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貢獻的定義

之前清大彭明輝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後來刪掉了), 批評到了 Steve Jobs, 引來許多批評, 像是嚴成文教授的文章zonble 的文章.

對我來說, 這其實是對價值的認定不同.
一件事物的發明是一回事,但是重新賦予定義,改變現狀,變成人們更期待的樣子,這樣不困難嗎?以驚人的創造力產出了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高工藝品,而這樣的作品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想像力,解放了更多人的創造力。
這當然是很有貢獻的事. 但是這個貢獻有多大? 這跟個人的認定有關. iPod + iTune 到底改變了什麼? 有沒有像眾人推崇的那麼偉大? 因為我對音樂沒有太多的接觸, 不敢多加評論. 但是就我的觀察, 技術/學術導向的人, 似乎比較不是那麼看重 Steve Jobs 的貢獻, 重視商品應用的人, 似乎比較推崇 Steve Jobs.

基本上, 我覺得 "貢獻" 應該是用多元的標準來評估, 就像我們不該再以學歷高低或者是收入多寡來評估一個人是不是優秀. 如果從技術觀點來看, 滑鼠的發明似乎並沒有偉大到可以拿 Turing Award, 而實際上, 滑鼠發明人, Douglas Engelbart 就是靠著人機介面的研究硬是拿到 Turing Award.

評價 Steve Jobs 的困難點在於 --- 他是一個商人. 他所執著的東西是產品, 而不是如何製造產品, 技術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從技術面去評價他, 我個人覺得是沒有意義的. 大家一直在談論他在 IT 上的貢獻, 我個人倒不是那麼贊同, 我覺得 IT 並不是重點, 應該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 Steve Jobs.

我覺得, Steve Jobs 被稱為一個資本主義的英雄, 沒有什麼不對. 資本主義和商人都不應該是個貶詞, 藉由形式創新 (iPod)或者是資源整合 (iTune) 來牟利, 這是一個優秀的商人應該做到的事. 亨利福特發明了組裝線生產模式 -- 難道亨利福特僅僅是汽車工業的巨人嗎? 為什麼要把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侷限在汽車工業或者IT工業裡呢?

Steve Jobs 強調品味和易用性, 開發出許多優秀的產品, 也讓他的產品得到非常高的市佔率以及獲利率, 光是這樣, 就足以讓他成為一位資本主義的英雄了. IT 不 IT? 重要嗎?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非關命運:職場抗壓性 如何撐到底?

Ref.: I20111024 非關命運:職場抗壓性 如何撐到底? - YouTube
唐老師談抗壓
  • 基本宮:責任感和自我要求(想做到什麼職位或者什麼事)會讓他們撐下去。
  • 固定宮:對不安定的恐懼和職場中有在意的人會讓他們撐下去。
  • 變動宮:想要的東西,像是錢,人脈或者是成長之類的,如果錢很多他會撐下去。
唐老師說 :變動星座,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抗壓性無限大。但是如果他沒興趣或者覺得不值得,他就會生氣,會碎碎念。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豆芽?

最近在閱讀 3%的超越 一書。杜書伍強調的東西和一般的企業家不太一樣,有的人強調紀律,有的人強調眼光,但是杜書伍強調的是細節, 經驗和累積。

這剛好也是這半年相當糾結我的事情。

花了兩年在這邊,到底學到什麼?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的不滿到底是我不適合這個領域?我不喜歡所以沒有熱情?還是我太過任性?
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
我經常用等公車來比喻實力和機會的關係。你一定要走到公車站,車子來了,才搭得上去。我們遇到的情況,大都是到了公車站,必得等候片刻,車子才會來;另一種幸運的情況是,到了公車站,車子隨即過來,這樣的機運相對微小;還有一種狀況是,離公車站只差6、7公尺,車子來了,你當下跑步追上公車;而如果你和公車差距20公尺,那班公車你是搭不上的。
這種想法,正是我按耐許久的原因。如果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接觸,可以說瞭解這個領域在幹麼嗎?這些日子的見聞,我只能說,我在這個領域待得不舒服。雖然我不知道我是因為不適應而想離開,還是因為不喜歡而想離開。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需要離開這個領域休息一下。好好想想我下一步要幹麼。等沈澱之後,我想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適應還是不喜歡。

