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給自己人看的奇幻電影

我不是很常看奇幻電影,最近看的兩部是『雨果的冒險』和『午夜‧巴黎』。





這兩部片,我都覺得是一種有點平淡但有獨特興味的小品。以電影的節奏和故事性來說,我覺得並不是太吸引人的電影。

的確,這兩部片都得到不錯的評價,『雨果的冒險』在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午夜‧巴黎』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對我來說,『午夜‧巴黎』的故事鋪陳有點老套,不過別出心裁的故事劇情本來就不是伍迪·艾倫的長處,有點神經質的挖苦才是他的特點。在這個層面上,這部電影應該算是很有伍迪·艾倫風格的。算是相當圓潤地挖苦了『文人』對所謂『黃金時代』的緬懷。不過這種情懷大概只有文人有比較深刻的感受,一般人比較緬懷的是『時勢』,但是文人緬懷的是那個人文薈萃的聚落。這也是我覺得這部片並不是太吸引人的原因。

『雨果的冒險』則更加不直覺。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小男孩雨果的故事,不如說是對 Georges Méliès 致敬的一部電影。要不是電影畫面實在太華麗,讓我以為是像『黃金羅盤』這樣的奇幻電影,我也不會去看。對於 Georges Méliès 致敬的部份很明顯,但是對為什麼要將機械,鐘錶,電影,魔術串在一起倒是沒有太多解釋。雖然從 Georges Méliès 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他對機械,鐘錶,電影,魔術都有涉獵,但是奇幻元素其實並不是太強烈。如果不是因為 Georges Méliès 的電影作品有奇幻風格,老實說會有點覺得故事的奇幻元素有點牽強。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這兩部電影都是『給自己人看的』。對電影沒有『愛』的人,可能不是太好體會這兩部電影所想要代給觀眾的感性體驗。機械和電影其實都是『新科技』,在鐘錶沒有發明之前,有誰能夠想像人類可以不需要依賴自然物體來作定時?在電影技術發明以前,有誰能夠想像人的身影可以出現在千里之外的地方?這些劃世代的新科技,其實就像魔法一樣神奇,衝擊著當代人類的心智。『雨果的冒險』裡面故作玄虛的奇幻元素,其實是想提醒觀眾,這些科技曾經帶給人的衝擊和感動。當我們注意到這點時,我們才能夠在感性上真正體驗到這些大師的偉大。


Ref.: 腸光男孩躁鬱症:譯文《看「雨果的冒險」前,必看的十部經典電影》(10 Classic Films You Must Watch Before Seeing Martin Scorsese's Hugo) - 樂多日誌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最近給醫生看的感想

最近常常陪人看醫生。

被陪的人都會問我:『為什麼不問醫生問題?』這個時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就我個人的觀點,醫學其實不是太能算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在相當程度上夾雜了技藝和主觀經驗。這並不是貶低,而是因為這門學科太困難的緣故。實際上,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 William Osler 也不過是19世紀後半的人物。現代醫學的歷史,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久,一般會有西方醫學遠源流長的印象,主要是和科學發展史混合在一起了。

醫學研究中,並不是所有的都有可信度的,實驗設計有問題,或者統計方法亂用,這種研究的數量並不少。

不過我還是不太想問醫生問題。質疑醫生的論據,或者實驗的有效性,因為這等於是挑戰醫生。而且,統計分析和實驗設計本來就不是醫生(生醫學者)的強項。說得難聽一點,對方跟你說『就我們團隊的經驗來看...bla bla bla, 這樣做比較好....』這個時候你要怎麼反駁?

我只是想要尊重醫師的專業而已。

就像某些人很喜歡對經濟議題大發闊論一樣,我也很懷疑,他們有沒有尊重別人的專業。有沒有認知到自己只是街聽巷聞等級的思考深度。專業學門和風水命理不一樣,它是有一系列可追蹤的研究資料,也經過內部的不斷攻訐挑戰才有今天的累積。如果要宣稱『xx學無用』,我想要有一定程度沉潛於該專業,才能立論有據地翻案。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PyCon Taiwan 2012




今年第一次參加社群活動 PyCon Taiwan 2012,覺得還蠻有趣的。大部份的演講投影片也公佈在網路上了。讓我蠻意外的是,竟然還有日本人來台灣宣傳 PyCon JP 2012,真是熱血。他們也提到了將在新加坡舉辦的 PyCon APAC 未來可能在日本舉辦,有機會我也蠻想去聽聽看的。

今年的議題,除了 Web application 之外,也有很多關於科學相關的介紹,像是 Travis Oliphant, Chun-Chieh Huang, Dongpo Deng, Felix Lee 等等 都介紹了跟科學或者高效能計算方面的應用。早知道我也來介紹一下 Python 在生物資訊上的應用 XD

不過蠻羞愧的是,我雖然使用 Python 的時間很長 (根據這份Survey,我應該算是長的了,很多強者都使用一兩年而已。) 我其實都寫一些小 scripts 而已,從來沒有想過要開發一個比較完整一點的工具。無怪乎實力停頓不前 Orz



