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命理: 另一種統計?

說到命理學的論述基礎, 一般人的反應大概不出下列幾種:
  1. 這是上古智慧或靈學 (也就是認為可以不用有任何基礎)
  2. 這有實效可供證明
  3. 這是騙人的把戲/話術
  4. 這是統計學

老實說, 我可以接受第一種和第三種說法, 但是我沒辦法接受其他幾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 這有點類似 "眼見為憑" 的概念, 但是所謂的有效, 並不能當作是一種證明. 魔術可以讓人看起來像飄起來, 難道你就會認為人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嗎? 有證據和有證明是不一樣的. 就算你拿一千隻白天鵝出來, 你也不能證明沒有黑天鵝!
證明是在一個特定的公理系統中,根據一定的規則或標準,由公理和定理推導出某些命題的過程。比起證據,數學證明一般依靠演繹推理,而不是依靠自然歸納和經驗性的理據。
所以第二個說法, 其實就是 "有用就好, 管他是根據什麼" ! 所以基本上也可以用第一個說法來解釋.....當然, 如果我們真的嚴肅討論, 我們就該問: 命中的準確率是多少? 如果是 50%, 那就跟猜的沒兩樣!

世面上可以看到不少以探討個案為主的命理書籍. 但是這些個案的數量太少, 整理的方式也太不可信, 就算這些個案都不是造假, 但是必然也有失誤不準的部分, 這部分的資料卻付之闕如!

從這點可知, 命理學絕對不是統計學! 頂多只是停在資料收集和歸納分類的階段而已. (而且這些資料早就失傳或者不會公開)

當然, 資料收集和歸納分類是統計學的基礎, 但是並不能說這就算是統計學! 統計學基本上是研究如何計算機率並且做出對於母體的推論的學問. 所以命理學頂多是應用到統計學, 並不能說是統計學, 因為命理學關心的不是如何建立更準的推論的一般性方法.

但是, 命理學有應用到統計學嗎? 命理學家蒐集了資料, 建立了理論模型 (e.g., 四柱八字, 占星術等等), 但是對如何檢驗理論模型的部分, 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著墨! 後人基本上為了提升準確度或者一致性, 除了十四正曜外, 加上了各種次級星和四化星, 越變越複雜, 但是這麼複雜的結果是, 同樣的命盤往往會有不同的解釋.....要如何進行到檢驗模型的部分, 基本上已經是不太可能!

因為缺乏客觀驗證的方法, 不論後續做什麼樣的修正, 基本上都是淪為資料窺探 (data snooping).....很難有真正的改良!

基本上, 我想命理學的支持者可以結合第一種和第三種論點, 把這個命理學當成是 有靈學天份的人, 在天人互感的情況下, 對收集的資料做分類歸納, 所設計出來的推論模型!

但是如果要說這是統計或者用到統計, 那就太過頭了.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簡單生活

25日小記...

今天公司強迫我們休年假..., 因為其他公司沒放, 不能回家也不能陪女友....等於是一個人的假期....

早上:讀雜書, 看 google reader, 補充日用品
下午:理髮, 看日劇, 看 google reader
晚上:晚飯, 看日劇, 寫文章, 看財報, 看 google reader

晚餐....外帶今日壽司店的綜合生魚片和綜合生魚片壽司各一份, 一個人待在房間看日劇享受食物和威士忌.....

對我來說有點小奢侈的一餐....不過既然是慶祝行憲紀念日....奢侈一點也還好, 反正生活費的預算還夠~~

一直以來我的生活方式都被認為沒啥生活品質.....我個人其實不以為然....

基本上扣除我不愛出門這點, 我的生活方式應該比較接近簡單生活 (Simple living).....而且嚴格來說, 根據定義, 簡單生活也不需要接近大自然和人群XD
一種極力減少追求財富及消費的生活風格。其追隨者奉行簡單生活的原因各有不同,如靈性、健康、增加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寶貴時光、降低壓力、個人喜好或崇尚儉樸。
其實這還蠻符合我的思想的....
伊比鳩魯主義主張無憂無慮的生活為快樂的典範,要藉由仔細選擇與逃避來達成。伊比鳩魯特別指出,維持奢侈生活所引起的煩惱比所得到的快樂還要多。因此,他做出結論,快樂的必要條件是生理上的舒適以及維持最低花費的生活,而其他事物則應該減少或避免。

這也是我一直跟女友宣導(ㄒㄧˇ ㄋㄠˇ)的概念.....

其實從理財的角度來說, 退休金計算的公式裡, 不論是利率還是通膨, 都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投報率要扣掉通膨和稅率, 10% 其實相當困難, 根據研究顯示, 一般7% 就很不錯了) 最簡單的還是控制自己的退休後消費 (或者說 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s....)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系統性的優勢何在?

最近看到一個投資部落格, 寫了一段話, 跟我曾經對一個想要積極投入某些(延伸性)金融商品的朋友(財經背景)說過的話很類似....

我想紀錄下來, 提醒我自己~~

其實核心概念就是一句話 : 你(散戶)的(系統性)優勢在哪裡?

頭腦? --- 你是建/北的資優班出來的嗎? 還是 MIT 的畢業生?
心態? --- 市場上有多少投資十幾年的老手最後還是血本無歸?
眼光? --- 你是郭台銘嗎? 還是巴菲特?