小記

  • Glencora Borradaile » Journals ranked by turnover times: now with colour!
    相當有趣! 看起來投 SIAM computing 很不划算, IF 和 JACM 比起來差了 0.88, 但是審稿時間卻好像沒差 XD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看的 XD) 不過 CS journal 的審稿速度真的要再加速一點, 這被人詬病很久了.
  • Dark Energy FAQ | Cosmic Variance | Discover Magazine
    Nobel Prize for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 Cosmic Variance | Discover Magazine
    【2011諾貝爾】物理獎:閃亮「星」發現 « CASE PRESS
    過去十年間,學者觀測了宇宙的大規模結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意即大爆炸後殘存的餘暉),而觀測結果也都指出宇宙中大部分的能量仍未被偵測到。現在天文學界普遍相信,宇宙中大約有73%的能量都投入在「宇宙加速」中;這些力量也就是大家所稱的暗能量(dark energy),目前我們仍所知甚少。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天文物理學者彼得.寇爾斯(Peter Coles)說:「我們發現的到底是什麼,沒人能確定。」
  • Ref.: BLOSUM62 miscalculations improve search performance
    This case is noteworthy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the BLOSUM matrices are ubiquitous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second, these errors have gone unnoticed for 15 years; and third, the 'incorrect' matrice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intended' matrices.
    很搞笑的狀況, 算錯了結果跑得結果還比較好XD
  • Ref.: Bye bye, Impact Factor… | Naturally Selected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 ferdinando boero 給的 comment
    They are more than 2000 but there is neither a single zoologist (maybe one will get there soon, but just one) nor a single botanist. There are lots of medical doctors and lots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ists. Just a couple of ecologists. This means that there are not only top scientists, there are also top disciplines. If you are good you work in medicine or in molecular or cell biology. The rest is crap. Can we really afford such a narrow focus on the life sciences?
  • 又一個大師掛掉了.....嗚呼。John McCarthy 是人工智慧的大頭, 發明了 Lisp。對很多 Functional Programming 和 AI 的迷 來說,應該是很沈痛的損失吧。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吉田松陰

喜歡幕末和明治維新歷史的人,對吉田松陰一定不陌生。

今天在看 NHK 的龍馬傳,我很訝異的他們居然找 生瀬勝久 來演吉田松陰。

Clipboard01

他是個好演員,但是吉田松陰是很年輕的思想家,並不是老年人阿,生瀬勝久都已經五十了。而且他在我心中,禿頭警部補矢部的形象實在太強烈了,哈哈。

3267497_201004091114383G2Mv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R.I.P. Dennis Ritchie

Re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nventor Dennis Ritchie dies at 70 | Electronista
Just one week after the tech industry was hit with the news of Steve Jobs' death, computer scientist Dennis Ritchie​ has also passed. The unfortunate news was announced by friend and colleague Rob Pike, who notes that Ritchie died at his home after a "long illness." The 70-year-old Harvard graduate and veteran of Lucent Technologies and Bell Labs was credited with authoring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Dennis Ritchie 過世了。這位大師大概是 J. Watson 那個等級的吧。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Jobs -- PC 世代最後的英雄

Ref.:汽車業呼喚喬布斯 - FT中文網
汽車誕生125年以來,亨利•福特、阿爾弗雷德•斯隆、豐田章一郎,都是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喬布斯的巨人,在那個群雄輩出的時代,在那個充滿夢想與激情的歲月,誕生了一大批開創汽車歷史、指引汽車未來方向的人,卡爾•奔馳、標緻、大衛•別克、阿涅利、本田宗一郎,如果你願意,我還可以羅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來。
Ref.:1-555-CONFIDE - 自由軟件與 SJ
RMS 對電腦世界的影響,可能比 SJ 更要強大。沒有他發起的 GNU project 及 GPL ,現今的資訊世界不如現在的多姿多彩。這一點絕不跨張,全世有超過一半的伺服器及數據庫使用 GNU 作業系統。蘋果的 Xcode 都要用 GCC 作為編譯器, OS X 也包含了不少 GNU Base System 的套件。3 分別是,要是 RMS 有天不幸辭世,他並不會像 SJ 般受到各方懷念。
這兩個人不太適合相比較。Jobs 是資訊產業的英雄式人物,但是他算不算得上偉大?我覺得還有待後人給他『蓋棺論定』。Stallman 則是資訊世界的傳奇人物,更偏重思想和理念,不同的層級比較起來沒有意義。

