域都可能會犯的錯! 重要的是學術反省! 重建科學精神! )

A Curriculum for Global Citizenship (1997) 提出了一個 全球公民 Global Citizen 應該有的認知和修養. 其中有一些, 基本上是一個"公民" 應有的認知, 跟 Global 沒啥關係! (難道一個單一國家公民就不需要批判性思考或者追求公平正義嗎? XD) 我篩選一些比較跟國際有關的條目, 陳列於下:

  • Values and cultures in specific societies and across global society
  •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values and beliefs in our lives
  •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globalisation 
  • Shifting patterns of local-global relationships 
  • Responses to 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 
  • Value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 Welcom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societies

這裡可以看到, 除了一些基本知識外! 成為一個全球公民, 核心價值是要尊重差異和了解群我關係 --- 這裡的群我是指 "其他國家" 和 "我國". 但是國家和個人的層級關係要區分清楚; 我個人基於歷史因素, 對於中國和日韓都沒有太大的信任感, 但是我也不會特別去敵視單一的個人!

套句中國民眾的話: 釣魚台只是中國的,蒼井空才是世界的 XD

回過頭來, 那麼關於菲律賓事件, 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國際觀? 這點就留給很有國際觀的專家學者去判斷了. 不才只有宅宅觀, 無能去置喙! 反正制裁與否一切都是策略, 就算是演戲給外國人看也好, 只要對台灣有利就好! 只要不要流於民粹, 一切的討論都是好的!


Ref.: 如何培養國際觀 - 劉必榮部落格 - 無名小站
Ref.: 太多被扭曲的國際觀,或者說,去你的國際觀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Ref.: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Hanvey, Robert G. (中文簡介可見: 迎接全球化時:全球教育的面向及內涵)
Ref.: What is a Global Perspective | About the University | Bournemouth University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Survival Map: Underground 1.1 - You'll never see the sunlight again - MC v. 1.4.5 Minecraft Project

Underground - You'll never see the sunlight again - v.1.1 [MC 1.2.5] [43000+ downloads] - Minecraft Forum

這裡面有一些成就只是要花時間收集, 例如 Paintings 的材料是 羊毛和木棍, 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資源, 只要建起農場和林場就一定做得到! 像這種的我就直接劃掉了!

Challenges:

List of Mining Challenges:
- Collect 256 Clay – Bonus: Collect over 9000
- Collect 256 Sand – Bonus: Collect over 9000
- Find Coal
- Find Iron
- Find Gold
- Find Redstone
- Find Lapis Lazuli
- Find Diamonds
- Find a Zombie Spawner
- Find a Cave Spider Spawner
- Find a Skeleton Spawner
- Find a Blaze Spawner

List of Crafting Challenges:
- Craft one Compass
- Craft 10 Paintings
- Craft 6 Fire Charge
- Craft 24 Bookshelves
- Craft a Brewing Stand
- Craft 10 TNT
- Craft a Enchantment Table
- Craft one Jukebox
- Craft 3 Dispensers
- Craft 10 Sticky Pistons
- Craft 25 Redstone Lamps
- Craft 5 Note Blocks

List of Farm Challenges:
- Build a Wheat Farm
- Build a Melon Farm
- Build a Pumpkin Farm
- Build a Mushroom Farm
- Build a Sugarcane Farm
- Build a Cactus Farm
- Build a Snow Farm
- Build a Tree Farm
- Build a Cow Farm
- Build a Pig Farm
- Build a Sheep Farm
- Build a Chicken Farm
Bonus: build a Cake Factory
Bonus: build 4 different tree farms  (這要憑運氣, 因為樹苗掉落是靠機率的, 早期各種樹只有一個樹苗, 如果運氣不好沒掉下更多樹苗, 那種樹就絕種了)
Bonus: build 2 different mushroom farms

List of other Challenges:
- Build a Nether Portal
- Make a jungle in the Nether
- Find a Nether Fortresses
- Find a End Portal
- Find a Abandoned Mine Shaft
- Build a 2x2 hidden piston door
- Build a 20x20x20 sandstone pyramid (金字塔每層要遞減兩格, 20, 18, 16, ..., 如果這樣, 需要 1540 sandstones, 共 6160 sands! 因為遞減2, 所以不可能做到 20 層, 除非每層重複疊兩次.....! 可是 sand 就要 12320 個~~ Orz 太浪費生命了)
- Build a 30x30 Mobfarmer
- Build a 20x20x20 Biodome
- Build a 50x50 natural looking underground lake
- Kill the Enderdragon
- Place a boat on a Ghast

List of Kill Challenges & more
- Kill 5 Zombies with your fists
- Kill 1 Creeper with your fists
- Kill 3 Skeletons with your fists
- Kill 5 Spiders with your fists
- Kill 1 Enderman with your fists
- Punch a Zombie into lava
- Punch a Creeper into lava
- Punch a Skeleton into lava
- Punch a Spider into lava
- Punch a Enderman into water
- Build a prison for 2 creeprs, zombies and Skeletons
- Find the hidden treasure room (version 1.1 or higher)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Professor Proton (Bob Newhart)

好久沒有看 The big bang theory 笑得這麼開心了~~

Professor Proton 在述說自己的人生時, 我都快哭了~~ 我小時候也很喜歡這類科學節目, 印象比較深的有怪頭博士

1333644753-2879659762

怪頭博士都會在節目中回答問題, 像是 "高雄的陳小弟弟來信"

我那個時候還以為是真的, 還在心中讚嘆, 台灣真是有夠棒! 不但和美國同步撥出, 美國也很重視我們台灣的觀眾說!!!