很多理財書都喜歡強調這些東西, 我同意, 但是我不覺得這種定性條件能夠當作良好的評估條件. 根據調查, 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屬於前五十% XD

如果我們選擇某些投資方式, 那麼就是認為自己的選擇比較高明 (例如有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那麼有沒有可以客觀評量的東西說明自認為高明的原因? 也就是我說的 -- 系統性優勢!

以股票來說, 他們(散戶)股海浮沉那麼多年不肯離開, 是不是認定自己有某些優勢?

我問過一些朋友, 甚至我老爸, 他們都不能給我滿意的答覆~~

從結果論的角度, 或許我們可以辯稱 -- 投資是一門藝術, 不是科學....我會用我的績效證明....

或許是這樣吧~~但是藝術什麼時候會過氣我們永遠不知道! 那這到底是藝術還是運氣?


很多金融商品被發明出來時, 都是為了避險....只是很多人只用來曝險...XD

我個人也是偏向價值投資....但是我不認為其他的投資理念, 例如James Simons, 比較差....問題是人要先定位自己, 了解自己的優劣勢, 了解該投資理論的系統性優缺點....然後做搭配....

價值投資有很多優點.....但是他的缺點也很明顯, 就是需要時間和資本.....,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這些東西....

複利的力量是很大沒錯, 10% 的投資報酬率, 只要七年資產就翻一倍, 但是扣掉手續費和稅金, 要維持 10% 很難....

10% 的利率, 男性小資族, 一年擠出 12 萬投資, 十年後資產大概有 2.5 M...., 大學畢業當完兵工作十年....我想大概也該結婚生子了吧, 結個婚生個小孩大概就把資產去掉一半....而且不要忘記, 這十年來, 他自己就存了 1.2M 了....


為啥不找生資的工作

之前工作面試時常常被問這樣的問題...."為啥不找生資的工作?"

我在做 生資時, 訂了很多 RSS, 像是 GenomeWeb 之類的產業新聞, 現在我全部取消, 改訂 EDACafe 之類的~~~ 我那時候真的去讀很多東西, 一些 review paper 是當然的, 還有一些生物的書和網路教程....想轉型成 生資人.....只是!@#$%

我覺得生資的工作還是不錯啦~~ 前提是能夠進到 Agilent 或者 Genentech 這類公司....

會寫這個是想到前幾天跟正妹聊天的內容....

話說影響我回國後找工作的方向很大的人, 是 陳博 Louis 兄, 他那時候講他們領域的研究講得口沫橫飛, 我就決定以後要找自己可以講得口沫橫飛的工作了....

馬克思就說過, 工作的價值不只是為了謀生, 而是與社會的接觸和投入. (這不是嘴砲, 試想工作領三萬和終身社會福利救助一個月領三萬有一樣嗎?)

找工作, 要嘛就是自己覺得工作內容有意義, 要嘛就是環境讓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前者要靠自己的興趣, 後者要靠良好的工作環境...

我原本的想法是, 雖然生資研究助理或postdoc錢不多, 但是工作環境比較學術一點, 工作主題比較可以自我掌控...., 下班應該還是可以接CASE...., 雖然我對生物的興趣不是很大, 但是這樣的工作環境算是不錯....

問題是, 這樣的工作環境好像不多....錢少事多....好像也不見得可以準時上下班..., 實驗室的人也不見得會多尊重你, 老是拿爛 data 給你分析....或許某些 Lab 或研究中心有這樣的工作環境啦~~, 但是我不希望這個圈子窄成這樣.....一樣加班都沒加班費 (像我公司), 至少我想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至少 coding 功力會增加 ).....

生資要學的東西太雜了, 如果是到小實驗室當助理 or PostDoc, 大概要包辦所有的分析, 上至實驗數據分析, 下至架網站, 修電腦.....所以基本上除非那個單位有 5 個 programmer 以上, 不然我覺得不是太好的工作環境....

如果有真愛的話一切好辦, 可惜我對生資沒有XD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Google60

Ref.: Google60 Style:讓你穿越到60年代 - 所有數碼新聞 - 數碼資訊 - 新浪網
Google60是設計師和開發人員蘭德斯泰納今年早些時候一個模擬作品,打開這個頁面(http://www.masswerk.at/google60/)就能一瞬年“回到”50多年前的Google了,Google60是具有一個虛擬IBM System/360大型電腦的界面,每輸入一個搜尋關鍵字的字母,這個虛擬電腦就會在字卡上打個洞。

有趣的GOOGLE 小玩具.....

有時候我會覺得資工蠻沒用的.....我們的專業是奠基在眾人的努力之上....

如果有一天我們穿越時空 (e.g., 步步驚心?), 我們的知識大概也沒贏過前人多少.....我想念物理/化學的人比較有用....就算是醫生, 回到沒有醫療器材的時代 (e.g., 仁醫?) 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我記得理查費曼講過一個故事, 述說一個人回到過去, 但是卻沒辦法證明自己來自未來, 因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只是名詞和行為而已....., 他沒辦法說明原理, 也沒辦法重現現代化科技 (e.g., 日光燈)

每次想到這個故事就會提醒我自己, 我們今天能夠過這樣的生活, 不是因為我們自己, 都是因為前人的累積, 而專業知識本身的價值也不應該跟今日的經濟價值畫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