Apple 的確帶來很多有創意的產品,但是對我來說這些產品並沒有改變人的思考和行為。Google 改變了人對資訊的價值的看法,以及使用 Internet 的習慣;相較 iPod 只是更加輕薄好用的 walkman。Jobs 或許給 IT 產業帶進了審美和品味,這我不否認,但是就像這幾天緬懷 Jobs 的文章一樣,談到 Jobs 個人魅力的居多,談到他們的產品的影響力的就很少了。

我個人認為 Jobs 影響力最大的產品應該是 iPod + iTune。很多人說它對音樂產業的影響很大,但是我認為 Napster 等軟體的影響更大,iPod + iTune 更接近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Jobs 能做出這樣優秀的產品,是靠水到渠成的時間點,以及在該時間點之前就付出的努力。

這些成功不是憑空得來,也是靠推出了許多失敗之作才累積出這個功力。在資訊世界的史詩中,我不認為 Jobs 算得上是偉人或者先知,但是我想英靈殿裡有他的位置,他是 PC 世代最後的英雄。

小記

  • Ref.: 低碳生活部落格: 綠建築走訪-西雅圖 跨越公路的綠帶公園
    徒步在公園裡與在高速公路上觀看它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當我們踏進Freeway Park時,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空橋公園,而且它跨越大約十個車道寬的公路。這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勞倫思‧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利用地景與城市景觀的結合,所建造的一座占地2.2公頃,延展東西區的景觀公園。
    坐公車時常常經過,但是沒有特別注意過,下次可以去走看看。
  • Ref.: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男性的終結
    Ref.: The End of Men - Magazine - The Atlantic
    Rosin舉十五個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裡,只有兩個是男性還有優勢的:清潔工和電腦工程師。其它像是教育、醫療護理等,都是女性佔優勢。而在經濟大衰退的情況下,比較靠著肌肉的行業,像是營造業和製造業,偏偏在美國都是最慘的行業。在美國每五個就業年齡的男性,就有一個沒工作。1950年,這個數字是每20個有一個失業,改變不可不謂不大。
    這是說 電腦工程師是一個很man的工作?還是 電腦工程師跟清潔工差不多?(雖然說除蟲都是我們的工作....)

    就我所知,很多女生不適應程式設計的工作,不是因為腦力消耗或者體力消耗,而是因為和人的互動太少,沒機會說話。哈哈。這種情況,是這個工作環境有問題?這個工作的特性?還是性別歧視?之前一些關於女性在科學界比較少或者賺得比較少的新聞,常常會引起我從另一個角度的提問:會不會這個工作環境比較差,所以收入比較高?
    They also note scientifically talented women's tendency to prefer careers that emphasize "people as opposed to things" and therefore to enter such fields as medicine and biology rather than computer science or physics.
    當工作環境改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多,工時也正常化之後,這些工作還需要用高薪來吸引人嗎?
  • Ref.: InnoNation Reloaded:貿易與奴隸:責任投資的興起 - 樂多日誌
    其實,遠在1761年貴格會就達成一個內部共識:基於「上帝之前人人平等」的信念,廢除奴隸制度乃是基督徒的責任。等待到1783年,貴格會趁機向英國國會提交了一份由近三百位教友連署的請願書,然後在1787年成立「廢除奴隸貿易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聯合其他的教派,來推動廢除奴隸貿易的國會遊說。當英國國會於1791年否決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Slave Trade Act),委員會決定該是繞過國會的時候了,遂於民間發起拒買運動,在國家無能禁止奴隸貿易的情形下,召喚大眾直接抵制以奴隸勞動所生產的糖。當時糖在英國仍是奢侈消費品,主要進口自加勒比海地區,生產於以黑奴為勞動力的甘蔗園。
    大部分我們比較常看到的新聞是,宗教對現代科學的迫害或排擠,但我一直對宗教界對現代文明的正面影響感到好奇。最有名的例子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另外像貴格教派也是一個好例子。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Exogenous microRNA