我自己的工作習慣是,什麼東西方便就用什麼語言寫,所以一直沒有很深入的去研究特定的語言。再加上工作和研究上主要不是開發程式,所以也沒有特別堅持什麼語言。以我自己最近寫的網站來說,我就用到 PHP, R, Python, C 和 javascript 。

因此在這次的活動,真的學到不少東西,有些東西是以前知道但是從沒用過,像是 Django。但是有些東西是我從來沒聽過,像是
  • Jinja2 -- a full featured template engine for Python
  • Coffin -- Jinja2 adapter for Django
  • BigPipe -- Pipelining web pages for high performance
  • Music21 -- a set of tools for helping scholars and other active listeners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usic quickly and simply.
  • Fabric -- a Python (2.5 or higher) library and command-line tool for streamlining the use of SSH for application deployment or systems administration tasks.
  • Pyjs is 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IA)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both Web and Desktop.
  • Twisted -- an event-driven networking engine written in Python
  • Bootstrap, from Twitter -- Simple and flexible HTML, CSS, and Javascript for popular user interface components and interactions.
  • Frameworks
  • 有幾個關於幾何和地理資料的套件也很有趣
    • Shapely -- Python package for manipulation and analysis of features in the Cartesian plane
    • pyproj - Pyrex generated python interface to PROJ.4 library - Google Project Hosting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小記

  • Ref.: 《不能戳的秘密》之後:科學定義的政治、「不專業」的話語權、與紀錄片的倫理反省 « Patterns of Mind
    不過敬佩歸敬佩,歧見還是要說。從對「高病原性」定義的查考,我認為李導過於執著OIE 在2009年採用的新標準,視之為絕對科學標準(用以批判台灣政治),相對忽視這個概念定義的歷史變遷。這種執著,使其將相關政府官僚專家的對過期定義「因循沿用」,呈現為惡性更重大的「扭曲隱匿」。此舉雖能強化新聞傳播效果,卻不免在更長期的檢視下,損及自身公信力,也錯失聚焦「高病原性」界定背後更大政治脈絡的機會。此外,紀錄片對許多與會專家的逼視,也混淆了責任政治的究責邏輯(畢竟專家們並非責任政治的主體),並涉及媒體製作過程中,對個人隱私尊重不足與詮釋暴力的倫理問題。
    基本上這種報導,總會讓我想到陳文茜的『正負2度c』或者麥克摩爾的《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新聞報導要有打動人的力量,是靠說故事而不是數據。我對這類報導都有一些相同的困惑,雖然我很佩服《不能戳的秘密》,但是為什麼不請專業人士審視背書?真的找不到任何有良知的專家嗎?
  • Ref.: 大學、企業對待研究人才環境惡劣 百萬台灣人才外移中、韓、星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的大學對研究人才的待遇有多離譜?在中國,交大、清大等名校給博士生的研究津貼,折合台幣約兩萬元上下,比一般勞工工資高兩倍,為的是讓這些高階研究人才可以專心的為了研發而無後顧之憂;而在台灣,同樣給博士生約台幣一萬多到兩萬的薪資,但相較物價與一般勞工薪資,台灣的博士生只是領取相當最低工資18,780的津貼而已,而且研究預算能砍就砍,完全看不出台灣大學教育對人才研究環境的重視在哪裡,又怎能期望這些研究人才交出翔實可用的研究成果、願意留在台灣?
    沒必要多說什麼了吧XD
  • Ref.: Why You Should Adopt (and Not Create) Children | Against the New Taboo | Big Think
    If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oral action is to try make better lives for more people, or to remove unnecessary suffering, surely the focus should be on existing people - like orphans - who require our love and attention? The non-existent children who so many yearn for by definition don't exist, whereas, right now there is someone who does and could use symbolic parenthood in his or her life.
  • Ref.: 交易成本值得花 - FT中文網
    所以替不起眼的後勤辦公室想想吧。行政人員、會計師、律師和經理不僅對慈善機構的有效運轉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他們讓社會的現代化成為了可能。
  • Ref.: 熱臉貼冷世界: 士林王家強拆案給都市計畫學生上了什麼課? - yam天空部落
    公益性是什麼?該文作者舉出了一些例 子,包括市容改善、人行空間改善、停車空間增加、綠地開放空間增加、 都市防災性提升等。只是,這些是完全由空間角度來思考的「公益」,社會經濟面相完全不在舉例之列,透露了其思考的優先順序,也 顯見其規劃教育的嚴重問題!「公益」到底是什麼?不會有固定的答案,而且會隨著時代變遷和不同地方而改變。昨日,開路、蓋水庫、挖垃圾掩埋場都曾被認為是 公眾利益,相信今日已有許多人不認同。明日,公益又該如何定義?公益不是專業者或是政府說了算,需要經過全民的討論。
    所謂的公益,或許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是基本的困難處卻不太可能改變,例如要如何作到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善。
    而這也是王家事件裡的某些人有疑慮的地方。
  • Ref.: 科学松鼠会 » 面如萝莉,更有魅力?
    蘿莉臉增加了女性的吸引力,即使背後的深層原因尚未完全探明,但這一特徵很有可能跟男性對女性年齡和生育力的判斷有關。
  • Ref.: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投資一百賠九十 經濟部科專計畫年燒142億給官方研究機構
    但是,政府雖然耗費了上百億預算的「科技專案」補助財團法人及研究機構,可是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成果(含發明、新式樣及新型等3 種)卻相當有限,而且大部分偏重國內。若以專利相關產出佔經費比來看,除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外,其他沒有一家超過17%,甚至還有7家不到10%(表3中以綠色標示),產出佔經費比的平均值為11.28%。顯示政府年年投入鉅額的科專經費,各研究機構的研發產值卻相當有限。
  • Ref.: 政大恐同演講裡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權利、收聽的義務.哲學哲學雞蛋糕
    我在言論上的立場非常極端,我認為歧視言論(同志都是弱智)和仇恨言論(這些教徒幹嘛不死光算了?)都有言論自由。若你因為在街頭大聲講這些話而被起訴,我會站在你這邊。因此,我可以同意,在自己家裡或者公園面對可以自由決定駐留與否的聽眾時,陳敦源和厲珍妮的這些發言,都應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然而,一旦進入大學課堂,著眼於公共資源、學術權威的合理使用和教育品質的維持,他們就得保證:授課內容不但公正,也受到足夠理據支持。
    我也屬於這樣的觀點。
  • Ref.: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壯遊與神遊
    要瞭解一個異文化很不容易,更常發生的反而是在接觸異文化的過程中強化了原有的文化偏見;要從異文化的衝擊得到智慧與自我突破,其實也不見得容易,否則一個人類學研究生多年的專業培養過程豈不是多此一舉。反過來說,真要瞭解異文化,學一點人類學田野調查或參與式觀察的基本技巧,是很值得鼓勵的。甚至乾脆到大學去旁聽一整個學期的課,也是值得的。
    我還蠻認同的。我一直覺得很多人說什麼透過旅行認識世界和不同的文化根本是自我滿足的幻想。
  • Ref.: 證所稅問題釋疑 |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Ref.: 向左走 向右走? |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站在政府的立場, 應該要思考的是, 到底還要不要”不鼓勵”人民或資金投入資本操作市場? 如果”是”, 那就清楚告訴百姓, “我不喜歡你們不去工作只是炒股”, 然後當然就保持課稅, 但是很明顯地, 我們政府似乎只是貪戀這筆財源. 於是乎, 在這場證所稅論戰中, 我們就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政府怕百姓反對, 因此在證所稅大開漏洞, 調高起徵點, 搞了個漏洞百出的證所稅(我已經有心裡準備, 等法案通過要再寫一篇來幹譙), 然後發現未來證所稅真的能課到的稅額可能不如預期, 因此又不甘心放掉證交稅. 最後給百姓的直覺就是政府缺錢所以才課稅. 這其實就是我們政府的寫照, 又想討好A也想討好B, 說了一堆冠冕堂皇但是一下子就被戳破的理由, 最後AB沒有一個高興的.