後來我才發現真相...Orz 真是有夠白吃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財務/金融學的演化史

Ref.: 理性市場的神話-- 華爾街追求的風險、報酬與妄想

非常精彩的一本書. 基本上涵蓋了整個近代財務經濟學史

在這本書中, 我們可以看到 費雪等前輩大師到底做了什麼.....在經濟理論之外, 也推動了哪些金融改革! 尤其是對費雪的介紹這個部分, 非常值得一看! 或許是因為費雪曾經發表了愚蠢的預測, 所以名氣一直其它的經濟學大師低, 介紹的書籍似乎也少得多, 但是他其實還是非常重要的學者, 不論理論還是實務上都做了很多貢獻!

這本書的主題可以說是介紹了 效率市場假說的興起與破產....但是我認為不只於此. 我也不認為作者對效率市場的觀點是這麼負面!

從建立財務學者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之初, 很多學者和經濟學家就知道 效率市場基本上只是假說. 實際上不同的改進和理論也不斷被提出, 例如, 各種效率市場假說的變形, 有限理性, 理性預期, 或者展望理論 等等.

效率市場假說以及隨機漫步假說, 基本上是對 "價格變動的一種解釋", 而不是去說明市場或者價格應該怎麼樣(正不正確), 換句話說, 整個市場是可能在泡沫的狀況下漫步! (效率市場假說的驗證需要搭配正確的資產定價公式, 才能知道是否存在風險溢酬) 這只是一個架構, 並不是定律, 就像莫迪尼亞尼-米勒定理 一樣, 這個定理要成立必須符合幾個假設
1. 無稅
2. 無交易成本
3. 個人和公司的借貸利率相同
但是基本上這是不可能的! 只是很多學者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 往往必須先挑選邊站! 而主流論點往往勝出! (人未必都是不理性的, 但是有時候理性也沒有, 你改變不了現實!)

例如行為金融學/行為經濟學, 儘管取得了影響力, 但是本身卻缺乏基本分析模型, 我想始終不可能成為主流, 畢竟每個領域都有他的聖杯!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2013 國際書展

今天跟女友去逛書展....看到這部電影丈量世界的介紹....我超想看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癖好, 基本上只要是 以科學/學術史為基礎的 故事都會非常吸引我....(但是要寫得好不容易, 之前的最後理論是名過其實.....Orz)

基本上看到這部電影有高斯....我就決定去看了XD 希望不要太快下片...

書展中看到不少有趣的書, 像是趙士楨的神器譜就很有趣的樣子, 還有鄭問的作品也都重出典藏版! 要不是必須給我女友做榜樣, 我搞不好就閃靈刷手附身, 給他刷下去了XD

要續訂 ACM SIGACT 嗎?

最近收到 ACM SIGACT 的通知信, 請我續訂會刊....

但是一來非學生會員貴很多; 二來我也不搞這個了~~ 所以我有點遲疑, 不過看到這個雜誌就會想到我逝去的青春阿XD

話說我的帳號 2013-01-31 到期, 以後再也不能招搖撞騙了XD

話說也快過年了, 希望新的一年工作狀況比較穩定, 我也該想想自己的人生方向了.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非常潛力股

Ref.: 非常潛力股 By Philip A. Fisher, 羅耀宗 (Translator)

這是一本經典的投資書....

看完之後, 雖然不能說沒有收穫, 卻很有限. P. Fisher 提倡的是定性角度去分析公司. 我個人雖然不喜歡定性分析, 但是也不排斥.

但是 P. Fisher 的方法基本上是透過公司訪問! 這點非常困難! 尤其是對散戶來說幾乎不可能!

Fisher 的十五個要點如下:
第一點是公司未來的產品或者服務有沒有潛力能夠成長。
第二點是繼續開發產品進一步提高銷售潛力。
第三點是公司研發花了多少努力,有多大效果。
第四點是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第五點是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第六點是公司做了什麼事情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第七點這家公司的勞資與人事關係是不是很好。
第八點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第九點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第十點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多好。
第十一點公司是否有其他經營層面比其他競爭同業突出。
第十二點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第十三點是這家公司是否會需要增資以獲得足夠資金。
第十四點是這家公司管理者是否只報喜不報憂。
第十五點這家公司管理階層是否有誠信。
巴菲特向他學習的部分應該就是抱緊成長股....不要去賺波段, 因為可能永遠都不會回檔.

不過這本書中的成長例子....很多都已經是明日黃花了, TI, Motorola, Daw's.....

P. Fisher 的方法是有道裡的. 畢竟成長股通常大小不會太大. 所以更有空間做帳XD 財報不太可信

對我們散戶來說, 比較可行的方式還是從財報出發~~~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12 Angry Men

剛剛看完 1957 年黑白版的 12 Angry Men....

我也看過 2007 年重拍的彩色版....

基本的故事架構完全一樣....但是新版花更多時間探討陪審員的心路歷程....我覺得精采度是新版比較精彩.....

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舊版, 因為新版改編時, 在結尾多加了一點梗, 對我個人來說是很大的敗筆...(也許別人會喜歡啦~~)


我個人很佩服男主角堅持己見, 反對所有人也要堅持被告是無辜的.....

雖然說對他來說, 可能只是浪費一個工作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想便宜行事...連這樣都沒辦法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