Ref.: Lin Zhang, et al,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Cell Research, 20 September 2011

這篇大陸的研究,剛好和我與學長在西雅圖某單位研習的那段時間有點關係。那個時候學長的上司發現了可能有 Exogenous microRNA。所以做了 NGS 實驗,要我幫忙分析,而且學長和工研院合作時,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如果說外界的 microRNA,可以透過某些途徑,像是食物攝取,來影響人的基因調控,這就變得很有趣了。

很可惜的是,一方面團隊中某些人似乎並沒有太把這個方向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他們的實驗設計有問題,所以進度一直在原地打轉。

就這樣拖著拖著,別人就把這個發現發表出來了。我看到這篇論文當天就轉寄給大家看,後來學長的上司還寫了一封信給相關研究者,表示非常遺憾之類的。

我和學長的立場是認為這不太可能是真的,畢竟 microRNA 這麼短,在加上 NGS data 準確度還很有問題,根本很難判定這是不是雜訊。所以那個時候大家的想法是認為這也有可能是樣本污染之類的,這也花了我們不少時間去分析資料。可是詭異的是,在實驗設計方面,他們一直用一些拐彎抹角的方法去驗證,我和學長有討論建議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可以直接看出結果,他們雖然認為可行,卻不願意採用。

這也是讓我在跨領域合作失望的經驗,當他們對資訊人做的東西有意見時,常常指手畫腳;但是反過來我們的意見卻常常被忽視,好像要他們做個 PCR 之類的分子生物學基本實驗也是不合理的要求一樣。

我和學長的研究雖然不直接和這個題目相關,但是我想如果這個題目進展順利的話,我們現在的想法應該不至於會那麼排斥和生物學家合作吧。(雖然說不是所有的生物學家都這樣,但是目前為止,我還真沒有讓我覺得愉快的合作經驗。)

人需要出走嗎?

最近友人在 facebook 上貼了蔣勳的一篇文章 人需要出走. (找不到原文出處, 是否偽托蔣勳作品都不確定, 但我把原文附於文後.)

某位部落客友人很認同地寫下這段話
所謂出走就是遠離習慣的環境去看看其他生活的可能,侷限在台灣的旅行還是在同一個框架內。邏輯上的認知跟實際走過一遭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好比我早知道印度很窮,但實際走訪才「較為理解」所謂的貧窮是怎麼回事,那是台灣的人難以體會的。
出去玩就出去玩, 沒啥不好, 能感受到什麼都是自己的收穫, 能收穫到什麼是看個人心性和造化. 旅遊只是提供改變的可能性的一種方法, 不高於別的, 也不低於別的.

要了解台灣哪裡窮, 也不是在台灣旅行就可以的, 旅行的功能也不僅止於此而已. 拿來相比真的沒啥意義。而且旅行者常常想要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東西,反而忽略了一些大眾特色的東西,但是這種大眾特色的東西,像是連鎖餐廳,不是更能表現出那個國家的現狀?門牌地址編碼原則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東西是常見但反而不會被重視。然而這些冰冷冷的制度面,是不是更系統地呈現了當地國族文化特色?
[轉載] 蔣勳:人需要出走

其實我不太講旅行或旅遊,我常常用的一個字是「出走」。人在一個環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銳度,也失去了創作力的激發,所以需要出走。

我在七O年代在歐洲讀書,那時候我寫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問我,「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我說還沒有。他說,「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後來我在義大利跑了一個月。身上就是一個背包,兩件襯衫。我也曾經睡火車站,那時候坎城的火車站是一片年輕人睡在裡面。他們問我,「你怎麼沒帶報紙?要鋪報紙的。」他們就分給我。早上五點,警察帶了一大桶的咖啡,噹,噹,噹,敲著桶子,叫醒大家,請大家喝完咖啡離開,火車站要營運了。

不要問該準備什麼?先問你愛什麼?