    就我個人來說,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證所稅併入所得稅, 根本也不用什麼免稅額, 就是允許三年內損失可以抵, 頂多加上一個長期投資利得可以適合較低稅率, 這樣就可以了. 至於證交稅, 我認為應該調降到最低, 但保持政府可以不經立法院彈性調整稅率(ex. 稅率調至0.05%, 但法條規定0.05~0.5%), 讓政府在萬一股市過熱時可以馬上發揮調節功能. 我實在不了解明明簡單的事, 為何要搞得如此複雜.
    我個人也偏向這個觀點。政府政策的功能,不只是要充實國庫,還有引導老百姓的偏好的功能。我一直認為應該藉由證券相關稅法來引導鼓勵股市參與者走向比較穩定的投資方式,而不是短線操作。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Mihai Pătraşcu, R.I.P

我通常都會在這個部落格提一下最近某個大獎獎落誰家,不過最近忙一些個人私事,所以一直把 Venkatesan Guruswami 和 Mihai Pătraşcu 共同得到 Presburger Award 這件是放在草稿夾裡。

但是今天看到一個新聞,讓我震驚不已。Mihai Pătraşcu 過世了。

真是難以置信,這麼天才,這麼年輕的學者竟然就這樣過世了。雖然才二十九歲,他的研究歷程短卻驚人,19 篇 STOC/FOCS 論文。Presburger Award 的獲獎原由寫得更清楚 --
for breaking “many old barriers on fundamental data structure problems, not only revitalizing but also revolutionizing a field that was almost silent for over a decade.”

R.I.P.



Ref.: My Biased Coin: Sad Passing: Mihai Patrascu
Ref.: The Geomblog: Mihai Patrascu, R.I.P
Ref.: Mihai Pătraşcu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f.: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Mihai Pătraşcu (1982-2012)
Ref.: Mihai Pătraşcu 1982–2012 « Gödel’s Lost Letter and P=NP