歐洲有種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翡冷翠(編按:義大利佛羅倫斯)認識十四歲的蘇格蘭小孩,帶個氈呢帽,打掃廁所一個學期存的錢,就到歐洲來旅行。花完了,一點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蘇格蘭風笛,再繼續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時候感觸很深,不同的文化,年輕人可以這麼不一樣。他們將來長大以後,擔當的事情也絕對不一樣。我們宋朝詩人柳永說,「今宵酒醒何處?」中國文化裡面本來有這個東西。可是這個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輕人的生命力沒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壯遊,帶動的是年輕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將來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歐洲,都會覺得我在歐洲很久,就會來問我:「我要去歐洲,要準備什麼?」我就會反問他,「你覺得你要去做什麼?」當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麼、意志力很強的時候,所有困難可以一層層克服。我們今天小孩的準備,他們的信用卡、語文,絕對比當年拿著商品樣本在歐洲闖的台灣商人好,但是他們就是走不出去,因為他們的安全感。甚至有人好幾年都在問,但最後就是走不出去。

其實壯遊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說。

我常常跟朋友說,《西遊記》孫悟空那麼厲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那他去取經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是唐三藏取經?因為孫悟空沒有動機,而唐三藏有動機,雖然沒有取經的能力。但是動機是比能力重要的。沒有動機,根本就沒有出發點,連起跑點都沒有。只要有動機,都很棒。最怕的是無所愛。如果年輕人想要走出去,我會問他,「你愛什麼?」如果喜歡搖滾,要去玩重金屬,想要跟樂團,我都覺得很好。此外,「壯遊」的「壯」字,不只是炫耀。壯這個字,包含了一個深刻的,跟當地文化沒有偏見的對話關係。

旅遊是很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裡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就像寫《裨海紀遊》(編按:清朝康熙年間記錄台灣山川風物之著作)的郁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來拖牛車,下雨他們就在淋雨。他就問:「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屋簷下躲雨?」翻譯官就告訴他,「他們其實跟動物差不多,他們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嘆了一口氣說,「亦人也。」所有好的旅遊書,都會有這個觀點。著有《真臘風土記》、出使吳哥城的周達觀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時候,受不了天氣。他不瞭解當地人怎麼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後,他變了。當初他帶著大國心態,當時元朝那麼偉大,但他後來說,真臘(編按:今日的柬埔寨吳哥窟),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我覺得,人不可能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遊裡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好的旅遊。

不只向外觀察,而是向內反省。

即使只是參加旅行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跟視野。現在資訊真的很發達,在出發以前,做一些準備的工作。第二個,到現場之後,盡量檢討自己的主觀。我帶朋友去吳哥窟,我會說,「我現在帶你們去柬埔寨人的家。」他們下車都會嚇一跳,真的什麼都沒有。我們叫做「家徒四壁」,他們連壁都沒有。我在台灣,老覺得我還缺什麼。到那裡,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麼。」我以為我比他們富有。可是後來我看到他們男男女女從田裡回來,脫光光的在河裡、蓮花當中,彼此潑水、唱歌,我覺得他們比我富裕太多了。我一生當中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我覺得這就是個很大的收穫。所以我覺得任何一個旅遊都值得,因為只要一對比,你都會回來檢討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旅遊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壯遊絕對不只是向外的觀察,而是向內的反省。

門牌地址編碼原則

Derek Sivers 在 TED 上給了一個很有趣的演講 -- 古怪還是不同?。Derek Sivers 在演講裡介紹了美國日本的門牌地址編碼原則的不同。現在有提供中文字幕,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梅と桜 這個網站也寫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紹這件事,例如 :日本的門牌地址編碼原則, 日本的道路 (6)
台灣人在向他人說明一個地方的位置時,通常用「○○路△△巷□□號」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了,少數解決不了的問題通常是道路不連貫 (例如台北的新生南路和新生北路),或是道路上有太奇怪的分枝。由於日本的道路管理系統和台灣不同,日本人不可能像台灣人一樣理所當然地說出:「○○路△△巷□□號」。日本人在向他人說明地址時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

美國的道路編碼跟台灣蠻像的,基本上越新的城市規劃得越好,基本上是以棋盤狀規劃,路很好找,但是如果到市中心這種發展已久又變動得快的地方,其實也是歪七扭八。

Ref.: 奧斯汀資訊 - 美國的街道名稱與門牌號碼
習慣上每一千號近似一英哩的長度,若是某路段沒有房子號碼仍保留,某些社區住宅緊緊相鄰但不一定就只差兩號,可能相差 4, 6, 8, 10, 不等,視各戶面街的寬度而定。所以有時看到某地址門牌號碼,就可以概略估計距離,例如同一條路12350 就與18350 相距約六英哩。每一條街道門牌號碼不必從一號開始排,每個城鎮也不必自訂門牌號碼的坐標原點,而是參照整個地區的東西與南北坐標,可能由幾萬號開始排,但是通常最多用到五位數字。 AAA的市區地圖,常常在某些主要道路旁,用紅色細字印上整百或整千的區段號碼,以供參照方便找尋地址位置。
理想狀況是在某個區塊內,門牌應該是照順序排列。例如 甲路上的某一區塊,應該是 1000 到 1500 號,但是實際上沿著路走過去,可能會看到 1010, 1022, 1100, 1034 這種奇怪的順序。而且門牌和門牌之間也可能會跳號,我想主要是因為改建規劃的原因。

而且美國的道路也常常會被 區塊截斷,例如中間被一個公園隔開,當然在看地圖時沒啥困擾,但是真的置身在街道上找路時,倒也不是那麼好找。這點台灣也是一樣。

有一個叫 Dan Jacobson 的人寫了相關的介紹,他的中文有點難懂,不過可以看看英文版。還蠻有趣的。
美國、加拿大(除兩者老東部)門牌號碼做得有條無紊。 能不能應用到台灣? 只是我無心連跟拔起人家現有的門牌。 等有新市鎮規劃, 或趁一次的沒完沒了的門牌「整編」, 看能不能重編得可用長久。
我同意 Dan Jacobson 說的,台灣的道路規劃實在不太好,但是話說回來台灣地窄人綢,很多中小型市鎮,像是中壢市,土地面積大約等於 Bellevue (西雅圖附近的城市),它的人口密度為 4,857/km2,而 Bellevue 的人口密度僅為 1,524/km2。某個程度上大概跟美國老東部碰到的狀況很像。這是在是很無奈的狀況。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牛排/牛肉小記

這一篇應該可以算是鏈結整理. 主要跟牛排有關.

我原本是要貼 Evil Capitalism Heroes 的 關於牛排 (1) / 關於牛排 (2) 了事, 不過他好像把就文章刪掉了. 我個人對所謂的 乾式熟成牛肉(Dry-aged beef) 蠻有興趣的. 比較高級的牛排我只吃過 茹絲葵 (Ruth's Chris), 很可惜他們並不是採用乾式熟成.

Ref.: 誰可以分享煎牛排的作法? - Mobile01 景點討論
Ref.: 牛肉的熟成解說(Beef Aging) - 木公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Ref.: YouTube - Peppercorn Steak (Steak Au Poivre)

另外是一些關於美國牛肉能不能吃的文章.

Ref.: 美國牛肉爭議的一些科普ABC與雜談
Ref.:The Sky of Gene: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Ref.:The Sky of Gene: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原本是要寫一些東西, 但是一直沒有時間整理, 所以就直接貼出來了.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Albert Einstein and James Watson

Ref.: 華生訪台效應 | 羅時成的部落格
另外他綜合個人成功關鍵的幾大原則與聽眾分享: 第一,挑選研究題目要超越當時所作的領域 ( 如當時DNA結構尚未解開 ) ; 第二,研究題目要定在幾年內可預期成功 ( 當時大家預期DNA結構在兩、三年內將被解開) ; 第三,和你智能相當的人成為研究伙伴 ( 如果沒有和克立克結為伙伴,他個人可能無法解開DNA結構 ) ; 第四,與你在相同領域的競爭對手維持連繫 ( 如他和威爾金斯、佛蘭克林的接觸 ) ; 第五,不要成為一間房間裡最耀眼的人 ( 鮑林犯錯別人都不敢指正他 ) ; 第六,要結交一些永遠會伸出援手幫助你的人 ( 如貝魯茲和肯卓爾對他的幫忙 ) 。
之前我提過, 我上司認為華生可以和愛因斯坦齊名, 我個人是完全不認同. 連華生自己都說當年大家預期DNA結構在兩、三年內將被解開. 也就是說,就算他沒發現雙螺旋結構,似乎也不會拖太久,數年內可能也會有人發現。

認為 Charles Robert Darwin 和 Albert Einstein 齊名我倒是覺得合理.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奴才還是人才

Ref.: 中央研究院發布《人才宣言》呼籲重視人才供需失衡問題 完整版
此外,政府對「勞工」及「公務人員」的定義僵化,衍生許多不利於科研發展的因素。譬如研究助理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照理應還在被訓練及學習階段,但被視為「勞工」,使原來的師生關係變成僱傭關係,這類不合理的規定,亦應適度放寬。
外國人需取得國內外大學相關系所之碩士以上學位,或取得相關系所之學士學位而有二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方得受聘僱從事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此外,僑生與外籍生畢業後,在臺工作的起薪需達最低下限新台幣4 萬7 千9 百餘元,這類規定也使得我們失去彈性,無法適時延攬所需人才為臺灣所用,且是將辛苦培養的人才拱手讓人,造成國家投資的浪費。
Ref.: 科技大老:人才問題最迫切-Yahoo!奇摩新聞
宣明智更直言,人力市場產業供需嚴重失調,但大家卻不太敢談外勞跟本勞脫勾問題,如果外勞是照新加坡等國家依市場價格取得,將有很大節省空間,
有足夠的外勞,相信台商就會回流。
看到這樣的報導,的確會讓人很想問這些人要找的是奴才還是人才? 我們希望留下自己所培育的高階人才,但是卻期望薪資低於新台幣4 萬7 千9 百餘元?

我個人比較偏向右派思想,並不是太重視生活品質那一派,我尊重競爭,也認為要有競爭才會變好。但是看到這樣的文章我還是很困惑。這真的能夠吸引人才嗎?如果台灣真的沒有人才,我們可以向國外招募,自己培育,或者送到國外培育。但是為啥會是壓低薪資,這我就真的不懂。

Ref.: The 24/7 lab: in praise of time out | Code for Life


所羅門72柱魔神,查看你的守護惡魔

Ref.:【空想庫藏】惡魔討論十二 --- 所羅門72柱魔神,查看你的守護惡魔《白晝篇》
Ref.:【空想庫藏】惡魔討論十三 --- 所羅門72柱魔神,查看你的守護惡魔《黑夜篇》 - xxzzyy的創作 - 巴哈姆特

還蠻有趣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看看自己的守護惡魔啥.....

Ref.: Stolas - Monstropedia

Stolas is a great prince, appearing in the forme of a nightraven, before the exorcist, he taketh the image and shape of a man, and teacheth astronomie, absolutelie understanding the vertues of herbes and pretious stones; there are under him twentie six legions. Pseudomonarchia daemonum - Johann Wier (1583)

The Thirty-sixth Spirit is Stolas, or Stolos. He is a Great and Powerful Prince, appearing in the Shape of a Mighty Raven at first before the Exorcist; but after he taketh the image of a Man. He teacheth the Art of Astronomy, and the Virtues of Herbs and Precious Stones. He governeth 26 Legions of Spirits; and his Seal is this, which is, etc. Goetia - S. L. MacGregor Mathers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